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學前緣 > 中下部地殼拆離斷層帶演化中的褶皺作用:以遼南變質核雜巖為例 【正文】
摘要:作為變質核雜巖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拆離斷層帶內廣泛發育的褶皺構造與其寄主巖石一樣記錄了中下地殼拆離作用過程。選取遼南變質核雜巖金州拆離斷層帶內褶皺構造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葉理與褶皺構造關系分析,劃分了褶皺期次與階段性;通過形態組構分析、結晶學組構分析及石英古溫度計等技術方法的應用,初步分析了拆離斷層內褶皺的形成機制,為遼南地區拆離作用過程提供約束。根據褶皺形成與拆離作用的時間關系,將拆離帶內褶皺分為拆離前褶皺、拆離同期褶皺和拆離后褶皺;拆離作用同期的褶皺按時間早晚分為早期(a1)階段、中期(a2)階段、晚期(a3)階段。不同階段褶皺的野外形態、葉理與褶皺關系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形態組構與結晶學組構的特征,為判斷和恢復褶皺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佐證,揭示出拆離斷層帶褶皺是在縱彎-壓扁和順層流變的共同作用下遞進剪切變形的產物。在拆離作用過程中,a1階段和a2階段褶皺以縱彎、壓扁褶皺作用為主,a3階段褶皺以彎滑作用為主。褶皺作用記錄了拆離斷層一定溫度范圍內(主要集中在380~500℃)的變形特征,拆離作用從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體處于相對穩定的應變狀態下。對金州拆離斷層帶而言,在區域NW-SE向伸展過程中,還伴隨著NE-SW向微弱的收縮。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