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哲學 > 哲學分析 > 愛欲哲學的命運:從柏拉圖到德勒茲 【正文】
摘要:“愛欲哲學”肇始于柏拉圖對古希臘愛若斯神話所進行的哲學化加工。柏拉圖依據辯證法把愛欲主體分成靈魂和身體,把愛欲客體分成型相與具象,褒靈魂而貶身體,重型相而輕具象,并視“缺乏”為愛欲的結構性本質,標志著愛欲哲學的誕生。后世的西方形而上學亦步亦趨地繼承了他的愛欲哲學。黑格爾和海德格爾以“缺乏”為原則組織自己的愛欲哲學,分別陷入了精神分析學所說的“哀悼”和“抑郁癥”的魔咒。德勒茲重拾為柏拉圖所貶抑的身體愛欲觀,把欲望看作生產性的,徹底顛覆了柏拉圖的愛欲哲學,根本反轉了柏拉圖所開創的理性欲望路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