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氣象學 > 氣象學報 > 2017年北京北部一次罕見強弓狀颮線過程演變和機理 【正文】
摘要:2017年7月7日下午至午夜,河北西北部和北京中北部發生了一次罕見的最大瞬時風力將近12級并伴有大冰雹的強弓狀颮線過程,其觸發、演變和維持機制等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綜合多種觀測資料和NCEP分析資料,利用"配料法"分析了該次颮線過程的環境條件、觸發、演變、風暴結構和弓形回波的形成與維持機制。颮線發生在500 hPa冷渦西南部的前傾槽和低空急流形勢下;超過2000 J/kg的對流有效位能(CAPE)、強0—6 km和0—3 km風垂直切變為弓狀颮線及其相關超級單體的生成和維持、大冰雹和地面強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較低的濕球溫度0℃層(~3.8 km)是有利于大冰雹形成的融化層高度;對流層中層高達30℃溫度露點差與大的垂直減溫率造成環境大氣具有強的下沉對流有效位能(DCAPE),利于弓形回波和地面大風的形成。初始對流形成于西北風和西南偏西風之間的地面輻合線附近。地面大風和冰雹主要分布于低黑體亮溫(TBB)和以正閃為主的閃電活躍處。雷達回波顯示颮線先由線狀對流系統發展成為團狀超級單體對流系統,最后演變成弓狀颮線。超級單體階段和颮線階段都有明顯的回波懸垂、弱回波區、中氣旋(颮線成熟后期為中渦旋)、強后側入流及其伴隨的入流缺口等;對流層中層急流和大的溫度露點差是形成強下沉氣流并發展出弓狀特征的主要原因;大的對流有效位能和下沉對流有效位能以及強風垂直切變是颮線維持的原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一對一咨詢服務、簡單快捷、省時省力
了解更多 >直郵到家、實時跟蹤、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間環節享受低價,物流進度實時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雜志,匹配度高、性價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