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消化系統疾病 > 肝臟 > “TIPS先行”的臨床實踐與探索 【正文】
摘要:絕大多數門脈高壓繼發于肝硬化,隨著肝硬化的進展,門脈壓力不斷增高,曲張靜脈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肝硬化失代償事件的發生風險大大增加[1]。當今,在多學科合作的基礎上,“危險分層、個體化管理”已成為治療門脈高壓相關并發癥的主流[2,3]。作為降低門脈壓力最有效的非外科干預方法——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TIPS)治療門脈高壓性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已有近30年的歷史[4]。隨著專用覆膜支架替代傳統裸支架[5]、普遍構建較小直徑(8mm)分流道[6]、直徑可控覆膜支架的問世[7],以往阻礙TIPS廣泛開展的兩大難點:分流道失功、分流后較高的肝性腦病發生率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資料顯示,2003至2013年,全球TIPS的發源地——美國,TIPS量增加了19.4%、占總門體分流手術量的86%[8]。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