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質力學學報 > 晚中生代東亞多板塊匯聚與大陸構造體系的發展 【正文】
摘要:東亞大陸原型形成于三疊紀印支造山運動旋回,其周鄰環繞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羅世初期幾乎同時向東亞大陸俯沖,開啟了東亞多板塊匯聚歷史。文章通過總結東亞大陸晚中生代構造變形和構造巖漿事件的新近研究成果,簡述了東亞多板塊匯聚產生的三個陸緣匯聚構造系統(北部蒙古-鄂霍次克碰撞造山帶、東部與俯沖有關的增生造山系統、西南部班公湖—怒江縫合構造帶)、陸內匯聚構造變形體系和大陸伸展構造體系。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建了東亞多板塊匯聚大陸構造-巖漿演化的時間框架,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早侏羅世(200~170Ma)周鄰大洋板塊初始俯沖階段和陸緣裂解事件,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170~135Ma)周鄰陸緣碰撞造山或俯沖增生造山作用、陸內再生造山作用和匯聚構造體系的形成;中晚白堊世(135~80Ma)大陸巖石圈的減薄作用和大陸伸展構造體系的發育。研究認為,晚中生代東亞多板塊匯聚在時空上的有序演化和深淺構造的復合疊加,不僅產生了東亞大陸復雜的陸緣和陸內構造體系,同時控制了中國東部燕山期爆發式巖漿-成礦作用,也使東亞構造地貌發生東西翹變,早期陸緣匯聚產生的東部高原因晚期大陸巖石圈的減薄和伸展而垮塌。東亞大陸構造體系的形成和演化與聯合古大陸的裂解同步,晚中生代東亞多板塊匯聚完成了從東亞到歐亞大陸的演替,以東亞大陸為核心的多板塊匯聚格局一直延續至新生代,可能成為未來超大陸形成的起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