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現代地質 > 西藏納木錯早白堊世流紋巖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及其構造意義 【正文】
摘要:西藏納木錯流紋巖構造上處于北岡底斯南緣,地層角度不整合于中—晚侏羅世拉貢塘組之上,歸屬于臥榮溝組。其中流紋巖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120~112 Ma,時代為早白堊世中期。巖石具高Si O2、富Al2O3和K2O,貧Ti O2、MgO、Ca O特征,A/CNK=0.94~1.91(平均1.16),屬于高鉀鈣堿性-鉀玄巖系列過鋁質巖石。(La/Yb)N為1.49~11.08,δEu=0.12~0.55,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顯示為略右傾V字形。大離子親石元素及高場強元素Rb、K、Th、Ta、Ce、Zr、Hf相對富集,Nb相對虧損,Ba、Sr、P、Ti強烈虧損,成巖巖漿源自地殼,可以與多尼組酸性火山巖對比。流紋巖具同碰撞型火山特征,不具傳統島弧環境特征,研究認為在早白堊世中期(120 Ma左右),北岡底斯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構造事件,即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沖已經結束,岡底斯帶與羌塘地塊陸-陸碰撞開始,碰撞過程中下地殼增厚并部分發生熔融,納木錯流紋巖是碰撞后部分熔融的產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