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醫藥衛生綜合 > 徐州醫學院學報 > 幼年大鼠激素運用后體內CBG水平變化與股骨頭內骨髓脂肪及壞死發生的相關性研究 【正文】
摘要:目的構建幼年大鼠股骨頭壞死模型,研究皮質類固醇結合球蛋白(CBG)水平變化與股骨頭壞死的相關性。方法取SD幼年大鼠共108只,雌雄各54只,采用隨機分型的方法分為3組(n=36):空白組雌雄各18只(腹腔注射生理鹽水1.5mg/kg,每日1次,持續1周),低劑量組雌雄各18只(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1.5mg/kg,每日1次,持續1周),高劑量組雌雄各18只(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3.0mg/kg,每日1次,持續1周)。每組大鼠于注射后0天、3天、1周、2周、3周、4周隨機選取3只雌鼠、3只雄鼠自眼眶內眥靜脈叢取血,通過Westernblot進行CBG蛋白量的測定。將取血后的大鼠處死,取股骨頭制作病理切片,觀察脂肪細胞面積比率、空骨陷窩率。結果與正常大鼠比較,激素刺激1周后,大鼠的股骨頭切片出現骨髓造血細胞減少、脂肪細胞增多等改變。空白組與實驗組中的CBG在Westernblot上的表達存在差異,且在同種異體個體之間具有相對一致的CBG表達趨勢,注射后1周、2周、3周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大鼠血液中CBG的表達呈上升趨勢,4周時略有下降。病理切片中,除0天組,其他組中脂肪細胞面積比率較0天組升高明顯;3、4周時,脂肪細胞面積比率較前逐漸減少。低劑量組與高劑量組股骨頭病理切片中空骨陷窩率持續呈上升趨勢,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比較,1、2、4周空骨陷窩率略有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地塞米松磷酸鈉的應用導致股骨頭內空骨陷窩率持續升高,脂肪細胞比率在2周左右出現高峰;CBG的表達與空骨陷窩率的升高有一定相關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