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醫藥衛生綜合 > 中華臨床醫師 > 藥物球囊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臨床療效 【正文】
摘要:目的探討藥物球囊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后病變血管內膜腔的變化。方法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確診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其在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曾接受經皮冠狀動脈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因心絞痛再次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定為支架內再狹窄的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藥物球囊治療組(47例)及支架植入組(49例),比較術后即刻最小內膜腔面積、支架最小截面積、支架膨脹率等,術后12個月復查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內超聲檢查,比較兩組心血管事件、最小內膜腔面積、支架最小截面積、內膜增生面積等。結果經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內超聲檢查:藥物球囊治組療術后即刻靶病變最小內膜腔面積和支架最小截面積均小于支架植入組[(10.8±2.8)mm^2 vs (11.8±3.2)mm^2;(11.2±2.9)mm^2 vs (12.0±3.2)mm^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12、1.987,P=0.025、0.042);支架相對膨脹率藥物球囊治療組低于支架組(86.7%vs 90.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012,P=0.045)。術后隨訪12個月,藥物球囊治療組發生心血管事件7例,支架植入組心血管事件9例,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99);藥物球囊治療組與支架植入組支架植入處最小內膜腔面積[(10.6±2.6)mm^2 vs (10.8±2.7)mm^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96);2組患者支架植入處內膜均有增生,但藥物球囊治療組與支架植入組內膜增生面積[(0.30±0.12)mm^2 vs (0.39±0.15)mm^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45);藥物球囊治療組與支架植入組支架最小截面積[(10.9±2.7)mm^2 vs (11.2±3.0)mm^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23)。結論藥物球囊治療支架內再狹窄后12個月其靶病變血管最小內膜腔面積、支架最小截面積、內膜增生面積與支架植入組相當,臨床應用安全可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