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質論評 > 大巴山地區晚奧陶世-早志留世“宜昌上升”的沉積響應 【正文】

    大巴山地區晚奧陶世-早志留世“宜昌上升”的沉積響應

    熊國慶; 王劍; 李園園; 余謙; 門玉澎; 周小琳; 熊小輝; 周業鑫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成都610059;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成都610081; 自然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 成都610081; 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成都610500;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 濟南250013
    • 大巴山地區
    • 宜昌上升
    • 前陸隆起

    摘要:奧陶紀-志留紀之交,大巴山地區處于宜昌上升的"湘鄂西水下隆起"和西鄉上升的米倉山地區之間,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沉積特征研究。對此,本文從沉積學角度出發,對該地區晚奧陶世臨湘組-早志留世龍馬溪組沉積特征進行垂向上分析,并開展橫向上對比。結合前人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筆者等認為該地區晚奧陶世-早志留世存在兩幕次的構造-沉積響應,時間上與宜昌上升同步,第一幕發生在凱迪早期臨湘組沉積時期,波及范圍廣,為主幕,主要與揚子北緣揚子板塊向華北板塊持續俯沖有關,為揚子北緣被動大陸邊緣前陸隆起向陸地一側遷移的結果;第二幕發生在赫蘭特期觀音橋段沉積時期,可能還包含了凱迪末期和魯丹早期,為次幕,由赫蘭特期冰川作用導致海平面下降所致,位置上大體上與第一幕重合。大巴山東段神農架地區的局部抬升事件是揚子東南緣廣西運動遠程效應和揚子北緣揚子板塊向華北板塊俯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成果認識對揚子北緣大巴山地區奧陶紀-志留紀之交的構造-沉積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質意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城市| 新疆| 惠州市| 仙桃市| 莆田市| 达州市| 定西市| 平阴县| 钟山县| 文成县| 永和县| 临城县| 南阳市| 绥芬河市| 梨树县| 潼南县| 康马县| 客服| 松桃| 格尔木市| 棋牌| 胶州市| 容城县| 天气| 通辽市| 旬阳县| 张家港市| 北票市| 临颍县| 东丰县| 长葛市| 渑池县| 丰都县| 永寿县| 玉林市| 正安县| 庄浪县| 平度市| 衡山县| 襄汾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