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 糜子籽粒形成過程中蛋白質、淀粉積累與相關合成酶特性 【正文】
摘要:為探究糜子灌漿過程中籽粒蛋白質及淀粉積累規律,選用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種各2個,分別為‘龍黍21號’、‘晉黍5號’和‘榆糜2號’、‘隴糜8號’,分析淀粉合成相關酶活性的動態特性。結果表明:糜子開花后,粳糯品種籽粒脂肪含量先增加后減少,而粗蛋白含量不斷減少,其中谷蛋白含量最高。各氨基酸中,谷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最高。淀粉含量變化呈S型增加,積累速率先增加后減小。4種淀粉合成相關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顆粒結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以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顯示出單峰曲線變化。粳性品種中SSS酶主要調控直鏈、支鏈及總淀粉積累,Q酶主要調控總淀粉和直鏈淀粉,AGPP酶參與直鏈淀粉的積累;而糯性品種直鏈、支鏈及總淀粉積累主要受到SSS和Q酶的調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