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中國語言文字 > 中國韻文學刊 > “正則靜”:蘇軾“靜觀”詩學與易學的融攝 【正文】
摘要:“靜觀”是對主體與客體關系的表述,置之于審美活動,則體現了作者尚“靜”的審美態度。中國古代美學史上的“靜觀”審美態度本于道家的“虛靜”說,魏晉之際引起了文論家的廣泛重視?!办o觀”也是蘇軾倡導的審美態度,在其詩學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較之于前人,蘇軾的理論創見在于,不僅植根于道家的“虛靜”說、佛家的“空”說,還融攝了周易的“正”說闡釋“靜”的理論內涵與美學意蘊。蘇軾從本體、認知與德性的層面闡釋了周易“正”說,“正”說“迎其正心”“沛然自得”“剛中柔外”的內涵表征于詩學,即倡導超越物蔽、不累于物的審美心態,以“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為追求的文學風格。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