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基礎科學 > 中國農史 > 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過程與農業倫理學響應--兼論后工業化的歷史機遇 【正文】
摘要:中國工業化經過三個階段,即從1949年到1980年的工業化奠基階段,1981年到1990年高速發展階段,從1991年到2015年的工業化完成階段;2015年以后進入后工業化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展現了農業的特殊貢獻及其倫理觀詮釋。中國工業化的特點在于與世界后工業化發展同步。中國工業化始于1949年,恰與敲響工業社會危機警鐘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出版同年。以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環發會議為標志,世界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第二階段。中國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勞動密集型民間企業,不排斥污染企業和工業垃圾的輸入,使中國遭受嚴重污染,而農業是一切污染的主要受體。各類污染由水體而土壤而食物,進而危及社會安全。對農業系統的開放性認識不足,對農業缺乏倫理學關懷,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出現了舉國為之憂慮的“三農問題”。但世界范圍內由于后工業化到來,人們在對長期冷戰思維的反思中,萌發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互相協作的需求多于對抗、共贏優于零和的觀念,于是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中國提供了戰略機遇期。目前中國農業倫理學的任務是保留農耕文明精華,汲取工業文明的成果,熔鑄構建全新的后工業文明的農業倫理觀。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