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 匙吻鱘形態特征及其兩種同工酶的電泳分析 【正文】
摘要:【目的】為了解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n)的形態特征和生化遺傳特性,為其制定種質標準和種質鑒定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傳統形態學方法測定31尾匙吻鱘的可量性狀和可數性狀,通過聚丙烯酰胺凝膠垂直板電泳對匙吻鱘5種組織(心臟、眼睛晶狀體、肌肉、脾臟和肝臟)的乳酸脫氫酶(LDH)和酯酶(EST)進行了分析.【結果】匙吻鱘的主要形態特征:體表裸露無鱗、光滑,背部灰黑色,常有一些斑點夾雜于其中,兩側逐漸變灰,腹部灰白色.頭部有一大而長、形如匙柄的吻,眼小.口大,位于吻末端腹面.尾鰭歪形,上葉長于下葉;尾柄披有梗節狀甲鱗.鰭式為背鰭D.37~46、胸鰭P.23~28、腹鰭V.27~34和臀鰭A.25~39.體內骨骼大部分由軟骨組成,鰓耙長且排列細密.鰾為一室,呈梭形.2)匙吻鱘的心臟、眼睛晶狀體、肌肉、脾臟和肝臟中的LDH酶帶條數分別為3~4、3~4、1~2、4~5和5條;EST酶帶數分別為2、0、1~2、2和4~5條.【結論】匙吻鱘形態特征研究結果可以為其種質鑒定和制定種質標準提供參考依據.匙吻鱘的2種同工酶系統具有組織特異性,心臟組織EST同工酶可作為鑒定匙吻鱘種質的生化遺傳標記.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