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海洋學 > 海洋科學進展 > 萊州灣地區濱海黃土研究 【正文】
摘要:萊州灣地區是山東半島黃土的主要分布區,該區黃土按形成時代、巖性巖相的不同分為羊欄河組、大站組,分屬于中更新統和上更新統,沉積相分別為風積相和沖洪積相,其中大站組黃土的形成和分布與晚更新世古氣候、古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通過對萊州灣地區晚第四紀地層結構、巖相和第四紀測年資料的分析,可知大站組黃土垂向上分為上、下兩段,分別形成于末次冰期的海洋氧同位素MIS2和MIS3b階段。大站組黃土上段垂向上位于第Ⅰ,Ⅱ海侵層之間,分布面積較小,主要位于研究區南部黃土埠分布區;下段垂向上位于第Ⅱ海侵層的兩個海相層之間,分布面積較大,地表未見露頭。在巖性上,大站組黃土上、下段在粒度組成、物理力學性質上存在明顯差異,反映出在沉積時間上的較大差距。對不同地貌區大站組黃土的粒度組成進行了對比,發現萊州灣南岸平原區黃土顆粒明顯較萊州灣東岸丘陵區黃土粗,顯示出兩者在沉積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以地面跳躍或風沙吹揚的方式堆積形成,后者則主要是以在空氣中懸浮搬運的方式堆積而成。最后對研究區黃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大站組黃土的空間分布、巖性、微體古生物特征均表明,黃土的物源為渤海陸架古海床干燥的晚更新世晚期海相沉積土,屬于風成堆積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