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I > 政治軍事法律綜合 > 俄羅斯研究 > 俄羅斯“國家性”的歷史結構 【正文】
摘要:"國家性"是一個涵義多端的復雜概念,19世紀下半葉出現在俄國工人運動理論家的文獻中,隨后在俄國境內外得到了廣泛運用。作為一個法政概念,"國家性"的涵義一開始主要與"國家"概念類似,但是在俄國保守主義者那里卻被賦予了神性色彩,體現了俄羅斯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國家性"既是一個內核相對穩定的概念,又是一個發展變遷的概念;它既源于基本政治制度的歷史架構,也源于以意識形態和理念為核心的精神結構。歷史上的基輔羅斯是一個松散的貴族共和國聯盟,但是韃靼蒙古人的入侵破壞了它的政治系統,將王公-貴族-教會-謂徹所組成的四元結構轉變為單一的王公專制獨裁結構。綿延的世襲制傳統、東正教中的神性因素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最高權力與民眾的心理結構,共同服務于專制統治的合法性,構成了俄羅斯國家性的精神層面。俄羅斯政治轉型主要在于由專制政治向現代政治過渡,其關鍵是重構國家性,使傳統國家性蛻變為現代國家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