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 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特征和控制因素 【正文】

    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特征和控制因素

    王雨山; 李戍; 李海學; 程旭學; 劉偉坡; 張夢南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河北保定071051
    • 地下水
    • 咸化
    • 溶濾作用
    • 蒸發
    • 地下水補給

    摘要:地下水是海原盆地唯一的供水水源,近年來部分地區地下水溶解性總固體(TDS)增高,引起了有關部門和水文地質工作者的高度關注。通過分析69組地下水樣品的水化學和氫氧穩定同位素數據,對地下水補給來源和咸化的水文地球化學過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TDS值198. 2~6 436. 4 mg/L,沿著地下水流向,咸化程度增加,水化學類型從基巖區的HCO3—Ca·Mg型演化至滯留—排泄區的SO4·Cl—Na·Mg型。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雨和基巖裂隙水側向徑流,補給源—對地下水咸化貢獻較小。溶濾作用具空間差異,基巖區和補給區以碳酸鹽、硅酸鹽風化為主,徑流區和滯留—排泄區則為蒸發巖風化,硫酸鹽是地下水中陽離子的主要來源。補給水、溶濾和蒸發對第四系地下水TDS的貢獻比率分別為4. 8%~81. 2%、11. 9%~85. 9%、1. 7%~29. 5%,溶濾作用是控制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的首要因素。當地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基巖泉水的綜合利用,同時注意控制海原縣和西安鎮等地區地下水開采量,防止地下水進一步咸化。另外,在微咸水分布區可引進地下水去除硫酸鹽技術,提高微咸水利用程度。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张掖市| 白水县| 巧家县| 四子王旗| 泾川县| 武城县| 银川市| 黄浦区| 夏津县| 林州市| 大兴区| 喀什市| 得荣县| 会同县| 隆化县| 连城县| 顺平县| 北流市| 沧源| 永登县| 彭水| 微博| 尖扎县| 沙田区| 拉萨市| 红桥区| 镇坪县| 白城市| 通渭县| 衡山县| 四平市| 铜梁县| 卢湾区| 广汉市| 仲巴县| 财经| 台南市| 莫力| 汽车|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