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II > 高等教育 >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體包裹體特征及油氣充注史 【正文】

    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體包裹體特征及油氣充注史

    劉建良; 劉可禹; 桂麗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深層油氣重點實驗室; 山東青島266580;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山東青島266580; 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 山東青島266071;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北京100083
    • 流體包裹體
    • 盆地模擬
    • 油氣充注歷史
    • 上古生界
    • 鄂爾多斯盆地

    摘要:通過流體包裹體顯微巖相學觀察、均一溫度和冰點溫度測定、激光拉曼光譜分析,結合單井埋藏史、熱史和成熟度史模擬,分析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氣充注歷史。結果表明:研究區次生流體包裹體可劃分為3大類、7個亞類,烴類和CO2包裹體發育序列為黃色熒光烴包裹體→藍色熒光烴包裹體→CO2氣包裹體→甲烷氣包裹體;上古生界烴源巖在盆地南部最早進入生烴階段,演化程度也最高,從南向北,烴源巖進入生烴的時間依次變晚,演化程度也逐漸降低;上古生界儲集層主要經歷兩期油氣充注,中晚三疊世,盆地中南部開始進入生油階段,原油在中侏羅世早期充注到陜360和蘇325地區,形成發藍色熒光和少量黃色熒光的液態烴包裹體,未能形成工業性油藏,早白堊世中期,大量天然氣生成,由南向北充注到伊陜斜坡北部,且持續到早白堊世晚期構造抬升之前,形成多個大規模工業性氣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家居| 金华市| 涟源市| 阜阳市| 临猗县| 扎囊县| 临沂市| 西华县| 西昌市| 遂平县| 彭阳县| 昂仁县| 蓝山县| 大同县| 雷山县| 吴江市| 陆河县| 怀仁县| 云龙县| 家居| 肇源县| 富源县| 墨脱县| 灵山县| 衡阳县| 建昌县| 威海市| 东乌珠穆沁旗| 福鼎市| 峨边| 平邑县| 乐平市| 虹口区| 清镇市| 关岭| 通州区| 托克逊县| 云林县| 镇沅|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