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中西醫結合 >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機械通氣患者營養風險與營養治療策略的多中心研究 【正文】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機械通氣患者營養風險狀況與營養治療策略的關系,為探索個體化營養治療策略提供幫助。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方法。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浙江省10家縣區級醫院重癥醫學科(ICU)需要機械通氣的COPD患者。依據營養風險篩查量表(NRS2002)評分將患者分為營養風險高危組(NRS2002評分3~5分)和極高危組(NRS2002評分6-7分)。比較兩組患者營養實施狀況和住院病死率;采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法分析影響COPD機械通氣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線分析患者30 d預后;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評價回歸模型的檢驗效能。結果①共106例COPD機械通氣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營養風險高危組患者90例,營養風險極高危組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體質量指數(BM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營養風險極高危組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U (APACHE H )、NRS2002評分均較營養風險高危組明顯增高〔APACHE D(分):24.9±6.1 比 20.3±5.8, NRS2002 評分(分):6.3±0.5 比 4.2±0.8,均 PV0.05〕。②兩組患者均在早期實施了腸內營養(EN)治療,營養風險極高危組開始EN治療的比例較營養風險高危組低〔12.5%(2/16)比17.7%(16/90)〕,隨著住院時間延長,營養風險極高危組和營養風險高危組開始EN治療的比例均逐漸增加,2 d后明顯上升,入ICU 6 d達峰值〔分別為100.0%(16/16)、98.9%(89/90)〕;入ICU 3 d內營養風險極高危組開始EN比例較營養風險高危組明顯降低,4 d起兩組EN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o營養風險極高危組和營養風險高危組開始腸外營養(PN)治療的時間均較早(均為入ICU Id)、比例均較高〔分別為56.2%(9/16)和27.7%(25/90)],且PN比例未顯示隨著住院時間延長和EN熱卡的增加而減少的趨勢。營養風險極高危組開始PN治療的比例更髙,入ICU 1 d即達到了 56.2%。?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