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生物學 > 古生物學報 > 遺跡歧異度(ichnodisparity):另眼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正文】
摘要:遺跡歧異度作為評估生物成因構造中形態輪廓變化的概念被引入,它揭示出造跡生物個體輪廓、運動系統和行為過程的主要創新。遺跡歧異度是基于形態結構設計的測量鑒別,而遺跡多樣性是指遺跡分類的數量,即遺跡屬或遺跡種的數量。本文統計前寒武紀-寒武紀之交(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紐芬蘭世、第二世)的88個遺跡屬,并鑒定出40個形態結構設計類型,其中前寒武紀包含22個形態結構設計類型,遺跡多樣性為32;寒武紀遺跡形態結構設計類型為38個,遺跡多樣性為82。前寒武紀-寒武紀之交的遺跡化石資料顯示,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幸運期之交是遺跡多樣性與遺跡歧異度的突變期,兩者數量均顯著增加。這表明造跡生物在數量上急劇增加,在形態類型上更加多樣,造跡生物的個體輪廓、運動方式以及行為過程都漸趨復雜、多樣,有力地支持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遺跡歧異度和遺跡多樣性相結合,將會進一步增強遺跡學在演化古生物學中的重要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