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鄂西渝東地區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儲層特征及形成機理 【正文】
摘要:下三疊統飛仙關組是鄂西渝東地區天然氣的主要產層。根據代表性探井J69井、J38井、J61井、XD1井的儲層物性及儲集空間特征分析,結合普通薄片、鑄體圖像、陰極發光、掃描電鏡、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技術對儲層特征及成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鄂西渝東地區飛仙關組中緩坡淺灘和淺緩坡淺灘儲層形成過程差異性較大;中緩坡淺灘在海底膠結作用之后直接進入埋藏階段,經過進一步膠結、新生變形以及壓溶之后仍存在有效孔隙并不同程度被瀝青充填,在晚期埋藏溶蝕后形成現今儲層,具有物性相對較差但規模相對較大的特點;淺緩坡淺灘在海底膠結作用之后,發生準同生期的多次間歇性暴露,形成淡水溶蝕改造層,在淺埋藏階段疊加白云石化,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沿間歇暴露面進行,而流體主要來自飛仙關晚期的蒸發臺地,深埋階段在埋藏溶蝕改造之后形成現今儲層,具有物性總體相對較好但規模相對較小的特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