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哲學 > 思想與文化 > “哲人王悖論”新解 【正文】
摘要:柏拉圖《理想國》中,理想城邦的實現需要哲人成為統治者或者統治者成為哲人。但哲人自身的幸福在于追求知識,所以哲人是不愿意做王的。蘇格拉底說,我們必須強迫哲人回到城邦。他提出兩個理由:1.立法的本意不是城邦之中某一個單一的階層生活得與眾不同地好,而是相反,要在整個的城邦里都做到這一點,它既用勸說也通過強迫使全部城邦和諧地集合為一個整體;2.哲人王是城邦為了管理的目的培育的,所以哲人王應當回報城邦,滿足城邦的需要。但格勞孔認為,要求哲人做王是不義的,因為'本來他們是能夠過更好的生活的'。由于《理想國》討論的是人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那么哲人做統治者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就構成了一個'哲人王悖論'(the paradox of the philosopher-king),或稱'回到洞穴'(return to the cave)問題。這一悖論影響深遠,它導致理想城邦不能實現,似乎成了一個烏托邦,更引起了眾多學者對柏拉圖政治哲學嚴肅性的懷疑。如果哲人王不愿意統治,理想城邦不能實現,那么柏拉圖設置這個悖論的動機何在?如果說哲人統治開啟了知識與權力相結合的政治哲學傳統,那么哲人不愿意統治將導致柏拉圖整個政治哲學的崩潰。如果不接受這樣的解讀,那么哲人王悖論就必須得到理解。本文試圖就哲人王悖論提出一種原創性解讀,即哲人選擇回到洞穴去統治是可能的,其動機源于柏拉圖倫理學的最高觀念:對神圣的善的摹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