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機器人教案

    機器人教案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26 18:0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機器人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機器人教案

    篇(1)

    一、將機器人教學納入課程是必然趨勢

    我校在2009年成功編寫了機器人校本教材并安排地方課程對學生開展機器人教學。2010年12月獲得全國優(yōu)秀校本教材一等獎。2010年4月、11月我先后兩次在昆山全市范圍內結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上學校機器人教學的公開課獲得一致好評。2010年11月27日,我校成功承辦了“江蘇省第二屆‘周小’杯機器人普及賽(昆山賽區(qū))”的比賽,活動受到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中心領導的肯定,昆山電視臺、昆山廣播電臺、《昆山日報》等昆山主流媒體均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報道。教材的使用及活動的先后開展,標志著我校機器人教學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上,正在從原來只為競賽獲獎、注重技術技能的掌握、注重一個項目的完成的淺層次認識,上升到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即人才培養(yǎng)的層次。機器人教育集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科學性、探究性于一體,深受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喜愛,它集計算機、聲、光、電等多種技術于一體,可以讓學生全面接觸傳感器、計算機軟硬件、人工智能、自動控制、電子技術和機械工程等多個學科高新科技知識。智能機器人教學進入課堂可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機器人課堂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

    一個完整并能夠完成任務的機器人,往往要用光、聲、電、機械等各種器件,機器人因涉及多門類、多學科的知識和原理,通過教學可以拓展學生各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又可將各學科的知識橫向聯(lián)系起來,對各學科所學知識起到鞏固作用。首先,機器人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按照圖形要求或設想將幾十種、甚至上百種零配件搭建成一個完整的能執(zhí)行任務的機器人,每一個搭建步驟都必須自己或小組協(xié)同完成,這大大提高了學生應用各種工具的技巧和靈活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其次,在搭建前要構思巧妙完成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對可行性要進行分析,得出最佳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

    2.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

    智能機器人的工作過程完全是靠各部件的,如觸發(fā)器、灰度檢測卡、紅外發(fā)射與接收器等來接收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分析并作出反映。信息收集已經成為這個活動發(fā)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對于機器人能夠收集―處理―反饋信息的過程,學生充滿了好奇和無限的激情,他們渴望把設想變成現(xiàn)實。因而,機器人教學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執(zhí)教機器人校本示范課《搭建紅綠燈》時,我讓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紅綠燈的信息,不僅為學生自主搭建紅綠燈埋下伏筆,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信息意識和收集、交流信息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機器人技術具有科技含量高、綜合性強、創(chuàng)新性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勇于探索,使用與眾不同的方法、思路進行搭建,按照自己的策略編寫程序。另一方面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和認知,認真思考,提出各種設想,創(chuàng)造性地搭建各種機器人。學生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會充分挖掘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設想付諸實踐,想盡各種辦法檢驗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因此,機器人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青少年學生由于受到自身學識和能力的局限,往往要采用小組形式教學。小組共同分析、探討策略的可行性,共同設計、改裝機器人;協(xié)同完成機器人部件的搭建;一起設計、調試程序,一起觀察、探討、糾正機器人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小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既合作又競爭,往往會形成一個很好的團隊,他們的團隊精神就得到了培養(yǎng)。

    5.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學中,機器搭建、編程調試、設計改裝等都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成功,而設計能否成功必須經過檢驗。這就要求學生要養(yǎng)成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作風。機器人的搭建、設計與編程不可能一次成功,往往要反復拆卸、調試、整改,幾經挫折才能成功,這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絲不茍、嚴謹?shù)奶骄亢蛯W習態(tài)度,養(yǎng)成堅忍不拔、不言放棄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機器人課堂教學策略

    實施智能機器人教學進課堂,應努力做好規(guī)劃,構建適合本校特色的機器人課堂教學思路與模式。突破瓶頸,注重管理,緊抓研究,重視成果,為創(chuàng)建學校特色智能機器人教學鋪路。

    1.整合智能機器人課堂教學課程

    機器人教學根據(jù)原理可分為搭建、編程、調試、改裝等幾個過程。課堂教學可根據(jù)過程分成幾個教學階段。根據(jù)緊密聯(lián)系的程度,將教學任務分為搭建、改裝教學和編程、調試教學兩個階段來完成。編程、調試教學主要在電腦操作或模擬中完成,并將教學整合到信息技術課堂中。在初中,大部分學校都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程,可以將機器人的搭建、改裝教學納入勞動技術課,分年級、分階段安排課時。

    2.加強機器人師資隊伍的建設

    長期以來,由于機器人的神秘感,人們普遍對機器人教學認識存在誤區(qū),認為一定要電腦或信息技術教師才能進行教學。事實上,機器人教學只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完全可以不拘泥于常規(guī),大膽啟用相關學科教師進行教學。如勞技、物理、通用技術學科教師等。

    3.加強智能機器人教學的管理

    由于機器人涉及聲、光、電等敏感部件,對實驗調試的環(huán)境和場地都要求較高。教學中,應要求學生愛護每一個智能機器人部件,加強教學管理。只有加強管理才能讓昂貴的智能機器人教學發(fā)揮最大的效益,減少破損或遺失。

    4.探究智能機器人課堂教學模式

    機器人教學是一門嶄新的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和課標,全國各中小學校都應進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學中,要認真編寫教案,確立教學目標和內容,及時對教學實踐活動作出總結,強化積累,積極進行課程開發(fā)。積極探索智能機器人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建立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和管理模式。

    總之,機器人技術具有科技含量高、綜合性強、創(chuàng)新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和使用智能機器人時能夠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遵守游戲規(guī)則,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其多種能力得到全面的培養(yǎng)。

    篇(2)

    關鍵詞:工業(yè)機器人;人才培養(yǎng);崗位能力分析

    一、機電一體化專業(yè)開設的必要性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出現(xiàn)回落,2015年增長幅度為6.9%,國際環(huán)境仍然復雜嚴峻,對制造加工型企業(yè)的自動化改造是保證企業(yè)降低成本、緩解用工不足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工業(yè)機器人的大規(guī)模應用是現(xiàn)代化企業(yè)自動化改造的重要手段,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也決定了我國必將成為工業(yè)機器人的最大市場。未來三年,中國工業(yè)機器人處于國家政策紅利、工業(yè)轉型升級需求釋放、人口紅利減弱、市場需求增長的機遇疊加期[1]。這也意味著這一領域技能人才缺口之大。機械、汽車、電子、電氣控制、機電一體化等專業(yè)都是傳統(tǒng)的工科類專業(yè),企業(yè)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已經由單一型人才發(fā)展到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而工業(yè)機器人專業(yè)正是多種學科的綜合應用,對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新專業(yè)的開設因為是面向工業(yè)現(xiàn)場的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緊密結合國家《中國制造2025》計劃,且為增加校企合作辦學,為展開實用型科研課題的研究打下基礎,正因為其是新興事物,因此在相關領域哪怕有一點成果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有益于成績取得以及學校知名度的提升。重慶市農業(yè)機械化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依托機電一體化專業(yè)開設工業(yè)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yè)方向,符合重慶市推進機器人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導向,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二、專業(yè)發(fā)展前景

    工業(yè)機器人作為一種高技術含量的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其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操作、維護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yè)技術人員[3]。隨著我國工業(yè)機器人生產廠家、應用行業(yè)的增多和裝機量的爆發(fā)式增長,工業(yè)現(xiàn)場嚴重缺乏該類人才。從崗位需求來看,工業(yè)機器人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在企事業(yè)單位從事以下三個方面工作:制造工業(yè)機器人產品;銷售工業(yè)機器人;利用工業(yè)機器人設備進行生產等。第一種需要完成工業(yè)機器人的設計、零部件生產、裝配、安裝、調試和售后服務等工作;第二種主要工作是機器人銷售、專業(yè)的技術咨詢服務;第三種主要包括工業(yè)機器人設備操作和設備的維護保養(yǎng)。從技術層面來看,工業(yè)機器人技術是機械加工與裝配、電工電子、計算機編程、傳感器技術、電機傳動技術、網絡通信等技術的結合體,學生通過這些技術的培養(yǎng)成為復合型技能人才,將具備發(fā)展?jié)摿蛷V闊的就業(yè)前景。

    三、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崗位分析

    (一)工業(yè)機器人操作、維護崗。崗位工作任務:根據(jù)生產工藝參數(shù)進行工業(yè)機器人編程、調試以達到生產需要;負責上料和裝夾;負責備件管理;負責機器人操作及程序錄入、日常點檢與數(shù)據(jù)維護、完成生產任務;負責產品質量控制及提升;負責工業(yè)機器人故障處理和設備維護保養(yǎng)工作;負責建立工業(yè)機器人操作資料檔案;參與工業(yè)機器人生產技術改進工作;負責工業(yè)機器人現(xiàn)場8S工作。崗位能力要求:機電基礎知識,精通ABB、庫卡(KUKA)、發(fā)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國產機器人等至少1種機器人示教編程、仿真編程與調試能力;簡單英文操作界面的識讀能力;工業(yè)機器人本體與控制器的維護能力;二氧化碳保護焊、弧焊、點焊焊接不同金屬材料的參數(shù)和焊接姿態(tài)的設定能力;焊接圖、機械圖的識讀能力;熟悉各種機械加工制造;熟練運用office辦公軟件;量具的使用能力;工裝夾具調整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勤奮好學,愛崗敬業(yè),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積極上進。

    (二)工業(yè)機器人裝配、調試崗。崗位工作任務:負責協(xié)助銷售人員做好客戶、經銷商的技術支持工作;負責以工業(yè)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化單元機械和電氣安裝;負責生產現(xiàn)場工業(yè)機器人本身參數(shù)設置、程序編制、工裝夾具的調試、工藝參數(shù)設置、聯(lián)鎖信號的設定、故障排除;負責生產過程質量控制,質量問題的分析及改進;負責反饋現(xiàn)場問題,并能給出合理化建議;負責現(xiàn)場客戶的應用培訓和產品驗收;負責項目后期問題處理。崗位能力要求:機電基礎知識,精通ABB、庫卡(KUKA)、發(fā)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國產機器人等至少1種機器人配置、示教、編程與調試;能閱讀中英文工業(yè)機器人技術資料;能識讀機械、焊接、電氣圖紙;具備一定的電氣電子基礎,了解低壓配電及電機驅動;熟悉工業(yè)機器人控制系統(tǒng),工業(yè)機器人周邊設備及周邊設備的連接和調試;熟悉工業(yè)機器人與PLC通信相關參數(shù)配置及PLC編程;熟悉機器人點焊、弧焊、二氧化碳保護焊、涂膠、搬運、碼垛、滾邊、裝配、噴涂、磨削、去毛刺、上下料等典型應用;能完成工業(yè)機器人培訓的教學任務;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良好的溝通能力、協(xié)調組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有責任心,積極主動。

    (三)機器人銷售、服務崗。崗位工作任務:負責客戶的開拓、客戶需求分析、提出相應銷售解決方案、維護好客戶關系、進行商業(yè)談判、標書的制作、參與招標、合同的簽訂、合同的跟進;產品、行業(yè)、競爭對手信息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制定項目的跟進安排并付諸實施,并完成銷售額;維護公司產品品牌形象。崗位能力分析:數(shù)控、自動化、機電一體化、計算機、市場營銷等專業(yè),機器人專業(yè)畢業(yè)更佳;熟悉機器人的應用;語言表達能力強,善于了解并分析客戶需求;招投標的專業(yè)知識;商務談判能力;承壓能力;協(xié)調組織能力;熟練運用office辦公軟件。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開拓精神,吃苦耐勞,文明禮貌,團隊合作精神。

    (四)機器人教師崗。目前就業(yè)市場上提供了大量從事兒童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崗位,主要為樂高積木機器人系列。崗位工作任務:建立學生有關檔案;編寫教案,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課后總結,提升授課技巧;負責學生上課期間的安全;維護與學生的良好關系,與家長溝通學習情況。崗位能力分析:樂高積木機器人的裝配、編程、調試;具有較強的中文表達能力,普通話標準;動手能力強;編程能力;熟練運用office辦公軟件能力;團隊管理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創(chuàng)新意識,親和力。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崗位不同側重點不同、深度不同,且涉及到的知識和技能范疇大,除了要傳統(tǒng)的機電技能外,還需要很多新知識支撐。學校要培養(yǎng)出滿足企業(yè)需要的員工,需要定好位,購置適當?shù)脑O備,推進師資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建設。

    四、專業(yè)培養(yǎng)規(guī)格

    培養(yǎng)從事工業(yè)機器人模擬、編程、操作、裝配、調試、銷售、教學及自動化生產系統(tǒng)維護維修與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五、專業(yè)實訓室建設

    學校在原有機電一體化和機械加工實訓室基礎上新建工業(yè)機器人創(chuàng)新實訓室,該實訓室包括2套ABB六自由度工業(yè)機器人本體,3套江蘇匯博工業(yè)機器人本體,2套工業(yè)機器人電氣系統(tǒng)拆裝平臺,1臺工業(yè)機器人機械拆裝平臺,自動化生產線控制模塊;機器人夾具包括:搬運碼垛夾具、寫字夾具、雙交位夾具、真空吸盤、噴槍;機器人配套訓練工具:平面碼垛模塊、寫字平臺、模擬焊接激光筆、模擬拋光工具、涂膠模塊、仿機床上下料模塊、立體倉庫模塊,一批樂高積木;專用的計算機實訓室軟件:工業(yè)機器人離線編程軟件、PLC編程軟件。

    六、課程體系

    篇(3)

    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還有更多的學生和教師正在享受著兩岸合作辦學的成果。而這正是該學院院長賀星岳積極推進兩岸合作辦學的初衷:“以兩岸合作為突破口,給師生們搭建一個走向世界的舞臺,讓‘中國式’的高職教育接軌國際、影響世界。”

    首建臺灣師資培訓基地 拉開兩岸合作辦學序幕

    時間回溯到2012年5月,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工貿”)與臺灣中華大學正式簽約共建師資培訓基地,展開了兩岸教育交流。“溫州與臺灣地區(qū)地緣接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獨特優(yōu)勢,肩負著對臺教育交流和合作先行先試的使命。”令院長賀星岳頗為自豪的是,與臺灣高校共建師資培訓基地,不僅僅意味著給浙工貿的教師們創(chuàng)造了一條“走出去”的綠色通道,還標志著兩岸高職學校師資交流“直航”的開通。 合作辦學開學典禮 陳軍杰老師在課堂上

    2012年7月,浙工貿第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拔營”赴臺,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專業(yè)培訓。此后,一年一度的赴臺培訓成為浙工貿師資培養(yǎng)的慣例。而今,浙工貿已有67位教師去臺灣接受過培訓。電子工程系主任王本軼就是其中一位。在赴臺培訓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臺灣較溫州地區(qū)更早進入大眾教育高等化階段,臺灣職業(yè)院校的教師多為“三高”群體:一是高學歷背景,大多數(shù)教師是留學歐美國家的博士;二是高實戰(zhàn)能力,教師基本都有5年以上的企業(yè)工作經歷;三是高科研能力,幾乎每位教師都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過專業(yè)學術報告。

    與此同時,院長賀星岳早早注意到:“走出去”只能讓部分教師學習和借鑒臺灣的職業(yè)教育經驗,這是一種“外驅式”的改革;若要從根本上做到“由內而外”的蛻變,還需要“引進來”,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校內“生根發(fā)芽”。借培訓基地建立之東風,浙工貿與中華海峽兩岸文化教育推廣協(xié)會合作設立了臺灣人才工作聯(lián)絡站,充分引進臺灣師資。目前,在浙工貿長期任教的臺灣教師有14人。

    “走出去+引進來”戰(zhàn)略,促使兩岸師資交流趨于高端化、深層次,也讓浙工貿萌生了合作辦學的念頭。“兩岸教師的長期合作機制,為學校進一步引進教材、課程,甚至臺灣職教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兼任臺灣研究所所長、長期關注兩岸教育發(fā)展態(tài)勢的賀星岳認為:“由于低出生率等因素的影響,臺灣部分高校面臨生源不足和資源過剩的窘境。臺灣教育資源的過剩恰恰能夠填補因多樣化教育而帶來的大陸學校教育供給不足的短板。”

    2013年,浙工貿牽手溫州大學、臺灣中華大學聯(lián)合開辦了電子信息專業(yè)本科教育班;2014年,浙工貿又與臺灣大華科技大學合作開辦了機電一體化專科班,與臺灣中華大學合作開辦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科班。 第二屆兩岸大學生低碳設計創(chuàng)客工作坊成果交流匯報會

    臺灣教師出“奇”制勝 “鯰魚效應”破教改之冰

    早上6點,浙工貿教師宿舍內,來自臺灣的陳軍杰已經開始料理早餐。今天,他做的是小型三明治,整整12份卻都是為學生們準備的。“要征服學生的腦子,必須先征服學生的胃。”陳軍杰說:“當然,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有,只有最早進入教室的12個學生才有他親手做的早餐獎勵。”而正是因為美食的“誘惑”,上陳軍杰的課的學生們總是要來一場“比比誰先到”的競賽。

    在陳軍杰看來,烹飪的藝術與教學是相通的。有一次上程序代碼課,陳軍杰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似乎故意“唱反調”,不按老師教的步驟操作。被陳軍杰指出問題時,他還梗著脖子說:“我喜歡。”對此,陳軍杰沒有責問,而是循循善誘:“我們燒菜,煮熟和煮好是兩回事,寫程序也一樣。人們會更喜歡簡潔又有效的程序,還是冗雜又無用的程序呢?”從此,這位學生就成了陳軍杰的“頭號粉絲”。

    此外,陳軍杰的“蘋果暗示法”也是“浙工貿一絕”。有學生上課缺勤,陳軍杰不但不責罰,還讓學生送蘋果到缺勤同學的寢室。“如果他生病了,這個蘋果代表我的慰問;如果他逃課了,這個蘋果會增加他的愧疚感。”陳軍杰一語道破“天機”。

    無獨有偶,來自臺灣中華大學的王志胡老師同樣有“奇招”。王志胡上課總是輕裝上陣,從不帶教材,更沒有自制教案,被學生們稱為“一支粉筆走天下”。那么,王志胡是怎么上課的呢?走進王志胡的班級,便可一窺究竟。學生們五人一組,或埋頭苦干,或爭論不休。“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們自己去摸索,所以每堂課我都會布置一個企業(yè)工程項目要求學生完成。”因此,在王志胡的課堂上從來沒有“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的現(xiàn)象。更讓王志胡開心的是,企業(yè)項目激發(fā)了學生的專業(yè)熱情,即使課內完成不了,學生也會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完成。

    憑借臺灣老師們的“鯰魚效應”,浙工貿開啟了教學改革的破冰之旅:合作班級三分之一課程由臺灣教師講授;學校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yè)成為浙江省唯一開設《數(shù)字集成電路設計》課程的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結構與世界名校靠齊;臺灣老師的TBL即以團隊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在多個專業(yè)落地開花,課堂教學方式趨于靈活機動;兩岸合作專業(yè)打通實訓教學與市場之間的壁壘,開設“智能電子工作坊”對外承接企業(yè)項目。源自寶島臺灣的教改‘風暴’引發(fā)了學生的專業(yè)學習“風暴”。浙工貿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周章添說:“今年8月,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兩名大一學生參加由臺灣機器人協(xié)會舉辦的兩岸2015年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獲得團體第二名。”

    兩岸青年“創(chuàng)客”混搭對壘 創(chuàng)“工作坊”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借力臺灣教學資源優(yōu)勢,以教改為抓手拓展專業(yè)建設深度和廣度,只是浙工貿兩岸合作辦學的第一步。從2014年開始,浙工貿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臺灣高校的文化創(chuàng)意領域,并連續(xù)主辦了兩屆“兩岸大學生基于溫州文化元素的低碳設計工作坊”活動。

    “隨著以高科技資訊為特征的第三波產業(yè)的成熟,內容產業(yè)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眾所周知,臺灣的創(chuàng)意正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動力和文化輸出。”立足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的高校職能陣地,賀星岳絲毫不掩飾深化浙工貿文創(chuàng)教育的“野心”。“在溫州這樣一塊民營經濟高度活躍的熱土上,同樣需要一種突破的、獨特的、開放的文創(chuàng)教育模式。”他希望通過“工作坊”這樣一個非常規(guī)的交流方式,可以延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內涵,讓“中國式”高職教育的內核特色更加鮮明。

    何為“工作坊”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對于何為“工作坊”,浙工貿的答案是,將來自兩岸16所高校的68位青年“創(chuàng)客”,通過抽簽的方式混搭組成8個團隊,聘任企業(yè)家或行業(yè)專家為團隊導師,要求每個團隊在7天內完成一個文創(chuàng)作品。此外,為讓學生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互聯(lián)網+”意識,學生的最終作品將依托溫州知識產權服務園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依托溫州名購網進行網絡拍賣。這就意味著,浙工貿的“工作坊”是一個匯集兩岸高校、行業(yè)、企業(yè)多方資源,集結臺灣、溫州兩地文化的平臺。

    “工作坊”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青年學生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袁宇超是浙工貿工業(yè)設計專業(yè)一年級學生,在今年暑期的“創(chuàng)客工作坊”活動中,他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套集展具和包裝為一體的“讓我(RUN WORLD)”包裝袋,并一舉奪得“最佳成本獎”。頒獎儀式上,袁宇超說:“與臺灣學生的合作交流,讓我對文創(chuàng)產業(yè)有了全新的認識――實現(xiàn)創(chuàng)意產品生活化的關鍵在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SWOT分析;設計者不僅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還要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手;當文化加上創(chuàng)意,產品的價值才會無限放大。”

    “沒有人會想到,能夠站在舞臺上侃侃而談的袁宇超,在此之前還是一個對專業(yè)迷茫、缺乏自信的少年。”袁宇超的指導老師為他的成長驚喜不已。而這,或許就是“工作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獨有“魔法”。

    適應教育多元化、適應人才結構優(yōu)化、適應產業(yè)轉型升級、適應國際情勢……大多數(shù)的高職院校都在為了適應而“被改革”。但繼承了溫州人“敢拼敢闖”基因的浙工貿,一直在主動作為。兩岸合作辦學,亦是浙工貿主動變革的一次嘗試。正如賀星岳所說,浙工貿只是世界職業(yè)教育體系的一個細胞,以小博大,往往需要花更多心思,而這注定了浙工貿永恒不懈的探索。

    【記者觀察】――“精”“博”之道,領跑兩岸合作辦學

    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在教育界,兩岸高校、學生及各類民間團體對擴大交流與合作的呼聲漸高。兩岸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yè)教育)相互開放的程度、范圍正明顯擴大,合作持續(xù)升溫,高校合作辦學的時機也趨于成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浙工貿先行先試兩岸合作辦學項目,展現(xiàn)出了前瞻性的管理思維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溫商精神”。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記者發(fā)現(xiàn),雖然浙工貿兩岸合作辦學才三歲“稚齡”,但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已經具備“成年”的資本和實力:一是臺灣教師資源配置最大化,現(xiàn)臺灣教師科研結對培養(yǎng)28人,指導浙工貿青年教師出版教材1本、8篇、完成省科研課題1項,大大提升了師資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二是教學環(huán)境趨于超一流水準,如依托臺灣大華科技大學機器人教學研發(fā)中心,浙工貿投資10萬元建立機器人實驗室;三是品牌專業(yè)優(yōu)勢凸顯,兩岸合作項目――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已成為“省級示范建設專業(yè)”“省級特色專業(yè)”;四是校園文化多元化、開放化,如以兩岸大學生低碳設計活動為載體,實現(xiàn)浙臺文化的高度融通和深層碰撞。

    探究浙工貿兩岸合作辦學成果之根本,則在于既“精”又“博”。

    所謂“精”,既選準一個對象、找準一個產業(yè)。浙工貿以臺灣電子信息產業(yè)作為榜樣。目前,臺灣地區(qū)以及臺資企業(yè)在電子信息產業(yè)內的布局已幾乎覆蓋電子信息產業(yè)的全價值鏈。在最高端的IC設計環(huán)節(jié),臺灣營業(yè)收入已居全球第二位。因此,浙工貿與臺灣高校“共舞”,有望在工業(yè)4.0時出最強音。

    篇(4)

    關鍵詞:口語交際;教師;問題;策略

    由于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認識存在偏差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口語交際教學一直處于無序和低效的狀態(tài)。針對上述情況,結合自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實踐,在口語交際教學時應做到:

    (一)認真學習新的口語交際教學提出的要求,準確把握培養(yǎng)目標和訓練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同時,新課標分別從“聽”和“說”的角度對口語交際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只有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仔細研究口語交際教學目的,掌握各年段口語交際的訓練要點,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放矢,更好地運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教學,達到訓練提高的目的。

    (二)用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開發(fā)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的使用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靈活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適當?shù)娜∩峄蛘{整。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牽著學生學教材。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里的口語交際《講名人故事》,教材要求學生把知道的名人故事講給同學聽?面對那些來自農村,來自貧寒家庭的學生,他們對“名人”知之甚少,根本講不出幾個名人的故事,如果我們的老師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來備課和上課,課堂就容易“一人堂”或“一言堂”,空洞而乏味,學生沒興趣聽,教師沒興趣教。如果教師稍對教材作一下處理,把講“名人”故事擴展成講“你喜歡的”故事,這樣,能講故事的孩子就多了,課堂參與的面就廣了,訓練效果也就明顯了。教師應依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選擇、補充和調整。教材都是人編的,其中的思想、觀點,并不一定都正確,并不一定都符合你的教學實際,哪怕是專家也可能在某些領域存在瑕疵,所以,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死用教材,生搬教參和別人的教案只能是照葫蘆畫瓢的臨摹,表面像而實質虛,沒有自己的靈魂和思想,也就不可能更好的領悟選材的目的和掌握教材的外延,更不可能讓學生在交際訓練中,有“話”可說,有“問”可疑,獲取更多的知識的同時得到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時,為了使口語交際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我們有必要對教材進行重新選擇,合理取舍整改。

    (三)要有意識地選擇教法,引導交際:或創(chuàng)設情境、或提供案例,讓口語交際教學活起來。

    教無定法,口語交際教學同樣如此。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靈活多樣的方法中有一把總的鑰匙,即一個“活”字。這個“活”的金鑰匙其實就是適宜交際的情境或氛圍。怎樣適宜交際的情境或氛圍呢?

    1、選擇交際內容,訓練目標分層,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訓練首先要確定話題(選題),交際的話題應來自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也就是說學生的需要是交際的前提,學生感興趣,才愿意說,才有話可說,才有可能說好。制訂目標是實施口語交際教學的前提,設定恰當?shù)慕浑H目標是每一次口語交際的著力點。目標的確定應當體現(xiàn)三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內涵,符合實際,兼顧差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圍繞維度,在教學目標的制訂和實施中注意分層,并呈現(xiàn)逐步遞升狀態(tài):先達到什么要求,然后循序漸進的提高要求,再綜合的提升交際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有一個達成標準,有一個明確的訓練要求,不能一鍋端,頭頭重,這樣不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明確的口語交際教學目標,只是在課堂上增加了一次口語活動的機會,因此口語交際課沒有顯著效果。如,“夸夸我的同學”的話題。在實踐中被演繹成了“找優(yōu)點”,并且以“說出他人的優(yōu)點”為評價標準,至于說得好不好,語言組織有沒有問題,聽出了什么信息,產生了什么疑問,全都不理會,這樣的口語交際訓練課,不上也罷。

    口語交際目標,包括語言發(fā)展目標和交際目標兩個方面。在教學中,必須根據(jù)年段目標,結合交際話題,提煉出語言發(fā)展目標和交際目標。如:四年級上冊《學會感謝》的語言發(fā)展目標:①在具體的口語交際中,能正確使用“您好”、“請”、“謝謝”、“沒關系”、“再見”等禮貌用語,用普通話文明禮貌地表達。②學會怎樣說感謝的話語,如何表達自己感謝的心情。能正確表達“感謝”的愿望,并結合具體情景,清楚明白地表情達意,準確、得體地說話。交際目標:①養(yǎng)成“大膽”、“大方”、“大聲”說話習慣。②在交往中學會耐心傾聽,培養(yǎng)交際意識。

    2、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課堂,營造民主、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興趣和情感。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情感是最好的老師。口語交際課上,許多學生的嘴很“緊”。要真正的解放學生的嘴巴,就要建立民主寬容的課堂氣氛,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信心,要給學生一種感覺:口語交際課是我們自己的,是輕松的、自主的。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貼近學生的生活”呢?一是提倡創(chuàng)設仿真的生活情境,或者依據(jù)教學內容把課堂上當時真實的情境作為教學情境。二是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作為課堂教學資源。

    我們主張調集學生已有的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生活原型,引導學生回憶當時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現(xiàn),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作為教師組織教學的材料,讓學生之間形成較為廣泛的互動。在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教師要善于捕捉信息,把握教學契機,然后通過師生評點、教師引導的方式,把一些口語交際的方法和要求傳授給學生。這種基于學生原有認識基礎、能力基礎的教學更有效,更容易轉化為能力。

    (四)說是基礎,聽是習慣,要并駕齊驅。口語交際不同于以往的說話訓練,它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過程,終極目標是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應對的能力。大多數(shù)學生在口語交際訓練之前都有一個通病――愿說不愿聽,會說不會聽。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時,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聽人說話的習慣,引導學生聽別人說話要認真、專注,聽清楚別人表達的意思,抓住別人說話的要領,以便能對別人的話做出及時反應,靈動交際。據(jù)美國口語專家羅斯的研究統(tǒng)計,在人的言語交流活動中,聽所占的比重最大,占45%,說占30%,可見聽的重要性。只有學會聽,才可能發(fā)現(xiàn)別人言語中的信息,準確地接受和處理信息,而不會“此答非所問”,只有聽清楚了,聽明白了,才可能就“來”的話語做出“去”的回應,否則整堂課要不只有單項的“自言自語”,要不就是“牛頭對馬嘴”,啼笑皆非。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聽”呢?如在口語交際《我要發(fā)明的機器人》這個內容的訓練中,在學生“設計”出自己要發(fā)明的機器人并做了介紹后,大家來評比誰的設計好?誰的設計有問題?你認為他該怎么改進,給他提出改進建議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就必須先認真聽,注意抓住他人“語言”中的信息,作出相應的回應,“交際”也就開始了。

    篇(5)

    1、新教材的知識點帶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復性。譬如,“a bit of”這個短語,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59課上才正式學習,而編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72課的Workbook上提前導入了,體現(xiàn)的“張思中英語教學法”中的超前引入規(guī)則。類似的,還有“sad”一詞,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84課就出現(xiàn)了,而該詞卻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7課,才正式學習。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3頁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這個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95頁第6題,再次呈現(xiàn)“Work comes first”這一短語,進行復習鞏固,體現(xiàn)其反復呈現(xiàn)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語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地培養(yǎng),課文對話靈活化、多樣化,情景化。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和應用,加大英語口語教學力度,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這方面的特點尤突出。課文對話旨在構建生生交際的形式,提供語言會話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1課,Part1要求學生看圖介紹各個單位的方位,Part2是一則針對詢問方向內容的簡單對話,課文僅僅提供了介紹方位和詢問方向的組織模式,并沒有具體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這樣設置,不但便于學生進行自主交互式的學習,而且可使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基礎有的放矢的開展異步教學。

    3、新教材注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適度點撥學生注意語言用語規(guī)范。英語交流中的困惑,不僅表現(xiàn)在詞匯量的多與寡,還表現(xiàn)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除了原教材中有關中英文姓名的差異、接受禮物時的差異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還在仲秋節(jié)這一單元增加了感恩節(jié)的內容,講仲秋節(jié)(The Mid-autumn Day)同時進行感恩節(jié)(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紹,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對比了解兩個秋天節(jié)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既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再如在這冊書的On the farm這一單元,既介紹中國的農場,也介紹美國的農場,也是為了讓學生區(qū)別不同國度的人文風情。西方人一般重視個人的隱私,他們不愿意別人問及有關自己年齡、宗教、收入、婚姻狀況等情況。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35課,課文注釋有關西方的忌諱話題的注解。

    4、新教材的對話與課文情景創(chuàng)設,更加貼近生活化。舊教材第一冊(下)介紹了一種玩具frisby,新教材換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樂),porridge(粥,稀飯),dumpling(水餃),tofu(豆腐)等新詞。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冊還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片介紹的內容,通過名片的內容可以做多種與職業(yè)、地址、工作單位、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內容的有關練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10單元,則通過一個虛構的搖滾樂隊(a Swedish Rock Band)“YESTERDAY”,介紹了音樂、旅行等內容,這適合現(xiàn)在崇尚現(xiàn)代音樂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單元,利用有關動物園的話題,操練有關提建議的話題,像“Don’t feed the animals”(請勿投喂動物)、Let’s make it half past nine(讓我們定在九點半)等。第12單元,談論世界和中國各大城市的氣溫狀況。第二冊(下)第28單元,把著名電影大片《泰坦尼克號》的劇目搬上了教材,實在是別出心裁。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發(fā)生、經常接觸的情景,真實、實用,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5、新教材緊跟時展的脈搏,響應黨的號召,擴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強,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大致表現(xiàn)在①關注西部大開發(fā)。新教材選編的內容不僅介紹于我國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區(qū)(如新疆、西藏、內蒙、陜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學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9單元講解的是The memory Robort,談論有關智能機器人的故事。③ 緊跟時代步伐,關心時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1課的Workbook上有這么一個句子“After we heard Samaranch said “Beijing”, we jumped up and shouted“ We have won!”那是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呀!③關心社會,關心環(huán)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67課有句“After you use plastic bags, you mustn’t throw them about”,體現(xiàn)了教材引導學生關注“白色污染”的防治問題。④列舉并擴展了報刊上常見的縮寫詞,如UN(聯(lián)合國),HK(香港)、ID(身份證)等縮寫詞。

    6、新教材趣味性濃烈。新教材的話題新穎、生動有趣,增加了謎語、諺語、小詩和幽默短文等內容,切近時代生活。新教材配有豐富的卡通圖片,形象逼真,適合現(xiàn)代年輕人的認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興趣的話題,如節(jié)日、旅游、音樂、機器人等,所設計的情景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易于激發(fā)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的動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Workbook第154頁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詩歌“Look at the moon”,很有詩情畫意,學生在讀這首詩時,既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去體味和欣賞到美的月色,分享詩人當時的歡樂心情,又復習了形容詞及其比較級的用法,鞏固了基礎知識。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1、語法錯誤明顯,教材校正不嚴肅。新版英語教科書存在明顯的語法知識性錯誤的拼寫。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53頁,Part 2 Ask and answer中的第六句話“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語語法》中對主句含有否定詞的反意疑問句的注釋是:“當陳述句部分中出現(xiàn)一些含有否定意義的詞,像few, little, hardly, never等動詞時,附加疑問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得不把書上的句子改為“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 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91頁,第79課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飛盤”拼成了frisbee,而筆者歷來教授學生的書寫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36課上的不規(guī)范用語就更是不勝枚舉,像in morning,Susan not agree,in meeting all day等,倘若是運用在口語中還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書面表達上,的確需要教師費番口舌。

    2、教材容量擴大,要求提高,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語言輸入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體體現(xiàn)在詞匯量、練習與教學活動量、閱讀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為例,原教材的詞匯量為211個,其中四會詞177個,認讀詞34個,新教材總詞匯量為330個(比原教材凈增119個),其中四會詞為234個(比原教材凈增57個),編入常用短語61條;課文部分每單元由原來的4頁增至5頁,每單元最后一課的教學活動由原來的3個增至5??6個,而且對話長度都有所增加;練習部分每單元由原來的4頁增至6頁,每單元最后一課的練習量由原來的3??4個增至7??8個。如此繁重的教學內容,短短40分鐘的課堂,如何能連聽帶說地操練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36課,我就分成兩課來上。但是為了趕進度,又不得不快馬加鞭地向前學,所以夾生飯、兩極分化現(xiàn)象就不足為怪了!

    3、知識點分散,缺乏系統(tǒng)性。新大綱強調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淡化了學生對語法等知識點的掌握。但從第一冊開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語法點、知識點,練習題中也多次出現(xiàn)陌生的語法項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111課,出現(xiàn)了動名詞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120課,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分詞looking,到底是先講什么好,怎樣講好,沒有確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8課,出現(xiàn)了過去分詞called,而動詞的過去時要到本冊的第8單元才正式學習,而且也僅僅是動詞的過去式罷了。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3課,出現(xiàn)了過去完成時態(tài)的句式have been to(去過……),而過去完成時要到初三才學習。

    4、新教材課本內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識容量大是相比較而言的,各個知識點在課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課文幾乎空洞無物,而有的課文如果要按教學目標教學則需用上二至三節(jié)的課時。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5課幾乎就是簡單的現(xiàn)在進行時句型地簡易操練,幾分鐘就完成了的內容劃為一整節(jié)新授課來上;類似的還有這冊書的第45課,此課就是接觸簡單的天氣變化內容的預報,很短時間就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也把學習內容劃為一整節(jié)新授課來上;然而學習本書的第46課,把溫度變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練熟悉,一節(jié)課就顯得講解不足、倉促有余,蜻蜓點水一般,沒有照顧好全體學生,沒有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自然堪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越學越費勁,越學越沒信心,最終導致放棄學習。2000-2001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我所任教班級的優(yōu)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統(tǒng)考,我所任教班級的優(yōu)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我所任教班級的優(yōu)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內容與學科檢測的題目標準脫節(jié),答案背離學生學習的大綱及內容。素日檢測考試以閱讀、選擇、完形填空等題目類型為主,而課本的Workbook卻很少有類似的考查題。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題目答案背離學生學習的大綱及內容,顯得與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點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69頁,第63課的Workbook第三大題第4小題“我可以過幾天還你這本歷史書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邊教育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案第二冊(下)第169頁確定的答案為“May I return the history boo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筆者認為不妥,因為return這個單詞學生還沒有學習,所以筆者認為翻譯成“May I give the history book bac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最恰當。

    6、課文例文與交際話題側重于城市學生生活,與農村學生的活動空間和生活經驗距離很大。譬如:發(fā)送電子郵件,磁卡電話的運用、交游、飲食等話題,對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教師來講就知之甚少,對學生來講更是海市蜃樓。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1課,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課文所給的5幅圖畫表達的食物帶入對話中操練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資料來對照,冷不丁地拿出來就連老師也困惑不解,因為這些東西就連老師也沒見過,更談不上吃過,又如何來辨別那是乳酪(cheese)還是漢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矯枉過正,把過去的諸多優(yōu)秀篇目刪掉了,實為美中不足!時代在變遷,人文在改變,把教材推到時代的舞臺,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認知特點,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然而歷史畢竟存在著某些永恒的東西,那就是人類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精神寶藏和文化遺產。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英語課本(八十年代本),編撰的《蝙蝠為何夜間出來》,《猴子和鱷魚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動的“黑板”》、《難忘的一課》等文章,不僅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義,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篇章。筆者認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個閱讀理解的欄目呢,將這些優(yōu)秀的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和知識完善不無補益!

    三、對使用新教材的建議:針對于新教材的優(yōu)、劣特點,筆者認為在組織英語課程改革教材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學習新教材的詞匯。在學習單詞時,應把握好三個尺度:

    ①集中學習單元單詞,分散學習目標,逐課消化掌握詞匯。集中學習單詞是“張思中英語教學法”的理論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單元單詞都集中在一塊,所以我認為在學習新教材時先集中學習單元詞匯,這是關鍵的一步。在集中識詞時,可采用每生一詞試讀詞匯法引入新詞學習目標(完全可行,我們從小學就開設了外語課,音標關應該說問題不大),然后教師糾正并規(guī)范讀音。這樣不但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體會到成功和師愛,又傳授了學習方法,“授之以漁”促進了學生自我學習技能的發(fā)展。按照《教育心理學》“首因效應”原理,應該說在領讀單詞以后,教師立刻讓學生當堂課就掌握詞匯是一種方法,但我不提倡這種做法,特別在使用單元詞匯量過大的新教材組織教學時。我認為“首因效應”是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授單詞時,可以采用實物教學法(Use real 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 pictures or cards)、教學課件授受法(CAI)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好教育教學的首因效應。但我更欣賞“張思中英語教學法”中“反復呈現(xiàn)”這條教學原則,而且“螺旋式前進,旋轉式上升”的觀念一直是人教社這幾年編寫新版教材的指導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學》在談到記憶方法和原則時也一再強調反復記憶的必要性,更何況《初中英語教材培訓材料》第27頁也明確指出“單詞應分別呈現(xiàn),不宜集中學習,一步到位”。所以,我認為在集中識詞(所有同學只需會讀詞匯,僅有少數(shù)同學能夠拼讀部分詞匯)的基礎上,分課消化掌握詞匯,小步化教學目標,即教師在上每一節(jié)新授課之前,先運用多種技巧讓學生強化當堂課需要掌握的單詞,如此類推,在單元知識學完后再進行一遍詞匯集中鞏固,這樣以來,除了幾個別的學生外,99%的學生能完成詞匯學習目標(Learning 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體詞匯,理解(receptive)常規(guī)白體詞匯,了解Workbook練習題中出現(xiàn)的詞匯。“深挖洞,廣集糧”,擴充詞匯,是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詞匯量大,全部掌握課本詞匯學生倍感困難,只學黑體詞匯顯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所以許多教師抱怨新教材的詞匯學習無處擇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個人認為這是沒有悉心領會教學大綱要求和為學生全面成長負責的消極表現(xiàn)。《初中英語教材培訓材料》第27頁要求“有目的的擴充學生詞匯量,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小詞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查字典、獨立猜詞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時,制定的詞匯學習目標是“掌握黑體詞匯,理解常規(guī)白體詞匯,了解Workbook練習題中出現(xiàn)的詞匯”,用“四會”分詞法來區(qū)分目標就是,課本單詞表上的黑體詞匯需達到四會(聽、說、讀、寫)目標,課本單詞表上的白體詞匯需達到三會(聽、說、讀)目標,Workbook上的生詞匯達到二會(讀、說)目標。實踐證明這種新教材的詞匯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識環(huán)節(jié)編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復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學生到初二以后對新版教材的詞匯都記憶猶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現(xiàn)的詞匯,在以后的新章節(jié)中再遇到這些詞匯時,學生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③進行“詞句文”教學。即把詞匯放到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學習,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學習。現(xiàn)代英語教學法研究表明,在英語學習中創(chuàng)造學習情景,把詞匯放到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學習,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學習是促進學習者快速掌握語言的便捷途徑。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0課,出現(xiàn)了一個短語stop … from,這個短語是“阻止……做……”的意思,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造句,“我們必須阻止她看電視(We must stop her from watching TV)”,這就把詞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話題切近學生的生活。為了進一步明確我們的表達主題,我們可以在后面緊跟上一句“對她的眼睛有害(It’s bad for her 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學生能學不會?

    2、學習新教材的課文。學習新版英語教材,因為新版教材系統(tǒng)性高,所以應提倡整體法,先從課文的整體內容上著手,了解課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學習語法與知識點。筆者認為在具體學習課文中應注意以下二個方面的內容:

    ①遵循短文閱讀學習原則,運用問題教學法組織課文教學。問題教學法是快速學習短文的先進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幾個概括課文大意或者關聯(lián)教學知識點的問題來喚起學生的認知注意,在教師誘導下快速閱讀短文以求尋找答案。該教學方法的步驟分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務是運用問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for building up interest / make 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速讀(Fast reading)或現(xiàn)時閱讀(Timed reading),通過小組討論(Discuss answers in groups),師生雙方要實現(xiàn)答案核對(Check answers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澄清知識疑團或懸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師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語言點(Language Points)或者語法(Grammar)明確出來,督促學生認知(D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②調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個別不足之處,那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敢于大刀闊斧地調整教材。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調整新教材的課文編排順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 9課,我覺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編排順序,先講對話再講形容詞的比較級的變化規(guī)則會對學生的接受知識造成感覺障礙,因為對話中出現(xiàn)了幾個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如果停下來講語法勢必耽誤了操練對話,如果不講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學生又如何理解對話內容呢?于是,我把這兩段調了個個,先講形容詞的比較級的變化,再講第一段對話,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刪節(jié)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適的教學內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Lesson 1課,單純講述第二段對話,不但籠統(tǒng)而且消耗時間(a waste of 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謂語+主語”與“So +主語 +謂語”融入第一段看圖說話中進行講解,第二段對話便可一言帶過。③自由組織新教材的教學內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 54課,我把課文第一部分進行自由組合,變成小對話代替課本教學,因為課本僅僅提供了選項式的提綱,然后利用第一段內容進行練習鞏固,促進知識記憶,而課文第二部分則把它當作家庭作業(yè)。這樣組合,課堂教學顯得條條有理。④主動訂正語法錯誤。根據(jù)正規(guī)語法教學書,對課本錯誤大膽質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43課,“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符和變反意疑問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規(guī)則,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改正。

    3、突出操作練習,簡化語法教學,精講多練。現(xiàn)行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淡化語法教學,注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良好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的養(yǎng)成。反復操練是掌握與實現(xiàn)這一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具體體現(xiàn)在:①加強基礎認知和基礎技能地教育培養(yǎng)把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養(yǎng),進一步加強聽寫方面的教學,夯實根基。②注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指導好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聽說技巧。③充分利用電教資源,體現(xiàn)學生的主題地位,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興趣和語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會話的力度,促使學生從語境中感知信息,從語境中學會技能,從語境中升華語言交際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點豐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會動態(tài)、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內容于英語課堂教學之中,通過與學習教材的靈活結合,潛移默化地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自然、關心生活的優(yōu)良習慣和道德修養(yǎng),是英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書目: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語教材培訓材料》(內部版),2001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东乌珠穆沁旗| 吉林市| 庆安县| 鄂托克前旗| 武汉市| 宁强县| 双牌县| 忻州市| 弥渡县| 大洼县| 荔波县| 洛扎县| 广德县| 中山市| 昌宁县| 西丰县| 甘孜县| 中方县| 凤山市| 晋江市| 黎川县| 西平县| 芜湖县| 江华| 兴城市| 金寨县| 昆山市| 大方县| 河源市| 化隆| 百色市| 镇雄县| 汤阴县| 全州县| 彰武县| 宾川县| 夏邑县| 宜州市| 木里|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