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海洋學 > 海洋科學 > 考慮人類活動的海岸線分類體系--近期浙江省海岸線調查的實踐與思考 【正文】
摘要:海岸線是海陸分界線,定義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的痕跡線,兼具海洋與陸地的空間資源管理界限功能。海岸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其功能和價值源于所依附的海岸帶。隨著海岸帶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海岸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中國構建了以自然岸線保有率為核心的海岸線管理辦法。2018年實施的浙江省地方標準《海岸線調查統計技術規范(DB33/T2106-2018)》提出了海岸線的三級分類體系,包括自然岸線、人工岸線和河口岸線3個一級類。該《規范》綜合反映了海岸線的科學定義和國家需求。首先,該《規范》給出海岸線定義是"平均大潮高潮時水陸分界的痕跡線",突出了"大潮高潮位"和"痕跡線"對海岸線界定工作的指示意義。其次,該《規范》將自然岸線定義為"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由此推論,人工岸線的地貌動力學功能是隔斷了原有的海陸相互作用。第三,該《規范》提出了"原生自然岸線"、"自然恢復的岸線"和"整治修復的岸線"等概念,將曾經受過人類活動影響但恢復了(或擁有了)某種自然海岸形態特征和生態功能的岸線納入自然岸線的統計口徑。由于河口岸線是沒有"水陸分界痕跡"可循的特殊類型,現有的海岸線定義未能體現河口岸線的內涵,因此我們建議將海岸線的定義擴展為"平均大潮高潮位的海陸分界痕跡線,以及河流入海口附近按一定規則人為劃分的海域與陸域水體的分界線"。從海岸帶地貌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海岸線的類型和變化主要受地質基底、海平面位置、沉積物供應條件和海岸動力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海岸線的定義和分類應該綜合考慮這四個因素,而人類活動主要從海岸動力作用環境和沉積物供應條件兩方面影響海岸帶系統狀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