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II >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 > 晉陽學刊 > 引爆禍端: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冀東走私 【正文】
摘要:日本在冀東的走私始于1933年,此后,隨著華北局勢的惡化愈演愈烈。1933年《塘沽協(xié)定》的簽訂,使冀東成為日軍威脅下的“非武裝區(qū)”,南京國民政府對該區(qū)的行政控制力大為削減,日本武裝走私浪潮初起。1935年6、7月《秦土協(xié)定》《何梅協(xié)定》相繼簽訂,冀察主權大量喪失。面對關稅流失、冀東海關失防的危局,南京國民政府加強了緝私機構、組建了緝私隊伍,欲在運、銷、購三方面切斷日本的走私網,但仍難以從根本上阻擋冀東走私的狂潮。1936年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實行只相當于1/4中國關稅額的“查驗費”后,日本在冀東的走私進一步合法化,走私活動更加肆無忌憚。冀東走私是日本侵略者策劃操縱的有組織的走私活動,是日本經濟侵華的重要手段,是其“分離華北”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其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前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一對一咨詢服務、簡單快捷、省時省力
了解更多 >直郵到家、實時跟蹤、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間環(huán)節(jié)享受低價,物流進度實時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雜志,匹配度高、性價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