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 遼西北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正文】

    遼西北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李秀芬; 蔡慧君; 金磊; 王平華; 張澤秀; 劉江 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 沈陽110161; 大連市氣象局; 遼寧大連116001; 朝陽縣氣象局; 遼寧朝陽122000; 太原市氣象局; 太原030082
    • 遼西北地區
    • 土地利用
    • 動態變化
    • 驅動力

    摘要:基于3S技術,利用1980~2010年4期遙感影像數據(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及相關統計資料,對典型生態脆弱區遼西北地區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域的土地利用結構在30年間發生了明顯變化。耕地和建設用地面積持續增加,分別增加1601.51km^2和332.92km^2;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積持續減少,分別減少925.33,207.85,448.43km^2;草地面積呈現增(↑159.71km^2)-減(↓643.25km^2)-增(↑130.77km^2)的變化模式。各土地利用類型在1980~1990年相互轉換最多,2000~2010年相互轉化最少。30年間林地和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建設用地以占用其他各類土地的方式持續擴張,減少的水域面積主要轉化為耕地,未利用地的持續減少則是由耕地和城市的擴張占用所致。研究區總體土地利用變化程度不斷減弱,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由0.33減小到0.09,且2000年之前的總體土地利用變化程度明顯高于后期;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的變化,以草地、未利用地、建設用地變化程度較為劇烈。驅動力分析表明,人為和自然兩大因素共同驅動了該區域土地利用的變化,兩大因素的累積貢獻率分別為62.84%和32.42%。其中,干旱化加劇(干燥度年增速率達0.033℃·d·mm^-1)是水域面積持續減少及林地恢復較慢的主要驅動因素,人口增加(30年總人口增加了229.16萬人)和經濟發展(三個產業分別增加了590.58億元、1523.61億元和1044.30億元)及產業經濟結構的改變共同驅動了區域內耕地和建設用地的增加,多個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是驅動林、草地面積變化的主要政策因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博白县| 庄浪县| 三门县| 福贡县| 南康市| 云安县| 江城| 镇沅| 喀什市| 青铜峡市| 辉南县| 三都| 丹棱县| 内江市| 交城县| 黄大仙区| 宁海县| 图木舒克市| 滕州市| 吴堡县| 古浪县| 衡水市| 邳州市| 甘洛县| 老河口市| 铜川市| 曲松县| 荔波县| 调兵山市| 五莲县| 夏河县| 大丰市| 大洼县| 宁明县| 蒙阴县| 内江市| 偏关县| 四平市| 甘谷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