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II > 高等教育 >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體包裹體特征及油氣充注史 【正文】
摘要:通過流體包裹體顯微巖相學觀察、均一溫度和冰點溫度測定、激光拉曼光譜分析,結合單井埋藏史、熱史和成熟度史模擬,分析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氣充注歷史。結果表明:研究區次生流體包裹體可劃分為3大類、7個亞類,烴類和CO2包裹體發育序列為黃色熒光烴包裹體→藍色熒光烴包裹體→CO2氣包裹體→甲烷氣包裹體;上古生界烴源巖在盆地南部最早進入生烴階段,演化程度也最高,從南向北,烴源巖進入生烴的時間依次變晚,演化程度也逐漸降低;上古生界儲集層主要經歷兩期油氣充注,中晚三疊世,盆地中南部開始進入生油階段,原油在中侏羅世早期充注到陜360和蘇325地區,形成發藍色熒光和少量黃色熒光的液態烴包裹體,未能形成工業性油藏,早白堊世中期,大量天然氣生成,由南向北充注到伊陜斜坡北部,且持續到早白堊世晚期構造抬升之前,形成多個大規模工業性氣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