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質論評 > 青藏高原軟流圈與特提斯洋板塊俯沖 【正文】

    青藏高原軟流圈與特提斯洋板塊俯沖

    楊文采; 瞿辰; 任浩然; 黃聯捷; 胥頤; 于常青; 劉曉宇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杭州310027;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北京100037;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NM8754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北京100037
    • 青藏高原
    • 地震
    • p
    • 三維層析成像

    摘要:由于缺乏足夠的青藏高原內部觀測的地震數據,難以對地殼上地幔構造進行準確的地震體波三維層析成像。在中國西部設有412個地方地震臺站,2005~2008年觀測儀器全部實現了數字化,為解決地震體波層析成像的觀測數據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經過收集和整理這些地方地震臺2009~2015年的數字化觀測數據,得到了通過青藏高原的足夠地震射線和對應的走時數據,處理后在北京和美國進行了三維層析成像計算,取得了一致的結果。利用地方地震臺站的數據開展青藏高原地殼地震波速度的三維層析成像研究,得到1°×1°×20 km網格的縱波三維速度結構圖像,揭示了青藏高原地殼上地幔波速結構特征。三維層析成像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巖石圈地幔的速度變化很不連續,與軟流圈沒有連續的分界面。青藏高原軟流圈內局部的高速和低速異常密集分布,與克拉通地區均勻分布的模式不同。這種軟流圈內異常密集分布的模式,是新生代以來特有的大規模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的反映。成像結果發現在高原軟流圈底部有一個清晰和穩定的高波速異常,它是現今特提斯洋板塊的反映,緯度在28°~40°N之間。根據印度板塊和特提斯洋板塊的推進運動速度的估計,可以把現今特提斯洋板塊構造模型沿時間軸反推回50 Ma和100 Ma以前,得到反映特提斯洋板塊演化和青藏高原上地幔地質作用過程的模式。此模式說明,在50 Ma前特提斯洋板塊已經俯沖到青藏高原軟流圈,然后慢慢地下沉到軟流圈底部。根據這個新生代青藏高原上地幔地質作用過程的反推模式,對不同時期特提斯洋板塊和印度板塊陸-陸俯沖前沿進行了定量的定位。這個作用過程的模式對板塊構造學說以往的認識有一個重要突破:不認為所有的大洋板塊都會俯沖到上地幔底部,寬度較小、俯沖速度較快的特提斯洋板塊可能只俯?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石县| 丹东市| 图木舒克市| 寻乌县| 甘洛县| 义乌市| 桐城市| 瑞丽市| 姜堰市| 甘肃省| 拜城县| 上杭县| 巴塘县| 临泉县| 南宁市| 额敏县| 焉耆| 比如县| 信阳市| 墨玉县| 霸州市| 元朗区| 桃园县| 莱芜市| 大田县| 定边县| 新化县| 西丰县| 大理市| 和龙市| 乌兰察布市| 焦作市| 昂仁县| 兴城市| 铜山县| 宝鸡市| 眉山市| 衡东县| 广德县| 秦皇岛市| 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