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工程科技II > 綜合科技B類綜合 > 工程科學與技術 > 泥沙補給突變下的山洪災害研究構想和成果展望 【正文】
摘要:全球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0%,每年有超過5 000人死于山洪災害。中國山洪災害防治區面積占陸地面積的48%,居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4.2%。2000年以來,中國每年約1 000人因山洪災害死亡,山洪災害死亡人數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70%左右。山地區域地形險峻,地表破碎,表層風化層厚,局地暴雨頻發,洪水陡漲猛落,溝床沖淤調整劇烈,山洪水沙運動耦合致災突出。山洪災害防治已成為中國工農業、能源、交通、國防安全等國家重大工程基礎建設、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面臨的突出難題,暴雨山洪災害研究仍是中國當前防洪減災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面對嚴峻的山洪水沙災害風險形勢,傳統忽略泥沙運動影響的防災理論與技術難以解決山洪水沙耦合致災問題,無法滿足目前重大山洪水沙災害防治的實際需求,突出表現為泥沙補給突變對重大山洪災害的成災效應認識不夠、山洪水沙運動耦合成災區識別不清、山洪水沙災害防治技術針對性不強、山洪水沙運動防災減災的區域聯動性考慮不全等。因此,急需通過系統梳理暴雨山洪水沙運動規律,實現山洪水沙耦合成災理論創新,提出重大山洪水沙災害的源頭治理和區域全面防范的有效措施,顯著提高中國山洪水沙災害防治技術水平,為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長期以來的暴雨山洪災害預報預警理論及防治技術研究多以降雨徑流水位分析為主,以臨界降雨/水位閾值條件為判據,較少涉及泥沙補給突變引發的溝床劇烈調整致災機制,而大量的暴雨山洪災害現場表明泥沙補給與洪水的耦合作用是重大山洪災害的關鍵源動力。“泥沙補給突變下的山洪災害研究”項目以山區暴雨山洪災害現場調查與災害試驗反演模擬為基礎,采用水文學、土力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