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世界文學 >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 從地下文學到“朦朧詩”——20世紀70年代前后的現代主義詩歌復興 【正文】
摘要:新詩該向何處去?在這個問題上,整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藝政策是相當混亂的。詩中的'我'要么是去個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與一個烏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時期盛行的'假大空'詩學排擠真實的人性,以消減富有創造力的主體為前提。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輕人組建了地下文化沙龍和詩人社團,開始發展以美學精英主義為基礎的另類詩學。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詩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構成'朦朧詩人'的前身,在他們的詩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個完勝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個壓制他們的時代。他們的語言系統內部已經發生了語義的轉換,這也給80年代以前的地下詩壇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詩人們通過對一些語詞的正話反說,不斷推陳出新,但與此同時,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來的二元論思想卻成為他們詩藝繼續發展的桎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