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II > 人口學與計劃生育 > 人口學刊 > 婚姻狀態和死亡率:審視中國的Farr-Bertillon效應——基于199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正文】

    婚姻狀態和死亡率:審視中國的Farr-Bertillon效應——基于199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白曉; 王超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100730; 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北京100124
    • 婚姻狀態
    • 影響作用
    • 死亡率
    • 健康狀況
    • 性別差異

    摘要:西方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無配偶人群(包括未婚、喪偶、離婚)的死亡率比同齡有配偶人群的死亡率高出2-3倍,這種現象被稱為Farr-Bertillon效應。在社會科學中很少有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國家均有效的效應。我國與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是否存在Farr-Bertillon效應尚不清楚。本文利用199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對婚姻狀態和死亡率的關系進行研究。在15-59歲年齡段:30歲之前有過結婚經歷而后喪偶或離婚的人群的死亡率比未婚人群高得多;我國相對死亡比高于西方工業化國家;離婚和喪偶對男性的影響更大,這與西方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對未婚人群,在青年段對男性的影響更大,中年段對女性的影響更大,這與日本的研究結果一致。畢竟在亞洲地區,相對于新郎,更看重新娘的健康因素。然而在大多數西方工業化國家,未婚男性相對死亡比始終高于同齡的女性。在60歲及以上年齡段:有配偶人群比無配偶人群的健康狀況更好。婚姻對女性老年人健康的保護作用強于男性老年人。上述研究表明中國存在Farr-Bertillon效應,幾乎在所有年齡段未婚、離婚或喪偶狀態對健康狀況都構成潛在的不良影響,但具體表現與西方國家有差異。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灯塔市| 井冈山市| 大荔县| 长白| 娄底市| 诏安县| 清河县| 江阴市| 凌海市| 武陟县| 昭通市| 大理市| 英德市| 琼结县| 简阳市| 松溪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平乡县| 信宜市| 宝应县| 修文县| 红河县| 珲春市| 冷水江市| 定边县| 哈密市| 陕西省| 揭西县| 资溪县| 东阳市| 潜山县| 微博| 衡阳县| 黎川县| 连平县| 岱山县| 焦作市| 固原市| 若羌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