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水產和漁業 > 漁業研究 > 福建與山東、遼寧養殖仿刺參腸道菌群結構的差異分析 【正文】
摘要:該研究基于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大連、煙臺、霞浦和莆田地區養殖仿刺參( Apostichopus japonicus )腸道菌落結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大連、煙臺、霞浦和莆田地區養殖仿刺參腸道測得的分類操作單元(OTUs)分別為455、542、440和242。四個樣品菌群的物種豐度和優勢菌種存在較大差別,其中莆田池塘養殖的仿刺參的腸道菌群比霞浦海上吊籠養殖高2倍多。煙臺的仿刺參的豐富度最高,Simpson/Shannon指數達到4.78。四個產地仿刺參腸道中共檢測到317個細菌種屬。大連養殖仿刺參腸道的主要優勢菌群為 Lutibacter (10.13%),屬擬桿菌門的黃桿菌科,是一種兼性厭氧菌。煙臺養殖仿刺參腸道的主要優勢菌群為 Haliea (21.34%)和 Halioglobus (12.58%)。莆田養殖仿刺參腸道中乳球菌屬( Lactococcus )、芽孢桿菌屬( Bacillus )所占比例較高。在霞浦養殖仿刺參腸道中 Formosa 含量最高,占細菌總數的比例為87.06%,其次為乳球菌屬( Lactococcus ),占細菌總數比例為7.71%。文章利用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仿刺參腸道菌群結構進行分析,為今后進一步研究仿刺參腸道菌群與其攝食、消化、免疫等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資料。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