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重慶地區玉米葉內生細菌的分離及其與草地貪夜蛾腸道菌的比較 【正文】
摘要:為進一步了解重慶地區玉米葉內生細菌的組成以及這些內生細菌與入侵重慶地區草地貪夜蛾腸道微生態的相互關系,以采集自巫山地區被草地貪夜蛾入侵的玉米地里的玉米嫩葉為材料,運用傳統微生物培養方法嘗試對其內生細菌進行初步的分離培養,并通過16S rDNA測序開展了優勢菌的屬水平鑒定.此次共分離獲得了22個細菌分離株,經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將它們歸類到11個分類單元,分屬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寡養單胞菌屬(Stenotrophomonas)、芽孢桿菌屬(Bacillus)、腸球菌屬(Enterococcus)、微桿菌屬(Microbacterium)、鞘氨醇桿菌屬(Sphingobacterium)、金黃桿菌屬(Chryseobacterium)、無色桿菌屬(Achromobacter)和叢毛單胞菌屬(Comamonas).與前期研究得到的該地區草地貪夜蛾腸道微生物菌群數據比較可以發現,玉米內生細菌中包括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腸球菌屬(Enterococcus)、鞘氨醇桿菌屬(Sphingobacterium)和金黃桿菌屬(Chryseobacterium)在內的5個屬可以在草地貪夜蛾腸道中分離到,表明草地貪夜蛾腸道微生物多數可能源自其食物,但是草地貪夜蛾腸道微生物中常見的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腸桿菌屬(Enterobacter)、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短波單胞菌屬(Brevundimonas)和氣單胞菌屬(Aeromonas)并未在玉米嫩葉中分離到,說明它們可能是主要存在于草地貪夜蛾腸道中的微生物.該研究對草地貪夜蛾所取食的玉米葉中內生細菌的種類進行了初步分析,為后續研究玉米葉內生細菌和草地貪夜蛾腸道微生物的相互關系奠定了基礎.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