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隱藏技術論文

    隱藏技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6 15:57: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隱藏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隱藏技術論文

    篇(1)

    即你的網頁與用戶搜索的關鍵詞是否相關,Google根據你網頁的關鍵詞密度來確定

    第二定律人氣質量定律

    類似于科學引文索引的機制,說白了就是誰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多,誰就被認為是權威,論文就是好論文。這個思路移植到網上就是誰的網頁被鏈接次數多,那個網頁就被認為是質量高,人氣旺。在加上相應的鏈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結果的排序上了。這就引出了Google優化的第二定律:人氣質量定律。根據這一定律,Google搜索結果的相關性排序,并不完全依賴于詞頻統計,Google優化更多地依賴于超鏈分析

    第三定律自信心定律

    人氣質量定律解決的還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然而Google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從來就不是一個純技術現像,它融合了技術,文化,市場等各個層面的因素。解決搜索引擎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需要Google的第三定律–自信心定律。

    Google優化作弊手法:一:隱藏文本/隱藏鏈接

    隱藏文本內容隱藏鏈接

    二:網頁與Google描述不符

    一般發生于先向Google提交一個網站,等該網站被收錄后再以其它頁面替換該網站。“誘餌行為”就屬于此類偷梁換柱之舉–創建一個優化頁和一個普通頁,然后把優化頁提交給Google,當優化頁被Google收錄后再以普通頁取而代之。

    三:誤導性或重復性關鍵詞

    誤導性關鍵詞重復性關鍵詞

    四:隱形頁面

    對實際訪問者或搜索引擎任一方隱藏真實網站內容,以向搜索引擎提供非真實的搜索引擎友好的內容提升排名。

    五:欺騙性重定向

    指把用戶訪問的第一個頁面(著陸頁)迅速重定向至一個內容完全不同的頁面

    六:門頁

    是為某些關鍵字特別制作的頁面,專為Google設計,目的是提高特定關鍵詞在Google中的排名所設計的富含目標關鍵詞的域名,且重定向至另一域名的真實網站。Google的Spiders往往忽略對那些自動重定向到其它頁的頁面的檢索。

    七:復制的站點或網頁

    最常見的當屬鏡象站點。通過復制網站或卬頁的內容并分配以不同域名和服務器,以此欺騙Google對同一站點或同一頁面進行多次索引。現在Google提供有能夠檢測鏡象站點的適當的過濾系統,一旦發覺鏡象站點,則源站點和鏡象站點都會被從索引數據庫中刪除

    八:作弊鏈接技術/惡意鏈接

    典型的作弊鏈接技術包括:

    鏈接工廠

    大宗鏈接交換程序

    交叉鏈接

    以上Google優化作弊技術Google目前已經可以監控出來,我們建議各位在做Google優化時不要使用上面列舉的作弊技術!

    正確的Google優化技術:1、標題

    在網頁的標題(Title標簽)加上關鍵詞,關鍵詞數不要過多,建議為1到3個。

    2、KeyWords(關鍵詞)

    KeyWords現在在Google優化規則里面不是很受重視,但是,我們必要做到的是,盡一切能力進行優化,所以,也是一定要做的。

    3、Dscription(描述)

    Dscription0盡可能的反復出現需要優化的關鍵詞,但是語法一定要通順,流暢。符合瀏覽者搜索該關鍵詞的用意以及感受。也要符合網頁內容的含義,最好能概括網頁的內容,杜絕虛假。

    4、網站框架結構

    盡量少使用圖片、FLASH、JS等文件,讓Google更好的抓去站點的信息,站內鏈接要合理的設計。

    5、頁面關鍵詞

    篇(2)

    關鍵詞:信息隱藏;協作學習;立體化

    隨著網絡中信息安全事件的不斷升溫,網絡安全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高校重視。各大高校紛紛開設該類課程。本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等專業都相繼開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術》等課程,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技能,增加網絡安全意識。以《網絡與信息安全》課程為例,課程分配學分為4.0,采用“2+2”模式教學,其中理論2.0為課堂教學和課堂討論課時,實驗2.0為實驗課時,即每周理論2節課,單周理論課時,雙周討論課,實驗課每周2節課。該課程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1,2]

    教學過程中的基礎內容

    《網絡與信息安全》課程分為三大模塊:①網絡安全基本知識概述。該模塊主要講述了網絡安全的發展和現狀問題,列舉網絡安全問題引發的各種不同影響的案例。②網絡攻擊技術。該模塊主要講述網絡中的一些攻擊現象、攻擊行為以及攻擊工具等。③密碼學模塊。該模塊主要講述古典密碼學和現代密碼學的一些應用,以及信息隱藏技術的一些實際作用等。④網絡防護技術。該模塊主要講述網絡中針對安全的一些防護措施,如防火墻、入侵監測系統等。

    以信息隱藏技術為例,該部分內容在整個課程中非常重要,它將一些保密或重要的信息隱藏到另外一個可以公開的媒體之中,如把指定的信息隱藏于數字化的圖像、聲音或文本當中,充分利用人們的“所見即所得”的心理,來迷惑惡意的攻擊者。近幾年來,信息隱藏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生活中,如隱寫術、數字水印、數字指紋、隱藏信道、閾下信道、低截獲概率和匿名通信等,是目前較熱的話題。[3,4]

    在課程中這部分內容是整個課程的重點、難點之一,教學過程采用了比較、舉例等方法,課時分配――理論教學:討論:實驗=1:1:2,理論講授以圖1中的知識框架為主線,算法原理及實現方法,討論和實驗結合中軟吉大的網絡信息安全系統進行教學。綜合起來可以把這部分內容分為以下幾部分。

    1.信息隱藏位圖法

    位圖法目前使用越來越少,但作為一種基礎信息隱藏方法,仍有較高的教學應用價值。該方法作為課程中的一個基本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并能通過一個案例,掌握主要運算過程如下:

    例如,一幅24位BMP圖像,文件頭和圖像數據由54字節組成,文件頭不能隱藏信息,從第55字節開始為圖像數據部分,這部分可以隱藏信息。圖像數據部分是由一系列的8位二進制數所組成,因為每個8位二進制數中“1”的個數只有奇數或偶數兩種可能性,因此若一個字節中“1”的個數為奇數,則稱該字節為奇性字節,用“1”表示;若一個字節中“1”的個數為偶數,則稱該字節為偶性字節,用“0”表示。我們用每個字節的奇偶性來表示隱藏的信息。

    設一段24位BMP文件的數據為:01100110,00111100,10001111,00011010,00000000,10101011,00111110,10110000,則其字節的奇偶排序為:0,0,1,1,0,1,1,1.現在需要隱藏16進制信息4F,由于4F轉化為8位二進制為01001111,將這兩個數列相比較,發現第2,3,4,5位不一致,于是對這段24位BMP文件數據的某些字節的奇偶性進行調制,使其與4F轉化的8位二進制相一致:第2位:將00111100變為00111101,則該字節由偶變為奇;第3位:將10001111變為10001110,則該字節由奇變為偶;第4位:將00011010變為00011011,則該字節由奇變為偶;第5位:將00000000變為00000001,則該字節由偶變為奇。

    經過變化,8個字節便隱藏了一個字節的信息,這樣就能很好地將信息隱藏在位圖中了。當然逆向提取隱藏信息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2.LSB水印提取

    LSB(最低有效位)算法是在位圖法的基礎上將輸入的信號打亂,并按照一定的分配規則使嵌入的信息能夠散布于圖像的所有像素點上,增加破壞和修改水印的難度。水印信號嵌入模型如圖2,水印信號檢測模型如圖3。

    3.DCT變換域算法

    DCT變換域算法是這一類算法的總稱,在它下面的具體的算法會有一些不同。下面介紹一種基于模運算的數字水印算法。該方法將水印作為二值圖像(每一像元只有兩種可能的數值或者灰度等級狀態的圖像)進行處理,依據圖像在進行DCT變換后系數的統計來選取適當的閾值,通過模處理加入水印。此算法的特點是在水印檢測時不需要原始圖像(如圖4)。

    模擬主動水印攻擊教學過程

    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信息隱藏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加深記憶,使知識應用得更好,在這部分課程最后增加了一個模擬主動水印攻擊的教學模塊。該模塊主要應用前期的知識完成。常見的水印攻擊方法有:移去攻擊、幾何攻擊、密碼攻擊、協議攻擊(如圖5)。

    通過模擬攻擊實驗,學生對數字隱藏技術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各種算法增加了興趣。并在課堂上針對結果展開討論。下頁圖6為實驗模擬攻擊后的有效結果之一。

    選用LSB或者DCT進行水印攻擊,測試可以顯示如下頁圖6效果。

    教學成效

    通過對課程中信息隱藏技術教學的改進,學生對比較難懂的數字水印部分內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通過改革,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自學能力,開發了創新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攻擊中涉及算法的選擇、操作的選擇、速度的快慢,學生都能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強烈感受到了成功感和自信感。

    結束語

    本文以信息隱藏技術內容教學為例,闡述了三種不同的信息隱藏技術的基本知識點,分析了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和區別,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本模式將教學與科研能力培養相融合,更多地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該教學模式可推廣到其他課程中。

    參考文獻:

    [1]李繼芳,奚李峰,董晨.IPR―CDIO環境的計算機工程教育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9(18).

    [2]李繼芳,奚李峰,殷偉鳳,高昆.基于合作式學習的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J].計算機教育,2008(10).

    [3]于學斗.以CDIO為指導進行網絡安全實驗教學改革[J].計算機時代,2010(5).

    篇(3)

    關鍵詞:掃描,權限后門,網絡攻擊

     

    信息網絡和安全體系是信息化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但是,隨著信息化應用的深入、認識的提高和技術的發展,現有信息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建設已提上工作日程。

    入侵攻擊有關方法,主要有完成攻擊前的信息收集、完成主要的權限提升完成主要的后門留置等,下面僅就包括筆者根據近年來在網絡管理中有關知識和經驗,就入侵攻擊的對策及檢測情況做一闡述。論文大全。

    對入侵攻擊來說,掃描是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所以通過對各種掃描原理進行分析后,我們可以找到在攻擊發生時數據流所具有的特征。

    1、利用數據流特征來檢測攻擊的思路

    掃描時,攻擊者首先需要自己構造用來掃描的IP數據包,通過發送正常的和不正常的數據包達到計算機端口,再等待端口對其響應,通過響應的結果作為鑒別。我們要做的是讓IDS系統能夠比較準確地檢測到系統遭受了網絡掃描。考慮下面幾種思路:

    (1)特征匹配

    找到掃描攻擊時數據包中含有的數據特征,可以通過分析網絡信息包中是否含有端口掃描特征的數據,來檢測端口掃描的存在。如UDP端口掃描嘗試:content:“sUDP”等。

    (2)統計分析

    預先定義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如發現了超過某一預定值的連接次數,認為是端口掃描。

    (3)系統分析

    若攻擊者對同一主機使用緩慢的分布式掃描方法,間隔時間足夠讓入侵檢測系統忽略,不按順序掃描整個網段,將探測步驟分散在幾個會話中,不導致系統或網絡出現明顯異常,不導致日志系統快速增加記錄,那么這種掃描將是比較隱秘的。這樣的話,通過上面的簡單的統計分析方法不能檢測到它們的存在,但是從理論上來說,掃描是無法絕對隱秘的,若能對收集到的長期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可以檢測出緩慢和分布式的掃描。

    2、檢測本地權限攻擊的思路

    行為監測法、文件完備性檢查、系統快照對比檢查是常用的檢測技術。虛擬機技術是下一步我們要研究的重點方向。

    (1)行為監測法

    由于溢出程序有些行為在正常程序中比較罕見,因此可以根據溢出程序的共同行為制定規則條件,如果符合現有的條件規則就認為是溢出程序。行為監測法可以檢測未知溢出程序,但實現起來有一定難度,不容易考慮周全。行為監測法從以下方面進行有效地監測:一是監控內存活動,跟蹤內存容量的異常變化,對中斷向量進行監控、檢測。二是跟蹤程序進程的堆棧變化,維護程序運行期的堆棧合法性。以防御本地溢出攻擊和競爭條件攻擊。

    監測敏感目錄和敏感類型的文件。對來自www服務的腳本執行目錄、ftp服務目錄等敏感目錄的可執行文件的運行,進行攔截、仲裁。對這些目錄的文件寫入操作進行審計,阻止非法程序的上傳和寫入。監測來自系統服務程序的命令的執行。對數據庫服務程序的有關接口進行控制,防止通過系統服務程序進行的權限提升。論文大全。監測注冊表的訪問,采用特征碼檢測的方法,阻止木馬和攻擊程序的運行。

    (2)文件完備性檢查

    對系統文件和常用庫文件做定期的完備性檢查。可以采用checksum的方式,對重要文件做先驗快照,檢測對這些文件的訪問,對這些文件的完備性作檢查,結合行為檢測的方法,防止文件覆蓋攻擊和欺騙攻擊。

    (3)系統快照對比檢查

    對系統中的公共信息,如系統的配置參數,環境變量做先驗快照,檢測對這些系統變量的訪問,防止篡改導向攻擊。

    (4)虛擬機技術

    通過構造虛擬x86計算機的寄存器表、指令對照表和虛擬內存,能夠讓具有溢出敏感特征的程序在虛擬機中運行一段時間。論文大全。這一過程可以提取與有可能被懷疑是溢出程序或與溢出程序相似的行為,比如可疑的跳轉等和正常計算機程序不一樣的地方,再結合特征碼掃描法,將已知溢出程序代碼特征庫的先驗知識應用到虛擬機的運行結果中,完成對一個特定攻擊行為的判定。

    虛擬機技術仍然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并沒有拋棄已知的特征知識庫。虛擬機的引入使得防御軟件從單純的靜態分析進入了動態和靜態分析相結合的境界,在一個階段里面,極大地提高了已知攻擊和未知攻擊的檢測水平,以相對比較少的代價獲得了可觀的突破。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虛擬機在合理的完整性、技術技巧等方面都會有相當的進展。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并已經實現的虛擬機技術在未知攻擊的判定上可達到80%左右的準確率。

    3、后門留置檢測的常用技術

    (1)對比檢測法

    檢測后門時,重要的是要檢測木馬的可疑蹤跡和異常行為。因為木馬程序在目標網絡的主機上駐留時,為了不被用戶輕易發現,往往會采取各種各樣的隱藏措施,因此檢測木馬程序時必須考慮到木馬可能采取的隱藏技術并進行有效地規避,才能發現木馬引起的異常現象從而使隱身的木馬“現形”。常用的檢測木馬可疑蹤跡和異常行為的方法包括對比檢測法、文件防篡改法、系統資源監測法和協議分析法等。

    (2)文件防篡改法

    文件防篡改法是指用戶在打開新文件前,首先對該文件的身份信息進行檢驗以確保沒有被第三方修改。文件的身份信息是用于惟一標識文件的指紋信息,可以采用數字簽名或者md5檢驗和的方式進行生成。

    (3)系統資源監測法

    系統資源監測法是指采用監控主機系統資源的方式來檢測木馬程序異常行為的技術。由于黑客需要利用木馬程序進行信息搜集,以及滲透攻擊,木馬程序必然會使用主機的一部分資源,因此通過對主機資源(例如網絡、CPU、內存、磁盤、USB存儲設備和注冊表等資源)進行監控將能夠發現和攔截可疑的木馬行為。

    (4)協議分析法

    協議分析法是指參照某種標準的網絡協議對所監聽的網絡會話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判斷該網絡會話是否為非法木馬會話的技術。利用協議分析法能夠檢測出采取了端口復用技術進行端口隱藏的木馬。

    參考文獻:

    [1]張普兵,郭廣猛,廖成君.Internet中的電子欺騙攻擊及其防范[J].計算機應用,2001,21(1):32-34.

    [2]蘇一丹,李桂.基于DFA的大規模入侵建模方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3,39(28).

    [3]蔣總禮,姜守旭.形式語言與自動機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關鍵詞:學位論文檢索;ASP技術;SQL Server;B/S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2:J642.47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7)17-31327-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is Searching System Based on B/S structure

    LIU Qun-Yan,ZHANG Da-Wei

    (Library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S structure, a thesis searching system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for academic thesis searching by the ASP technique and SQL database. The system can run very stably, has complete functions and satisfies all requirements of thesis search excellently, which provides a good platform for sufficient using of academic thesis.

    Key words:thesis search; ASP technology; SQL SERVER; B/S structure

    1 前言

    學位論文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的學生為獲得某一級別的學位而向學校或其它學術單位提交的學術研究論文,是圍繞某一學科的重點或前沿課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和探討并加以總結的產物,所以它是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科技文獻。但很多高校多年來的博士和碩士論文因查詢不便而不能為教學和科研充分利用,所以建立基于網絡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的論文檢索系統已成為提高高校學位論文利用率的關鍵。而購買商業公司開發的檢索系統雖然其功能齊全、性能穩定,但不僅代價昂貴,而且其過于廣泛,不適合某一高校的學科特點和該校圖書館的具體情況。所以開發高校學位論文檢索系統非常必要,而且具有實際應用意義。本文討論了該系統的開發過程和核心難點技術。

    2 系統技術分析及開發環境

    本系統采用三層B/S體系結構為其基本框架,運用當前應用廣泛的動態web技術ASP實現其與數據庫的強大操作和遠程客戶端的交流。下面對這些技術和開發環境進行分析介紹。

    2.1 B/S結構

    B/S(Browser/Server)結構即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是把web 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結合起來的技術,其實現了開發環境和應用環境的分離,即用戶端利用相對統一的瀏覽器( IE、Netscape 等) 代替客戶端軟件,實現跨平臺的應用服務,B/S通常采用三層分布式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B/S結構

    三層B/S結構的工作方式主要是用戶通過瀏覽器表單形式把客戶請求以HTTP 協議方式發送到web服務器,web服務器向數據庫服務器發送數據請求,數據庫服務器經過數據處理后將符合條件的數據返回到web服務器,web服務器把結果翻譯成HTML模式或各類Script 格式, 返回瀏覽器供用戶閱讀。

    本系統采用三層B/S體系結構,用戶只要能連接到Internet網絡,就能很方便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查詢學位論文。

    2.2 ASP技術

    ASP(Active Server Page) 是Microsoft 提出的基于服務器端的腳本執行環境,通過在普通HTML頁面中嵌入的ASP腳本語言(VBScript 、Jscript),就可以建立和執行動態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應用程序。由于ASP腳本是在服務器端解釋執行的,所以用其設計的程序獨立于客戶端瀏覽器且保密性較高;ASP采用ADO技術訪問數據庫,ADO是一組優化的訪問數據庫專用對象集,提供了完整的站點數據庫訪問方案,使ASP訪問數據庫十分方便。基于以上原因,本系統采用ASP技術來實現其功能。

    2.3 系統開發平臺和環境

    本系統服務器端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為其操作系統,并配置IIS6.0;選取可擴充的、高效的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SQL SERVER 2000為后臺數據庫;采用專業網站開發編輯器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 2004為系統開發工具;開發語言為HTML和VBScript;客戶端只需要安裝 IE4.0 或Netscape3.0 以上版本的瀏覽器即可使用本系統。

    3 系統的總體結構設計

    在開發此系統之前,作者做了大量的需求分析,充分了解掌握了系統所必需具有的功能,并考慮了人機功效方面的問題進行系統設計。下面對該系統的功能模塊、web頁面、數據庫作總體的設計。

    3.1 功能模塊分析與設計

    根據用戶對論文檢索精度要求的不同,該系統主要分為兩大模塊,(1)基本檢索模塊,(2)高級檢索模塊,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工作流程圖

    基本檢索模塊:主要適用于對檢索精確度要求不高、對論文庫按某一條件字段進行簡單分類檢索的用戶。該模塊的功能要求主要有:用戶選擇某一檢索項并輸入檢索詞,就可檢索到符合該條件的所有記錄,并將檢索結果分頁顯示;可以瀏覽某一紀錄的詳細內容,包括摘要。

    高級檢索模塊:該模塊適用于對檢索結果要求精確、多條件查詢的用戶。該模塊的功能要求主要有:可以實現多個條件的與、或、非復雜查詢;將檢索結果分頁顯示;可瀏覽某一紀錄的詳細信息,包括摘要。

    根據學位論文的特點和用戶的檢索需求,其檢索選擇項分為七類:論文題名、論文作者、論文導師、關鍵詞、學科專業,中文摘要、分類號。

    3.2 Web頁面設計

    根據該系統的模塊及功能,實現該系統需要4個頁面。檢索首頁index.asp,該頁面采用HTML表單的形式收集用戶輸入的檢索詞及檢索選擇項條件;基本檢索Bsearch.asp,該頁實現基本檢索的功能頁面,并將查詢結果分頁顯示;高級檢索Hsearch.asp,該頁實現高級檢索多選項、多條件的與、或、非查詢功能,并將查詢結果分頁顯示;記錄詳細顯示Show.asp, 該頁實現瀏覽某一紀錄的詳細信息,本校用戶可查看全文。其頁面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頁面關系圖

    3.3 后臺數據庫設計

    本系統采用SQL SEVER 2000來創建后臺數據庫。為了提高數據庫服務器的響應速度并確保數據安全,本系統采用文件實體和文件參數分別存放的方法,即在數據庫中只保存論文的文件名、存放路徑、文件格式和大小,而在WEB服務器指定目錄存放學位論文全文。根據學位論文的構成特點和用戶的查詢需求,創建的數據庫表的字段如下:姓名、學號、專業、培養單位、論文題名、分類號、學位級別、導師姓名、導師單位、提交日期、關鍵詞、論文頁數、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全文文件名,全文路徑、全文大小、全文格式。

    4 系統功能實現及核心技術

    在本系統的開發過程中,主要解決了三個核心技術問題。ASP與WEB數據庫的連接、多條件的與、或、非復雜查詢問題和查詢結果分頁顯示問題。下面來闡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4.1 ASP與WEB數據庫的連接

    ASP與數據庫的連接一般有三種方法:(1)通過ODBC DSN建立連接,(2)通過OLE DB建立連接,(3)通過Driver建立連接,本系統選用通過Driver建立連接的方法,使用該方法,程序的可移植性比較好。系統建立連接的過程如下:(1)建立數據庫連接對象:set conn = server.createobject ("adodb. connection ");(2)打開要訪問的數據庫:conn.open"Driver;Server=;Database=;Uid=;Pwd= "(3)建立記錄集對象:set rs= server. 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4)打開記錄集對象:rs. open strsql,conn,"3","1";(5)利用記錄集對象所提供的屬性對Web 數據庫實施操作;(6)關閉記錄集對象:rs.close;(7)關閉數據連接對象:conn.close;

    4.2 檢索功能實現

    本系統兩大檢索模塊中,基本檢索模塊中的SQL查詢比較簡單,在這里不予熬述。重點來闡述高級檢索模塊中的動態多選項、多條件的與、或、非查詢,這是開發本系統的核心技術和難點之一。本文采用VBScript中的select case語句來識別用戶的動態檢索項,用IF語句來控制多條件的查詢,專門設置變量strhigh2接受用戶所選取的與、或、非條件。SQL查詢語句用變量strsql來保存,而最初的查詢語句是:strsql=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1=1 ",后面依據條件對查詢語句進行疊加,如:strsql=strsql&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name = "liuyan" ",直到條件判斷完畢,最后形成SQL查詢語句,并保存在strsql變量中,執行rs.open strsql,conn,"3","1"語句。系統查詢功能實現。

    為了提高系統的簡單易用性和查詢結果的命中精度,本系統支持作者姓名、導師姓名字段的精確查詢,而對字段論文題名、關鍵詞、論文摘要、提交年份、學科專業、分類號實施模糊查詢,如:用SQL語句seletc * from table1 where name like %"& yan & "%實現模糊查詢。

    4.3 查詢結果分頁顯示

    在顯示查詢結果時,如果所有檢索的命中記錄在一頁顯示,將不方便用戶瀏覽,所以系統要求將查詢結果分頁顯示。而實現查詢結果分頁顯示關鍵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1)循環顯示本頁記錄,(2)翻頁控制。

    循環顯示本頁記錄:即當前頁記錄的顯示問題。本系統采用雙重嵌套的Do WhileLoop語句來控制當前頁記錄的顯示,用 rs.("字段名")顯示記錄字段;采用ADO中數據集RecordSet對象的一些屬性來進行參數設置:用PageSize屬性設置每頁顯示的記錄數;用PageCount 、RecordCount屬性分別顯示檢索命中的總記錄數和頁數;用AbsolutePage屬性表示當前頁碼;用MoveNext方法來移動記錄指針;并用到了BOF 屬性和EOF 屬性。通過運用以上的語句控制與屬性設置,實現了當前頁記錄的顯示。

    (2)翻頁控制:系統要求將查詢結果分多頁顯示,而在進行翻頁時,涉及到對頁面bsearch.asp或hsearch.asp(實現檢索和分頁顯示的功能頁)的自身連接,也就是web服務器端要重新執行該頁面程序,重新接收用戶輸入的檢索詞和重新執行SQL查詢語句,并且要求正確顯示目標頁記錄。所以,在系統進行翻頁時,要對兩類參數進行傳遞,分別是用戶輸入的檢索詞、檢索項和當前頁數。本系統采用表單的隱藏域來對這兩類參數進行傳遞,選取Request.form("")來接收用戶從表單輸入的檢索詞和檢索項,而采用Request.querystring("")來接收翻頁時由表單隱藏域傳遞的檢索詞、檢索項參數和當前頁數參數,并用IF語句來判斷使用前者還是后者;翻頁的自身連接采用URL方式傳遞目標頁數。參數傳遞正確,系統成功實現翻頁功能。

    5 結束語

    采用web技術、數據庫技術、ASP技術實現了基于B/S結構的高校學位論文檢索系統。在此系統開發過程中,重點研究解決了動態多選項、多條件的與、或、非復雜查詢問題,以及檢索結果分頁顯示的問題。經過測試,本系統性能穩定、界面友好、易于使用,現已應用于西安工程大學圖書館,解決了高校學位論文的檢索難題,使得博士、碩士論文能夠被科研和教學充分利用,提高了學問論文的利用率,這也是開發本系統的真正意義所在,作者感到欣慰!

    參考文獻:

    [1]陳健偉,李美軍,施建強,等. ASP動態網站開發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88-206.

    [2]張固,汪曉平.ASP網絡應用系統典型模塊開發實例解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53-95.

    [3]龍馬工作室.ASP+SQL Server組建動態網站實例精講[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73-96.

    [4]王昱. 基于ASP技術的Web數據庫記錄的分頁顯示[J]. 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3:75-77.

    篇(5)

    課題組成員:xxxxx

    主題:二十一世紀的綠色飲料一一茶

    簡要課題說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目前世界各國引入的茶種、栽培技術、加工工藝、飲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的。而中國茶葉更是以其品質之佳享譽海內外。但是近幾年來,中國茶葉對出口量已遠不如從前,中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即使是在國內,中國的茶文化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西方飲料的沖擊和挑戰。我們決定以此入手,來探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調查中國新興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新時期的學生都熱衷于飲用西方飲料,卻不知隱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極度單一化。而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恰恰由于品種的多樣化、口味、欣賞的個性化而較難被學生接受。但孰不知,幾千年下來,中國茶文化已積淀起極其豐富的內涵。中國的文化遺產中不論是文學、詩歌、戲曲,上至國家大事的慶典節目,下至民間生活的喜慶婚喪、風俗民風、農時收種,無不滲透著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國的文化面貌無疑將大大遜色。

    我們研究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狀況,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嶄新的面貌適應現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不再注重素質的培養,而茶文化則是培養人的素質最佳的精神食糧之一。我們希望以這行動來喚醒大家對茶文化的重視。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上網調查:周彬琳活動記錄:徐蓮敏資料的整理歸納:金艷文余文偉 設計包裝袋:周璐君光盤制作:劉雯琳姜契

    2、活動步驟:

    階段 :一 二 三

    時間 :5-6周 3-4周 2周

    主要任務: 資料收集 論文成形 制作光盤

    階段目標: 完成論文所需資料的準備工作 論文的整體撰寫 多媒體光盤的制作美化修飾工作

    篇(6)

    關鍵詞:經濟學期刊;摘要;自稱語;作者角色

    一、引言

    作者自稱語作為學術語篇互動元話語的一個重要子項,是作者表達研究立場和態度時高頻使用的元話語資源,關系到作者主體性身份的顯現程度。作者自稱語之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得到語言學界的高度關注,諸多研究探討了其在中外學術語篇中的使用情況,如彭芹[1]等對比了中外巖土類期刊英文摘要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發現國內期刊鮮見使用第一人稱,提醒相關學科的學者和編輯予以重視。李民[2]等考察了中國學者與英語本族語者在學術論文中對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的異同,得出前者多用第一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凸顯團體屬性、后者多用單數形式強調研究獨特性和新穎性的結論。高霞[3]基于可比語料庫研究發現中外學者間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差異顯著,但差異傾向并不一致。相比之下,作者自稱語作為一個整體得到的關注則少得多。不同的學術團體會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交流和互動,跨學科語言差異正逐漸成為學術英語研究的新熱點[4]。經濟學學科論文摘要是否呈現相似的特點?這值得進一步的研究。有鑒于此,本研究嘗試考察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稱語的使用情況,探索并闡釋其共性與差異。基于語料庫的定量統計和對索引行的定性分析,本文嘗試回答以下問題:1.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中,作者分別使用哪些自稱語?頻數是否有差異?2.所體現的作者角色是否有差異?有何差異?背后的原因何在?

    二、語料采集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自建兩個小型英文語料庫: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語料庫(簡稱CNC)和美國經濟學期刊摘要語料庫(簡稱USC)。前者語料選自國內經濟學頂級期刊《中國工業經濟》,后者語料摘自美國經濟學頂級期刊AmericanEconomicReview。為了保證較好的可比性,兩個語料庫只收錄上述兩個期刊同一時段(2018年)的摘要文本,且均由隨機抽樣的50篇英文摘要組成。語料庫的庫容方面,CNC為15092詞,USC是6502詞,可見平均篇幅上,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遠超美國,高達2.3倍之多。有鑒于此,統計節點詞頻數的時候,本研究不但報告其觀察頻數,也列出每萬詞中出現比率的標準化頻數,以保證可比性。使用Antconc軟件,分別在兩個語料庫中檢索各類作者自稱語:第一人稱復數詞“we、us、our”、第一人稱單數詞“I、me、my”、第三人稱詞“theauthor(s)”、物稱詞“this/thestudy/research/paper”。對于作者自稱語缺省的情況,本研究首先利用正則表達式檢索被動語態,其次通過人工方式識別語義上省略“bytheauthor(s)”的索引行。各類自稱語的頻次數據繪制成表,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并通過觀察索引行進行分析、解讀。

    三、結果與討論

    (一)作者自稱語的種類與分布

    就自稱語總數而言,CNC語料庫的觀察頻數高于USC,但是標準化頻數呈現迥異的結果,中國經濟學期刊中的作者自稱語總數顯著少于美國(153.1:259.9)。作者自稱語是構建作者身份的重要手段,而中國作者缺乏對其充分的利用。 另外,從表1亦可直觀發現三個基本特點:1.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主要使用物稱型作者自稱語(如“本文”“本研究”),而美國經濟學期刊摘要則主要采用第一人稱代詞(如We/I等);2.第三人稱代詞(如“筆者/theauthor(s)”)在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作者自稱語中均未出現;3.在作者自稱語“缺省”方面,中美期刊摘要差異顯著,標準化頻次比為29.8:4.6,中國遠高于美國(近6.5倍)。中國作者之所以衷情于“本研究”這種物稱型自稱語,一般認為主要原因是物稱符合學術語篇要求的公正、客觀和嚴謹,也符合國內期刊論文摘要寫作規范。美國同行廣泛使用第一人稱自稱語,則源于第一人稱具有直接高效和行文流暢的優勢,有助于簡明扼要地闡述原作的內容。另外,中國學界傾向于認為第一人稱顯得主觀,影響學術結論的客觀性,而美國學者相信第一人稱不僅不妨礙學術語篇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反而更有利于作者推銷自己的成果和觀點,有助于自己的研究得到編輯、同行和讀者的認可,增加自己論文被同行檢索、下載和引用的機會。此外,美國作者將論文視為辯論性語篇,需要雙向的互動、參與和介入,因而在眾多作者自稱語中,第一人稱最具吸引力。第三人稱是“折衷”性的作者自稱語,既無第一人稱的“高調”也無物稱的“低調”,理論上比較符合中國學者的心理,而語料庫數據證實第三人稱不僅被美國作者遺棄,也未得到中國作者的青睞。作者自稱語的缺省是依靠被動語義結構來實現的,如例1。被動結構的優點是簡潔明了,豐富句式,結構緊湊,信息密集,便于體現學術語篇的客觀性。但是,過度使用會造成摘要行文單一,句子變得冗長且缺乏活力,影響文字經濟性和可閱讀性,如例2,為了缺省作者隱藏身份而強行使用被動語態,反而造成句子頭重腳輕,傷害了摘要的可讀性。而且,頻繁地以“去人稱化”的方式隱匿作者會形成“冷冰冰”的印象,導致摘要缺乏“人情味”,削弱吸引力,影響論文在學術話語社區的宣傳和推銷。中國學者表現出的對被動語義結構的濫用和誤用,非但不會增強學術語篇的客觀性和嚴謹度,反而違背了在學科同行中推介自己研究成果的初衷。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稱語以物稱為主(占57.1%),輔以第一人稱復數自稱語(占23.4%)和缺省自稱語(占19.5%);在美國方面,作者自稱語中,第一人稱占絕對統治地位(89.9%),其中以復數為主,亦不乏單數。特別指出的是,第一人稱雖然在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作者自稱語中均有使用,但是頻次差異顯著(248:21.5),美國遠高于中國。此外,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中未出現第一人稱單數自稱語,而在美國方面,第一人稱單數的頻次甚至高于物稱(21.5:18.5)。不同的作者自稱語在學術語篇中具有相異的特征和效果。第一人稱自稱語體現作者敢于彰顯自己的權威和自信,勇于凸顯自身學術貢獻,不回避自身的學術責任;其中,第一人稱復數能體現較強的作者參與度和貢獻度,第一人稱單數更是展示作者權威和信度最強有力的標志語。在凸顯作者的角色和地位方面,第三人稱效果稍遜于第一人稱。物稱即非人稱或以抽象實體指稱,如“本文”“本研究”,其本質是隱藏作者身份,意在強調學術研究的客觀性。借助被動句式形成的作者自稱語缺省情況,其實質是使作者回避,讓作者徹底隱身,以期獲得研究客觀性的認同。也就是說,表1數據揭示了一個道理: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中,作者身份多被隱藏,甚至徹底隱身,但是通過少量的第一人稱復數得到一定的“曝光”,卻未曾通過第一人稱單數得到強烈的凸顯;而在美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中,作者身份得到充分的“曝光”,甚至被強烈地凸顯。這種巨大差異可能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和中庸之道,個人不喜歡出頭、冒尖,慣于隱藏身份,一般不高調宣示個人貢獻,而西方文化奉行個體主義,認為個體身份高于群體身份,強調個體,重視個體獨立性、個體責任。因而,相比中國,西方學者在學術語篇中更勇于用第一人稱表明自身立場、態度、自信和權威,強調自己的學術貢獻和學術責任。這一點在中美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頻次差異上得到充分的印證。第一人稱復數在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作者自稱語中均有出現,起到了凸顯作者身份的作用。然而,其所體現的作者角色是否有差異?本研究繼而進行了更深一步的考察分析。

    (二)作者自稱語“we”體現的作者角色

    根據柳淑芬[5]的分析框架,第一人稱在學術語篇中可以體現四類角色,即原創者、觀點持有者、實驗操作員、論文設計者,具體如表2所示。原創者主要用于報道研究結果和結論,體現了最高的風險性和責任度,在本研究的語料庫中主要通過find、con?clude等謂語動詞實現。觀點持有者屬于較高風險性和責任度的角色,可以展示作者的學術觀點,主要與argue、claim等謂詞搭配。實驗操作員屬于較低風險性和責任度的作者角色,用于陳述研究方法與過程,借助exploit、use等謂詞實現。論文設計者是風險性和責任度最低的作者角色,一般用于介紹研究目的與內容,搭配的謂詞主要是examine、study、explore等。本研究探索并闡釋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稱語“we”所體現的作者角色之異同。結果顯示,中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中,共出現37次第一人稱代詞“we”,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作者風險性最低的角色“論文設計者”,每萬詞的標準化頻數為9.3;其次是作者風險性較低的角色“實驗操作員”,標準化頻數為8.0;而高風險性的作者角色“原創者”和“觀點持有者”出現頻次偏低,標準化頻數分別為4.0和3.3,合計尚不及低風險性作者角色的任何一個子項。相比之下,美國經濟學期刊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we”共出現了100次,出現頻次最高的是作者風險性最高的角色“原創者”(標準化頻數為109.2次),占比高達71%;其余依次是“論文設計者”(20.0次)“實驗操作員”(16.9次)和“觀點持有者”(7.7次)。綜上所述,第一人稱代詞“we”在中美經濟學期刊摘要中體現出了不同的作者角色,在前者中主要體現低風險性的作者角色,有助于降低作者責任度,在后者中則重點體現高風險性作者角色,有利于凸顯作者的學術貢獻。由此可見,第一人稱代詞“we”在中美學術語篇中雖然同樣起到凸顯作者身份的作用,但是微觀效果卻仍有差異,相比中國經濟學期刊,美國更為高調,更能突出作者的學術貢獻。在學術語篇中,第一人稱能夠彰顯作者的主體性,體現作者對研究的高參與度和高介入度。第一人稱的使用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在于能夠凸顯作者的學術貢獻,幫助作者在學科話語社團中構建權威學者身份,助推作者在論辯性學術語篇中亮明身份、贏得主動,也有利于作者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學術界兜售和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缺點在于,對作者身份的凸顯,意味著作者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和責任,容易招致學科同行的質疑和批評。或許正是因為這一缺點,中國學者使用第一人稱時才有所保留,即使用到第一人稱,也會規避第一人稱單數,只取第一人稱復數;即便用到第一人稱復數,也會偏向表現低風險性的作者角色。究其深層緣由,可能主要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在集體主義文化風格和中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學者二語寫作中往往偏于保守、力求穩妥,雖然希望凸顯個人學術貢獻,增強個人影響力,但是不愿冒著被同行批評和詬病的風險,背負過重的學術責任。中國學者隱匿作者主觀自我和趨于使用低風險、低責任度的保守做法,固然有助于減少來自同行的質疑和發難,但是同時也錯失了推介學術成果和構建學術身份的良機。在《中國工業經濟》期刊上的往往都是中國頂尖的經濟學研究者,未來會是向國際期刊投稿、實現中國經濟學學術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水平的研究者更應關注國際學術寫作慣例與風格,強化對英文學術寫作規范的習得,走出母語漢語謙虛謹慎的文風束縛,在合適的語境中有意識地多用第一人稱,并敢于通過第一人稱展現自己的研究結論和學術觀點。

    四、結語

    篇(7)

    教育背景部分,與其它部分一樣,應當最適當地定位你的資信,防止出現任何誤導。首先列出你的最高學位,然后再回溯。如果你曾就讀于六年不同的大學卻沒有獲得一個學位,你可能會認為這些努力意味著你是一個終生的學習者。但是,這也可能被認為是“未完成的項目”,因而對你不利。仔細考慮一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策略,采取正確的行動。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工作經驗有限,那么教育背景的內容應該出現在簡歷最開始的部分。大多數情況下,高中、技術學校、或者大學都應歸屬于這一部分。如果你的經驗和成就能夠占據優勢,那么教育背景部分應當置于簡歷之末,因為在未來雇主眼中,你剛獲得的經驗、技能以及成就的份量超過了你的教育背景。最后,如果你的教育背景資信很關鍵,或者遠遠勝過競爭者,那么你也可以把這一部分盡量放在簡歷中靠前的位置。

    如果你有一個高中以上的學位,你就不需要在簡歷上列出高中學位。如果求職者沒有高中以上的學位,那么就應該在簡歷中包括高中學位。在教育背景這一部分里,你想要寫下的特殊細節可能包括:

    平均學分成績(GPA)

    榮譽和獎勵

    獎學金

    校內和校際體育比賽

    俱樂部和特殊社團

    與目標職位相關的課程作業(特別是剛剛畢業的學生)

    特別的文章或論文

    實習情況

    研究項目

    課外活動(家教、自愿服務工作、學生活動/政治、校報工作)

    在校期間參與的與目標職位相關的工作和活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昌县| 石楼县| 蓬安县| 伊宁市| 芮城县| 武穴市| 阜城县| 大化| 和政县| 石屏县| 西乌| 丰都县| 临清市| 武山县| 泗水县| 江川县| 木兰县| 丽江市| 辛集市| 临泉县| 瓮安县| 班玛县| 泊头市| 叶城县| 新化县| 夏津县| 凤凰县| 上杭县| 怀仁县| 古丈县| 北票市| 宁津县| 景泰县| 彰武县| 东港市| 上杭县| 攀枝花市| 水城县| 通江县| 鸡东县|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