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經濟與管理科學 > 工業經濟 >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 > 民族復興的重中之重 【正文】
摘要:縱觀歷史,在國與國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者總是挾高附加值制造業傲視天下。從某種意義上說,制造業實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國的興衰。制造業興,則國興;制造業強,則國強。風雨飄搖的戰亂中國不可能提供實現工業化大國愿景的現實基礎。因而,中國真正走上大規模建設的工業化道路,始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努力建立起一整套相對完整的初步工業化體系。改革開放后,中國通過務實的試驗性漸進改革摸索出了適合國情的工業化訣竅:引進和發展市場經濟,發展低端制造業滿足內需,用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換取外匯和先進的工業裝備,實行從傳統重工業到輕工業,再從輕工業到重化工業、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逐步推進的產業升級政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