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世界地質 > 東昆侖群力地區晚泥盆世A型花崗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和構造意義 【正文】
摘要:報道了東昆侖群力地區正長花崗巖體的鋯石U-Pb年齡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并對巖石成因及其構造意義進行了討論。鋯石LA-ICP-MS U-Pb定年結果表明群力正長花崗巖體的形成時代為376.2Ma(MSWD=0.25),屬晚泥盆世。巖石地球化學成分顯示其屬于高鉀鈣堿性、準鋁質-弱過鋁質系列花崗巖。巖體富硅(SiO2=74.61%~77.85%)、富堿(Na2O+K2O=7.03%~7.94%)、高鐵鎂比(FeOT/MgO=11.39~36.93)、貧鈣(CaO=0.50%~1.01%)、貧鎂(MgO=0.06%~0.20%);稀土配分模式表現為'海鷗型'分布特點,具有強烈的負銪異常(δEu=0.08~0.09);高鎵含量(Ga=22.86×10-6~27.06×10-6),富集高場強元素組合(Zr+Ce+Nb+Y=720×10-6~891×10-6)、虧損Ba、Sr、P、Nb、Ta、Ti等;同時巖體具有高的鋯石飽和溫度(991℃~1 201℃)。綜合巖石地球化學特征表明群力正長花崗巖體屬于A型花崗巖中的A2型花崗巖,結合區域研究成果,認為群力正長花崗巖形成于始特提斯洋閉合后的伸展構造背景。這一結果將始特提斯洋閉合后的伸展作用時限從中泥盆世延長到晚泥盆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