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醫藥衛生綜合 >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 頸前路經椎間隙后緣截骨治療退變性僵硬型頸椎后凸畸形 【正文】
摘要:目的總結頸前路經椎間隙后緣截骨(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osteotomy,ATIVO)技術治療退變性僵硬型頸椎后凸畸形的治療策略、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共47例因退變性僵硬型頸椎后凸畸形采用ATIVO技術進行畸形矯形的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8,年齡38~73歲。共83節段進行頸前路經椎間隙后緣截骨(C3/4 16例;C4/524例;C5/6 25例;C6/7 16例;C7/T12例)。單節段17例,雙節段24例(跳躍節段6例),3節段6例。經頸前路經椎間隙進行截骨,切除椎間盤及后縱韌帶,兩側切除部分鉤椎關節并進行松解,椎體后緣截骨面潛行約10°~15°,至少保留2/3終板。術中使用椎間撐開器、帶角度椎間融合器、調整頸下軟枕及改變頸后伸角度等綜合方式進行后凸畸形矯形。融合方式采用填充人工骨顆粒的椎間融合器,固定方式采用自鎖式椎間融合器或前路鈦板。應用脊柱顯微鏡、脊柱骨動力系統(氣動磨鉆)進行截骨操作。應用皮節體感誘發電位、運動誘發電位、自由肌電進行聯合功能監測。手術前后通過X線、CT進行影像學評估C2-C7 Cobb角、頸椎矢狀面垂直軸(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 SVA)及截骨效果。使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協會改良頸椎評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結果 47例患者均獲得最少1年隨訪,平均隨訪時間20個月(12個月至5年)。平均手術時間109 min(55~140 min)、出血量46 mL(25~110 mL)。術后3例患者出現肩部疼痛,5例患者出現C5神經根麻痹癥狀,無椎動脈損傷病例。末次隨訪時VAS、NDI、mJOA分別由術前7.2±1.5、64.5±17.4、10.5±0.9改善至2.6±1.7、34.8±21.6、14.5±1.3。CT顯示截骨節段均獲融合。C2-C7 Cobb角由13.6°±5.1°改變為-7.4°±3.6°;截骨節段矯形能力7.4°(5.3°~9.6°)/節段;C2-C7矢狀面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