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 巨型礦床形成與定位的構造控制:膠東金礦集區剖析 【正文】
摘要:膠東被視為全球惟一一個晚于賦礦圍巖幾十億年而發生巨量金聚積的礦集區,也是中國最重要的黃金基地,已發現金礦床150余處,累計探明黃金資源儲量超過4500t。金礦床沿區域上NE-NNE向斷裂帶及其次級斷裂產出,具有NE呈帶、EW呈行的分布特征,形成招萊、蓬棲、牟乳和盆緣4條金礦帶。控礦斷裂帶經歷了從擠壓、經剪壓和剪張、到伸展的構造體制轉換,其中成礦前為擠壓-剪壓構造體制,成礦后為伸展構造體制,而大規模金成礦作用受控于NNW-SSE向主構造應力場引起的韌-脆性形變,形成于剪壓-剪張構造體制轉換過程中。區域控礦斷裂帶具有拆離斷層特征,且在成礦期與上、下盤的構造-建造組合具有變質核雜巖典型的3層組成結構,其中受控于拆離斷層脆-韌性變形的玲瓏變質核雜巖東緣金礦床的金礦化年齡略早于受控于脆性構造變形的區域大規模金成礦作用,表明至少存在兩次連續卻明顯不同的金成礦事件,其形成于陸內伸展拆離向匯聚擠壓構造體制轉換背景。成礦前、后,區域主構造應力場基本均一,反映了區域均勻應變特征;而成礦期NE-NNE向斷裂帶疊加于再活化的近EW向基底構造之上,觸發區域控礦的NNE向斷裂帶往NE方向偏轉了約20°~30°,引起構造主應力偏離區域等效應力10°~20°,導致局部非均勻應變和圍巖滲透率的增大,從而有利于巨型金礦床(區)的形成與就位。壓剪構造體制下斷層產狀相對平緩的部位呈拉張狀態,導致斷裂帶下盤形成厚且寬的含赤鐵礦鉀化蝕變帶,其化學和流變學特征有利于隨后金成礦作用的發生,是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NE向控礦斷層傾角相對較緩的可能原因;而由斷塊旋轉變形導致的行S-N向高角度斷裂帶間先存構造薄弱帶的再活化和液壓致裂作用是導致石英脈型金礦床形成與就位的可能機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