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生物學 > 病毒學報 > 從致倦庫蚊和騷擾阿蚊標本中分離寨卡病毒的比較研究 【正文】
摘要:由不同蚊蟲分離到的寨卡病毒的生物學表型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首次對從致倦庫蚊和騷擾阿蚊中分離的兩株寨卡病毒進行生物學表型及病毒分子特征開展研究。分別觀察兩株病毒在多種組織培養細胞中的致病變效應、空斑形成及病毒滴度等,并對兩株病毒基因序列進行分子遺傳分析。結果顯示,致倦庫蚊分離株(GZDJ1685)在BHK-21細胞、C6/36細胞和Vero細胞中的病變時間分別為48h、48h和144h;而騷擾阿蚊分離株(GZDJ1666-2)在BHK-21細胞中的病變時間為144h,該毒株不引起Vero細胞和C6/36細胞病變。兩毒株均可在BHK-21細胞中形成空斑。GZDJ1685毒株在BHK-21細胞、C6/36細胞和Vero細胞中的擴增滴度分別為104.2PFU/mL、105.17 PFU/mL和104.6 PFU/mL,而GZDJ1666-2毒株在以上3種細胞中的擴增滴度分別為103.5 PFU/mL、105.49 PFU/mL和106.08PFU/mL。病毒分子遺傳系統進化分析發現,GZDJ1685和GZDJ1666-2毒株處于共同的進化分支,均屬于亞洲Ⅱ型寨卡病毒。寨卡病毒編碼區氨基酸位點分析提示,GZDJ1685和GZDJ1666-2毒株在結構基因的氨基酸位點(S139N、D683E、V763M、T777M)和非結構基因NS1基因的(A188V)變異與從埃及伊蚊和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分離的病毒完全相同。研究結果提示,雖然從致倦庫蚊和騷擾阿蚊分離的寨卡病毒株對組織培養細胞致病變作用和病毒滴度存在巨大差異,但從致倦庫蚊和騷擾阿蚊分離的寨卡病毒株均具備與2016年以來在南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相同的分子基礎。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