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xué)與工程技術(shù) > 基礎(chǔ)科學(xué) > 基礎(chǔ)科學(xué)綜合 > 桂林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 > 桂北貓兒山印支期花崗巖成因:來自巖石學(xué)、巖石地球化學(xué)、鋯石U-Pb年齡和Hf同位素的證據(jù) 【正文】
摘要:貓兒山印支期花崗巖與鎢多金屬及花崗巖型鈾礦成礦關(guān)系密切,本文對其進行了巖石學(xué)、地球化學(xué)和年代學(xué)研究。印支期早階段花崗巖形成于232~228Ma,晚階段形成于224~208Ma。兩階段花崗巖均高SiO2(70.82%~76.12%)、富Al2O3(12.87%~14.78%)。早階段屬強過鋁花崗巖(A/CNK=1.40~1.67),晚階段為弱鋁—強過鋁花崗巖(A/CNK=1.01~1.28);兩階段花崗巖均富集Rb、Th、U、Zr、Hf等,強烈虧損Ba、Sr、P、Ti等微量元素;稀土總量ΣREE=33.95×10-6~323.88×10-6,輕稀土富集(LREE/HREE=2.60~11.76),Eu強烈虧損(δEu=0.11~0.40),具弱的稀土四分組效應(yīng)(TE1,3=1.00~1.16)。晚階段花崗巖具有較高的εHf(t)值(-4.88~-8.91),且含有少量鎂鐵質(zhì)微粒包體,暗示其形成過程中發(fā)生輕度的巖漿混合作用。綜合判斷:貓兒山印支期花崗巖形成與印支造山運動后的巖石圈伸展有關(guān),源區(qū)為中元古代地殼物質(zhì)的部分熔融,而晚階段花崗巖中混入了少量地幔物質(zhì)。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