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天文學 > 巖石礦物學 > 贛北大湖塘超大型鎢礦多期似斑狀花崗巖巖漿作用、成因及意義 【正文】
摘要:贛北大湖塘鎢礦位于江南造山帶九嶺多金屬礦集區東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鎢礦之一。該區燕山期花崗巖的巖性繁多,巖漿序列及源區特征等研究仍存在爭議和不足。就似斑狀花崗巖而言,前人已查明該區存在兩期巖漿作用,分別是石門寺(北區)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150. 0 Ma)和獅尾洞(南區)似斑狀白云母花崗巖(144. 2 Ma)。本文識別出南區似斑狀二云母花崗巖,并對其進行了精細的獨居石和鋯石U-Pb定年、巖石地球化學及鋯石Hf同位素研究。鋯石和獨居石給出的巖漿結晶年齡分別為130. 0~128. 6 Ma和128. 3 Ma,表明南區似斑狀二云母花崗巖形成于早白堊世,代表了區域上第3期似斑狀花崗巖巖漿作用的產物。巖石地球化學研究表明,3期似斑狀花崗巖均為高鉀鈣堿性的S型花崗巖,南區兩期似斑狀花崗巖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學特征。與北區相比,南區似斑狀花崗巖過鋁質程度(A/CNK=1. 16~1. 24)更高;南、北區巖石的稀土元素總量均較低,均具有明顯的Eu負異常;北區巖石輕、重稀土元素分餾[(La/Yb)N=11. 17~26. 67]較南區[(La/Yb)N=7. 72~19. 0]更顯著。南、北區巖石的εHf(t)值分別為-7. 31~0. 58和-8. 6~-3. 1,指示似斑狀花崗巖主要來源于古老下地殼的重熔,南區巖石有少量新生物質的參與。南區似斑狀花崗巖較北區有更低的CaO/Na2O值,指示南區似斑狀花崗巖的源巖比北區更富泥質。綜合研究表明,大湖塘南、北區似斑狀花崗巖至少是3期巖漿作用的產物,是新元古代雙橋山群地層中的富泥質、或泥質夾雜砂巖在后造山伸展構造環境下經部分熔融后分異演化而成。該研究豐富并完善了大湖塘區域似斑狀花崗巖的巖漿序列和成因意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