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天文學 > 地質科學 > 埕島一樁海地區(qū)潛山滑脫構造與油氣聚集 【正文】
摘要:運用三維地震、鉆井資料,揭示了埕島—樁海地區(qū)古生界與太古宇接觸面滑脫構造基本特征及形成機理,剖析了其在油氣勘探中的作用.主滑脫面為下古生界與太古宇之間的不整合面,表現(xiàn)為沿不整合面發(fā)育多條疊瓦狀排列上陡下緩的低角度滑脫斷層,傾末端收斂于不整合面,并未切穿下伏太古宇地層,致使滑脫斷層切割形成的不同塊體地層發(fā)生明顯的翹傾旋轉或缺失.平面上自西向東,滑脫強度、滑脫距離存在明顯差異,西部滑脫作用強度最大,滑脫距離最遠,導致下古生界地層嚴重缺失,中生界地層直接不整合覆蓋于太古宇基底之上;中部滑脫作用活動強烈,滑脫距離較遠,古生界潛山表現(xiàn)為一系列類似“飛來峰”的三角形殘丘形態(tài);東段滑脫作用活動較弱,古生界潛山被分割成一系列反向斷塊,各個斷塊地層保存相對較完整.綜合分析表明,研究區(qū)潛山滑脫運動主要發(fā)生在郯廬斷裂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轉換時期;滑脫作用改善了潛山儲層物性,主滑脫面、滑脫斷層與主油源斷層共同構成了本區(qū)立體輸導網絡,為該區(qū)整體含油連片提供了有利條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