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南方農業學報 > 一株野生粗毛纖孔菌的分類鑒定及其發酵上清液的抗腫瘤活性 【正文】
摘要:【目的】對一株野生粗毛纖孔菌進行分類學鑒定,并分析其發酵上清液抗腫瘤活性,為粗毛纖孔菌的開發利用及抗腫瘤活性機制研究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通過形態特性觀察、ITS序列分析及系統發育進化樹構建等方法對一株野生粗毛纖孔菌(簡稱IH3菌株)進行分類學鑒定,并利用B16、Hep-3B、Hela、MCF-7、HCT-116和4T1 6種腫瘤細胞及正常細胞HUVEC分析該菌株發酵上清液的抗腫瘤譜。從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中篩選出萃取抗腫瘤活性物質的最佳有機溶劑,利用液相色譜分離技術分離抗腫瘤活性組分,并利用MTT(四唑鹽)法分析活性組分對不同腫瘤細胞的半致死濃度(IC50)。【結果】IH3菌株的形態特性與粗毛纖孔菌相似,且其ITS序列與粗毛纖孔菌(MF183947.1)的相似度最高,為98%,鑒定為粗毛纖孔菌。系統發育進化樹分析結果也顯示,IH3菌株屬于纖層孔菌屬類群,與3個粗毛纖孔菌菌株的親緣關系較近。IH3菌株的發酵上清液對不同腫瘤細胞的抑制活性排序為:B16>Hep-3B>Hela>MCF-7>4T1=HCT-116。正丁醇萃取的IH3菌株發酵上清液抗腫瘤活性組分對B16腫瘤細胞的抑制率最高,達80%,說明正丁醇對發酵上清液中抗腫瘤活性組分的萃取效果最佳。利用液相色譜分離方法可有效獲得純度較高的單一抗腫瘤活性組分(WIH3),該活性組分對B16、Hep-3B、Hela和MCF-7腫瘤細胞的半致死濃度(IC50)分別為29.322、37.387、47.029和58.009μg/mL。【結論】IH3菌株被鑒定為粗毛纖孔菌,與已發表的粗毛纖孔菌菌株存在遺傳差異,可能為粗毛纖孔菌的新亞種,其發酵上清液具有廣譜的抗腫瘤活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