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理論前沿 > 后殖民主義批評中的“他者”鏡像:失語·對位·超越·流散 【正文】
摘要:主體與“他者”的動態關系一直主導著西方的歷史敘事和書寫,建構了壓抑、對等、超越、流散的權力機制。后殖民主義批評瓦解了西方主體與他者二元對立的形而上思維,建構了動態、多元、對話、協商的倫理關系。賽義德揭示了西方主體對東方他者化、物化、殖民化的話語過程,暴露了西方主體話語的霸權主義,也即東方淪為失語的非存在。斯皮瓦克繼承賽義德的衣缽,為東方他者代言,試圖增補缺場的第三世界種族和性別主體身份,以建構東西方對位的闡釋角度。霍米·巴巴超越了東方與西方的二元對立,提出了第三空間的間隙、協商空間,這一空間是彼此交融、彼此生成、彼此共生的空間。后殖民主義是一股解放性力量,把世界屈族的地域、身份、文化納入一個自我與他者雜糅的全球化視閾。在全球化的視野中,后殖民主義將走向更加開放、融通、流變、動態、生成和世界性的批評空間。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