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出版物,旨在推動中國古文獻整理與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發展。該集刊依托北京大學深厚的文獻學傳統和學科優勢,匯聚國內外頂尖學者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國古代文獻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平臺。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教育部首批批準成立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以古典文獻學為基礎,整合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同時結合出土文獻、數字人文等新興研究方向,致力于構建系統化的古文獻研究體系。中心集刊的創辦,正是這一學術使命的重要體現。
集刊主要刊載中國古代文獻的整理、校勘、考釋及相關理論研究文章,涵蓋經、史、子、集四部文獻,尤其注重新見文獻的發掘與研究。其內容既包括對傳世經典的深度解讀,也關注甲骨、金石、簡帛、敦煌寫本等出土文獻的整理成果。每輯均設有專題研究、文獻考釋、學術綜述等欄目,體現了"實證與理論并重"的學術特色。
作為核心學術陣地,集刊堅持嚴謹的學術規范,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所刊論文多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其作者群體既包括裘錫圭、安平秋、孫欽善等文獻學權威學者,也吸納青年學者的創新研究成果。集刊還與哈佛燕京學社、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等國際機構保持學術合作,推動中國古文獻研究的國際化對話。
古典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
①參考文獻盡可能使用近5年公開發表的文獻,數量在10—30條,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排列于文后。
②文中小標題一般分為三級,第一級標題用“一、”、“二、”、“三、”標示;第二級標題用“1.”、“2.”、“3.”標示,第三級標題用“(1)”、“(2)”、“(3)”標示,每級標題序號前均空兩格。
③一般三至四級標題為宜,不超過五級。正文字號字體均為五號宋體,行間距為固定值20磅。一級標題應加黑居中。
④本刊統一采用頁底腳注的形式,每頁注釋重新編號,注釋序號用①,②……標識。注碼置于引文結束的標點符號之后右上方。
⑤來稿應具創新性、科學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主題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層次清楚、書寫工整。來稿一般三個月內沒收到回復,作者可自行處理。
⑥圖表應少而精,能用文字說明的不用表,能用表說明的不用圖。圖表的標題及文字說明均用中文。表用三橫線表,表內同一項目(指標)數據要求小數點后位數一致。
⑦基金項目有則加。格式為“基金項目:基金名稱(編號)”。論文若系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本刊將酌情優先發表。
⑧摘要:一般為500~600字。研究論文摘要應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綜述論文摘要應包括論述主題、重要進展和前景展望。
⑨作者需保證作品的原創性、科學性和知識性,不得抄襲、剽竊,切勿一稿多投。
⑩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職務職稱,學歷學位、工作單位、研究方向等。作者簡介用腳注,宋體小五號字。
一對一咨詢服務、簡單快捷、省時省力
了解更多 >直郵到家、實時跟蹤、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間環節享受低價,物流進度實時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雜志,匹配度高、性價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205號,郵編: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