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 拉薩地塊西段尼雄地區(qū)早白堊世晚期花崗閃長巖的成因及構造意義 【正文】
摘要:青藏高原拉薩地體中西部廣泛發(fā)育白堊紀巖漿巖,為探討青藏高原新生代之前的地質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然而其成因及構造背景還存在不同的認識,嚴重阻礙了青藏高原演化歷程的反演工作。本文對藏西措勤縣尼雄地區(qū)的一套花崗閃長巖進行了詳細的年代學和全巖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尼雄花崗閃長巖的SiO2含量為65.24%~67.61%,Na2O/K2O為0.91~3.93,鋁飽和指數(A/CNK)為0.94~1.14,屬I型鈣堿性巖石。它們富集輕稀土元素(LREEs)和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如Rb、Th等),虧損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場強元素(HFSEs,如Nb、Ta等),輕重稀土分餾明顯[(La/Yb)N=7.6~12.2],具有弱-中等的負Eu異常(δEu為0.6~0.9)。兩個花崗閃長巖樣品中獲得的巖漿鋯石U-Pb定年結果分別為119.7 Ma和120.5 Ma,代表了尼雄地區(qū)的花崗閃長巖為早白堊世晚期巖漿活動的產物。綜合研究表明,這套花崗閃長巖主要來源于古老下地殼物質的重熔,并伴有同期幔源巖漿的加入和混合。它們可能是雅魯藏布江新特提斯洋殼巖石圈北向俯沖的產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一對一咨詢服務、簡單快捷、省時省力
了解更多 >直郵到家、實時跟蹤、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間環(huán)節(jié)享受低價,物流進度實時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雜志,匹配度高、性價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