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科技發展

    農業科技發展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0 11:43: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科技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科技發展

    篇(1)

    1.1層層大辦高標準糧食高產創建樣板。把集成創新的成果,高標準地展示在樣板上,2008~2012年,累計實施糧食高產創建37.2萬hm2,其中2012年實施了11.12萬hm2。2012年的糧食主要科技措施綜合覆蓋率達88%,同比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8~2010年3年全市糧食總產實現年均增幅8.38%,連續3年獲省政府糧食生產一等獎、獲農業部“2008~2010年度豐收獎和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1.2大辦養殖小區。到2011年全市共立項扶持以優質種畜為核心的適度生豬規模養殖場(小區)258個,其中國家標準化示范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2個,立項新建萬頭豬場1個、改擴建1個;立項扶持種羊場2個,2012年完成牛凍精改良11.2萬頭,完成生豬人工授精43.2萬窩。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昭通市現有農技推廣機構405個,其中市級17個,縣(區)級113個,鄉(鎮)級275個,比例為4∶28∶68。一是缺少村級推廣機構,導致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十分突出。二是隨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專業化水平要求更高,基層僅有的農業綜合服務站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2.2農業科技隊伍薄弱2011年底全市農業科技人員編制4121人,實有3786人,市、縣、鄉分別為311人、1545人、1930人,比例為8.2∶40.8∶50。一是農業科技人員嚴重不足。全市現有的農科技人員,每人要服務1436個農民,平均每個鄉鎮農科人員要承擔306.67hm2耕地的技術指導,其中畜牧獸醫人員674人,每人要承擔1351頭大牲畜、9564頭生豬、1330只羊和22037只禽兔養殖技術指導和防疫工作。加上山高坡陡、交通落后,作物、畜禽種類繁多,居住、土地、生產分散,導致良種良法不到位,動物疫病防治出現真空,小型農機具傷人時有發生等等。二是缺乏高素質領軍人才。全市3786名農業科技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僅占59%;推廣研究員僅5人、副高以上人員僅占11%,中級技術職稱占46%,尤其缺乏創新型領軍人才,導致科技成果遠遠跟不上農業生產發展需要。三是專業結構不合理。農學和畜牧獸醫專業占縣、鄉專業技術人員的52%,昭通市著力打造的天麻、蘋果、蔬菜、魔芋、蠶桑等高原特色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四是人員老化、知識老化。全市45歲以上農科人員占科技人員的34%。一般鄉鎮農科人員基本沒有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五是待遇低、社會地位低。農科人員,特別是基層農科人員,不僅工作環境艱苦,待遇低,而且社會地位低,一般農業科技人員都不能參加公務員的崗位競爭,極大地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和上進心,一方面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也要不到高素質的人。

    2.3農業科技推廣裝備和手段落后到2011年,全市143個鄉鎮還有18個鄉鎮農科站、22個鄉鎮畜牧獸醫站無房,現有121個有房畜牧獸醫站中屬危房的有6個。基本上沒有什么辦公設施和工作必須的儀器設備、場地,開展工作就靠一張嘴、走村串寨靠兩條腿。

    2.4科技創新乏力近幾年,昭通市在大宗農作物和畜禽上缺乏自主創新品種新技術,無論種植業還是養殖業使用的良種和新技術基本以引進為主。由于屬低緯高原,海拔高差懸殊形成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任何一種新品種新技術在昭通市都不可能全覆蓋,導致新品種、新技術普及率不高,留下很多科技死角,影響整體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5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昭通市是一個山地占96.4%的農業市,加之一家一小塊的耕地和復雜的耕作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農機具的推廣使用。

    2.6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投入分散一是財政困難。昭通市是一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農業大市,人口540萬,2012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達248.1億元,收支缺口達6.28倍,部分縣、大多數鄉鎮農科部門只有“養兵的錢”沒有“打仗的錢”,大多數鄉鎮農科人員沒有出差補助。二是農業投入分散。在相對落后的山區,基本建設成本較高,但由于體制問題,有限的支農資金還分割到各部門,真正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部門卻無錢辦事,導致基本建設與農藝措施脫節,直接影響到科技措施的落實和發揮。

    2.7體制問題一是農業農村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現行的農業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關系,導致土地細碎化,生產分散和居住分散,已成為實現現代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不可跨越的障礙,農業科技推廣和實施也非常困難。隨著我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大量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得到土地經營權的農民,因為權屬不屬于自己,往往采取掠奪式經營,直接影響著農業的再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2.8勞動力減少,生產者素質下降勞務輸出是昭通市一項行之有效的農民增收致富措施。近幾年農村每年勞務輸出人數都在100萬多,2012年達到135.7萬人,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為留守的老弱病殘者,不要說先進農業科技的接受和實施,粗放經營、土地撂荒已經隨處可見。隨著城鎮化戰略的推進,2012年底昭通市已經“農轉城”59.4萬人,農業從業人員正在大量減少。

    2.9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基礎設施脆弱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良田好地不斷減少,尤其是金沙江三大梯級電站及三江四河諸多水電站建設,淹沒大量良田好地。另一方面中低產田地面積大,全市高穩產農田僅占18%,中產農田僅占22%;全市耕地有效灌溉保證率僅36.1%,分別比全國、全省低12.9和4.2個百分點;養殖業的草場退化、廄舍簡陋落后等問題普遍存在。

    3對策建議

    3.1創新體制機制提升農業科技研發能力一是在現有體制情況下,農業科研部門要搭建“六個一”科技研發平臺,即一個首席專家、一個研發團隊、一個研發基地、一個研發體系、一筆穩定的研發經費和一個特殊的機制。二是推進市院市校合作,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合作社、專業戶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建立科研、教育、推廣、企業等緊密銜接的成果研發機制。

    3.2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一是以產業集群為平臺,成立跨區域的專業科技服務站,確保高原特色農業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二是以著力打造的高原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為主線,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三是聘請村級農業科技輔導員和獸醫人員,其工資補助水平與目前村兩委人員平均工資水平持平并納入財政轉移支付解決,確實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方式。積極培養科技示范戶、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技推廣示范縣;科技人員直接對口“入社”(合作社)“入企”(企業);充分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開展“三農信息服務無縫覆蓋12316專家咨詢”、網絡遠程教育培訓等,最大限度地擴大科技培訓面。

    3.3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用途不變的前提下,有序有償轉讓。鼓勵和支持特色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莊園購買土地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合同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三是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四是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和監管制度。

    篇(2)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農業科技主要表現在農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術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更進,社會形態的變化也對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原始社會中,由于受到農業技術發展的限制,農業的耕作水平較低,自從秦漢以來,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小農生產方式對封建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農業的科技發展在一些古書中都有記載,社會的不斷分工也對農業改變生產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在以采集業為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的時期,人們在對野生植物的開采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會屬于新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科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石器初期,人們主要從事采集和漁獵,因此在采集技術和打獵的技術方面取得了相應的進步,這些技術的進步對于后期農耕技術的發明提供了很多經驗,到了原始社會的后期,生產方式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的生產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農業的生產,農民開始不斷采用新的農耕技術,從而有效提高了原始農業的科技水平,這時候人們主要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生產,一些簡單的農具的出現主要是通過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資源,如一些石器農具和木制農具的出現,這些農具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改進,逐漸發展成為專門的農具,不同的農具有著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們開始利用牲畜來進行農耕,農具的使用結合馴化的動物來進行農業生產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科技水平。我國古代的農業科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在秦漢時期,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各民族實現了高度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這時候農業的發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處于歷史中的一個高峰時期,秦漢時期農業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農業技術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耕作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農業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土壤、肥料、農具和灌溉技術方面,在這個時期,冶鐵技術的進步使鐵農具開始出現,而鐵農具的出現使農業耕作技術更加精細;在播種方面,糧食的種類不斷增加,人們開始利用節氣和四季的氣候開始播種,在播種的具體操作中,開始注意種植物之間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標準有利于節約更多的土地,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產量。在古代,農業科技還表現在對土壤的分類和處理,春秋戰國時期,農民開始根據土地的質地、色澤以及土壤的肥力來對土壤進行分類,不同性質的土地有著不同的名稱,這些土壤技術的進步為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奠定了理論和技術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農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秦漢時期,農業科技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精耕細作技術上,這種技術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農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我國的宋元時期,農業科技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發展高峰,出現了大量專業省力的農具,農田水利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水利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產量。精耕細作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特點,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古人的聰明智慧,古人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農具和耕作栽培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些農業技術成果對于農業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特點

    (一)重經世致用,超越性與前瞻性不足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是和現實中農業的需求密切聯系的,古代的農業科技像農具和栽培技術的出現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現實中農業生產,當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技術問題而導致農業的生存受到阻礙的時候,人們會根據現實的具體情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在南北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導致已有的農具難以適應不同區域的土壤耕種的需求,前代耕犁對南方的水田耕作起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則很難進行,因此在唐代出現了曲轅犁,這種犁具的獨特構造促進了耕作范圍的擴大,新增的構造增加了它的靈活性,至此,中國的傳統犁具已經開始標準化,在技術上已經處于成熟的水平。農業技術的發展最終要服務于具體的農業生產,現實中的發展需求也為農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在我國,實用性的思想對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特點也有重要的影響,農業工具的發明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慣有的現實主義思維。當農業種植在生產過程中受到氣候的嚴重制約時,農田水利技術的出現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在歷史的長河中,四川省處于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區,肥沃的土壤為農作物的有效生長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然而該地的河流分布也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河流的分布特點在汛期的時候很容易導致洪水泛濫,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因此為了解決現實中氣候導致的水流的問題,當地的人們開始建筑水利工程,從而使得農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夠得到合理的滿足。農業技術的發展僅僅依靠現實需求的推進難以推進技術取得更大的進步,技術的發明創造需要充分發揮人們的想象力,思維空間的拓寬能夠促進農業科技的長遠發展。中國的農業科技在特定的時期雖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由于農業科技的發展受到現實的制約,中國農業科技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嚴重落后于世界農業科技水平,特別在西方國家陸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科技突飛猛進,自己在加強科技研究的同時還廣泛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而我國在明清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嚴重落后,農業科技的發展空間開始不斷縮小,僅僅依靠現實需求已經難以促進農業科技取得更大的發展,實用性思維過多強調使科技滿足現實的工具性需求,這種科技思維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因此在發展科技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思維的超越性和預設性,從而促進農業高科技的發展。

    (二)重實際實效,邏輯思維難以推進

    在中國自古以來農本的思想體系中,發展農業科技主要通過直覺思維來推進,這種思維方式主張強調直覺體驗,與西方的邏輯思維相比,中國的思維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實證方法的運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古代中國的精細學科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像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導致了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農學家在發展農業科技的時候忽視了數學的作用。在學科分類方面也受到務實性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思想家在學科分類上沒有對學科進行具體的分類,這些學科發展特征導致了人們在邏輯推理上存在嚴重的不足。

    (三)重田園生活,忽視學科基礎研究

    在古代,中國的農業科技水平遠遠高于西方國家的農業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響,西方先進的科技水平為其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撐,這導致了西方國家的農業科技水平迅猛發展,極大地加強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中國自古以來農業的地位遠遠高于其他的行業,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人們更多地遵循自然規律,過著比較安逸的生活,這些生活狀況在一些詩詞著作中有很多的體現。小農經濟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科技的過程中缺少對事物的想像,人們通過耕作更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缺少浪漫主義情懷,在發展農業科技的過程中只重視技術的實用性而相對忽視學科的基礎研究,科技的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是密切聯系的,農業科技不僅僅需要實用性思維,而且還需要更新思維方式,不斷的創新,從而有效地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特點的形成原因

    篇(3)

    1.1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不斷深入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取得成功。“十一五”以來,東莞市在省內率先完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全市除莞城外32個鎮街都建立了綜合性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形成了以市、鎮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力,一批涉農的協(學)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為補充的農技推廣體系。截至2011年,全市基層農技服務中心定編806人,實有工作人員846人,具有中級職稱的40人,初級職稱的111人。在入編的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247人,占在編人數的64%,比全省的(占32.4%)高約1倍,全市鎮級農技中心全部設有獨立的辦公場所,辦公面積達2.2萬m2,檢測(化驗)室面積3800多m2,平均每個中心擁有300m2辦公場所和115m2的檢測(化驗)室,每個農技中心每年財政經費約為284萬元,達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的“五有”目標,即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場所、有工具。據省農廳2010年統計,全省54.3%的區域性或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沒有自有辦公用房,67.0%沒有基本交通工具,64.6%沒有技術推廣及辦公必備的儀器設備。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力度不斷增強。“十一五”期間,農業局組織遴選了農作物主導品種累計31個和主推技術39項,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5個,科技入戶點68個,并通過文件、網絡、報刊等媒體宣傳推廣,以科技下鄉活動、基地示范、科技入戶等方式,推廣應用面積1147.2多hm2,覆蓋蔬菜、香蕉、荔枝、花卉和水稻等大宗農產品,示范帶動農戶近2500戶,輻射面積1733.3hm2。

    1.2農業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東莞農業農村信息網在過去5年繼續保持位居全省同類網站的前列,連續獲得由農業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頒發的“中國農業網站百強”、“中國農業信息化貢獻單位”、“市級卓越農業政府網站”等殊榮。2012年與菜蟲網合作,首次將電子商務完整地應用于荔枝鮮果銷售,開創了東莞網上荔枝節,為果農和普通消費者搭建生產與銷售渠道,有效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東莞市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如2006年開始先后啟動了供莞生豬和蔬菜產銷聯建工作,目前共認定生豬定點供莞基地225家,年供應能力達750多萬頭,認定供莞蔬菜生產基地53個,面積6100hm2,年供應能力35.9萬t,供莞基地的有關資料信息化,方便了消費者查詢和管理部門監管追溯;建設供莞生豬視頻監控系統,目前已覆蓋18個鎮街,其中16個鎮街與市監控中心聯網,實現了動物視頻監控信息化,為保障生豬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1.3農藝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隨著農機補貼政策強度的不斷增強和人力工資的不斷上漲,全市農機購置率逐步提高,農藝與農機進一步結合,如水肥一體化技術與滴溉設施結合,果園密弊改造技術與修剪機結合等,加快農機應用,經濟作物機械化、設施農業機械化、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等農業機械化逐年得到發展。2011年全市農作物機械化綜合水平為28.1%,近幾年一直以1個百分點的水平增長;水稻機械化綜合水平達65.0%,近幾年也是以1~3個百分點的水平增長;全市農作物機耕率、機播率、機收率分別為65.2%、1.27%、5.41%。全市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達2.65萬kW,田園管理機982臺,水果分級機1318臺套。

    2東莞農業科技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盡管東莞市農業科技在改革開放30多年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隨著農業生產要素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科技發展遇到了新問題、新情況,這些問題對該市今后的農業科技發展將構成一定的影響,值得認真分析。

    2.1農業科研資源結構不合理

    目前,東莞有5家市級科研機構,分別為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重點開展園藝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利用和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與示范以及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設施化、機械化、信息化等農業機電一體化應用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市生物技術研究所:重點開展植物組織培養繁殖技術、食用菌、微生物發酵、生物防治等生物技術的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市香蕉蔬菜研究所:重點開展香蕉、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與利用,優良品種的引進、選育與推廣,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以及采后保鮮、貯運、加工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市糧作花卉研究所:重點開展糧食作物和花卉優良品種的選育、引進與推廣工作,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糧食作物標準化栽培技術的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市畜牧科學研究所:重點對藍塘豬、大花白豬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開展優質良種豬的引進、繁育和推廣,負責畜禽綠色飼料的研究與應用,畜禽養殖技術及疾病防治的研究、推廣工作。除畜科所和蕉菜所的職能是相對獨立外,其余3家科研單位都不同程度參與園藝花卉的研究,因而出現研究領域相同、課題近似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大致是東莞市農業產業由以前的糧食水稻、水果橙柑桔香蕉調整為現時的蔬菜、香蕉、荔枝和花卉,產業調整后科研單位的研究內容也順應調整。由于研究領域的類同,無論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引進都出現類同,在研究項目的立項方面也出現競爭,這對財政資金的安排造成不利,甚至有資源重復浪費的嫌疑。

    2.2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投入力度不夠

    農業科研資金投入少。“十一五”期間東莞市實施“科技東莞工程”,市級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十二五”期間更增加至20億,但投入到農業科研、技術推廣、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經費卻很少。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東莞市對農業科技投入強度為0.5%,而廣東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為0.8%,世界平均水平為1%,而發達國家已達5%。據統計,2011年市科技計劃項目投入農業方面的(含科研單位及農業企業)共9個項目128.55萬元,僅占“科技東莞工程”總投入的0.064%。

    2.3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率低

    2010年,廣東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40%,東莞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46%,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5%~8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1)科研立項與實際需要不夠緊密。目前科研單位仍有部分的項目立項沒有遵循當地農業生產需要,僅從本部門需要出發而爭取資金,這必然導致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不對應的現象,也就難以成功向農民或農業企業推廣轉化。(2)科研與推廣脫節。目前我國的科研與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體系,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以承擔科研項目、開展研究工作為主,當項目完成,成果得到鑒定,該工作便告一段落,科研人員的工作責任也告一段落,沒有后續的推廣責任和經費,則該成果很有可能束之高閣了。而目前東莞市基層農技推廣力量嚴重不足,開展技術應用推廣主要還是依靠高端的科研與技術推廣單位的力量,若高級科技人員與生產結合力度不夠,必然影響成果的轉化應用。(3)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制約了成果的應用。東莞市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仍以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模式為主,農民是最傳統守舊的群體,加上在生產一線的農民年齡大都是40~60歲,文化素質和生產生活環境的形成,導致這一群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率偏低,造成成果轉化速度慢。(4)成果考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目前科研項目的成果考核評價,以論文、專利或標準等指標為主要考評依據,沒有設置轉化應用方面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員缺乏動力去落實成果的轉化工作。

    2.4整體產業技術水平不高

    東莞市目前的農業產業主要是蔬菜、香蕉、荔枝和花卉。蔬菜現時主要是大田種植,常年復種面積達1.98萬hm2;少量的設施蔬菜分布在麻涌、清溪、洪梅、東城、石排、望牛墩、企石、橋頭等部分鎮街。該產業的關鍵技術是高效、安全和采后加工保鮮與貯運,實施這些技術需要一定的經營規模和相對應素質的生產者,低素質、小規模生產經營影響該產業技術水平提升。香蕉一直是東莞市傳統的優勢農產品,在東莞市原種植面積超過5333.3hm2,因枯萎病的影響,現面積縮減至3330多hm2,抗枯萎病優良品種選育成為該產業的當務之急,目前還未有可大面積推廣且品種優良的真正抗病品種,輪作間作技術、無傷采收和保鮮技術、非冷藏運輸保鮮技術是該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同樣受規模種植與經營的制約,這些關鍵技術在小規模分散的種植戶中難以應用。荔枝是東莞市的主要農產品之一,以糯米滋、桂味為主栽品種,面積約8.67萬hm2。由于多年來果熟期相近,保鮮無法解決,價格低,出現近九成面積失管的現象,省人工的小型機具與農藝結合應用技術、采后保鮮和果品上市期的調節技術成為該產業的關鍵技術,只有少數一些種植大戶敢投入,精心管理,每年才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花卉是東莞市發展較晚的產業,規模較園林綠化行業小,以露地和簡易大棚種植為主,包括觀葉植物、切花和盆花,種植面積約18萬m2,組培快繁技術、穴盤苗基質栽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花期調控技術是該產業的關鍵技術,由于該產業起步晚,生產高檔花卉需要投入較大的溫室大棚,而東莞市的土地租賃期短、規模小,制約了投資方投入信心,沒有投入相關的設施設備,關鍵技術就難于解決,產業發展也受到限制。

    3東莞農業科技發展對策

    3.1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扶持農業科技創新

    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相對二、三產業利潤低,農業科研更多帶有公益性,解決農業科技創新的后勁疲乏,需要大幅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其他社會組織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機制,確保科研與推廣的延續性,當中政府投入起著關鍵的作用。東莞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應爭取達到1.0%的目標,短期應從0.5%上升到省的平均水平0.8%,可考慮在“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中設置農業科技專項,以穩定扶持和部分競爭的形式,對全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科技人才培養、科技成果獎勵等方面進行資金扶持,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發展政策環境。

    3.2設立重大專項,破解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難題

    東莞農業發展至今,高消耗、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限制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瓶頸”日益凸顯,要求農業的發展方向必須轉型。針對各產業發展現狀,設立重大專項,突破產業發展的難題,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加強主要作物品種的選育研究。以荔枝、香蕉、特色蔬菜和特色花卉等大宗農產品為對象,加強上述作物優良抗病品種的引進和選育,每個產業努力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關鍵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3~4個主打品種,逐步建成主打品種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市場,為產業化打下基礎。(2)以安全、高效生產為重點,開展相關的栽培技術與管理模式研究與示范。針對東莞市農業產業技術現狀以及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需求,開展高產、優質、高效的食用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安全生產與管理技術以及技術集成的研究,建立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加大推廣應用的范圍,提高食用農產品的安全保障能力。(3)加強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研究。采用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重點農作物開展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和鑒定及數據庫建設工作;建立多個種質資源圃,開展種質鑒定評價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利用分子標記進行遺傳多樣性、親緣關系鑒定及指紋圖譜構建等方面的研究,保護作物的多樣性,發掘優異基因資源,為良種培育創造條件。(4)開展主導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共性技術難題。對全市目前的水果、蔬菜、花卉等主導產業的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進行梳理,制定攻關計劃,確定重點,綜合現有的技術力量,并借助國內高等院校的力量和資源,聯合攻關,提升東莞市主導產業的技術水平,使農民增收,促進產業良性循環發展。

    3.3加強統籌協調,綜合利用資源

    針對目前市級科研單位研究內容出現類同的境況,在開展科研創新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協調和統籌資源組合利用,集中力量進行科研創新與推廣,從而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至“十五”初,東莞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5%[4],與發達國家的70%~80%還有很大差距。要利用省產業技術體系在東莞市所設的綜合示范與培訓站,積極與省相關產業體系對接,將相關的技術和資源為我所用,同時也結合市人才工作中有關創新團隊的培養政策和東莞市科研單位的實際,以產業技術為主線,以創新團隊為技術依托,以市級首席專家負責制為模式,合理分配資源,實行聯合攻關,產學研、農科教結合,發揮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和效能,為農業科研服務。

    3.4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高產業科技素質

    篇(4)

    為了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年我到關累鎮任職后,在全鎮農業科技工作方面,堅持以科技發展觀指導全鎮農業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這條主線,廣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努力提升我鎮糧、膠、茶傳統產業,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建設,組織實施了上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去年,我在科技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強領導,重視農業科技工作

    關累鎮是一個山區鄉鎮,由于受制于地理、環境方面等原因,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率相對滯后發達鄉鎮和壩區,農民勞動力素質低,全面組織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任務十分艱巨和困難。我到關累鎮任職后,身感責任重大,工作上從不敢絲毫懈怠。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思想上牢固樹立起科學發展觀,務實科技興農戰略組織實施,把科技工作列入我鎮重要日程,加強科技組織機構建立和領導,為全鎮農業科技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開展科技宣傳活動,提高社會科技意識

    科普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點之一。工作上,以“三個代表”和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經常組織農業、文化、衛生教育、水利、林業等工作人員,靈活多樣地開展各種群眾性科普活動,提高全鎮各族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一)協調縣科技局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年6月中旬,根據縣科技局科技下鄉活動的日程安排。為了開展好這次科技下鄉活動,切實落實科技興農戰略深入到農村,增強農民群眾對科技致富的認識,從根本上轉變民眾的傳統思想觀念,使農民群眾真正得到科技的實惠。我站在全局的高度,在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的選點方面,結合全鎮實際,作了認真分析和研究,并對全鎮五個村委會的科技下鄉活動放到藤篾山和壩荷兩個村委會,舉辦了兩場科技下鄉活動。主要是開展科普掛圖展、贈送科普書籍、科普咨詢等活動。

    (二)協調農場,舉辦民營橡膠技術培訓班,增強農民科技管理水平。關累鎮民營橡膠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全鎮種植面積10萬余畝,每年割膠面積遞增很快。但由于我鎮部分膠農不尊重科學管理,不懂運用科技知識,在全鎮民營橡膠栽培、管理和割膠等方面,不僅增加了勞動強度,勞動成本,而且,膠產量不如農場,并造成了極大橡膠資源浪費。針對,當前全鎮民營橡膠科技管弱的問題,為了提升民營橡膠產業,依托農場技術加快民營橡膠健康發展。年上半年,我本人多方協調農場和縣鄉鎮企業局,舉辦了期橡膠技術培訓班,授教育人數達2500余人,主要培訓了栽培、施肥、管理、割膠等新技術。通過以點帶面的培訓,輻身到周邊農民提高橡膠新技術管理的認識。

    三、精心組織,認真抓好一批科技項目推廣工作

    (一)是科技工作的重心放在農民種植、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掌握上

    (二)是生產技術、設施農業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為主要內容,采用多種形式,開展科技進村入戶行動,使全鎮農民群眾真正得到科技的實惠。年在農田水利改造方面投入資金達76萬元。

    (三)是加大優質農作物推廣工作,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認真作好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鼓勵引導農民購買農機具,提倡農業生產半機械化,降低生產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全鎮農副產品加工動力機械108臺,農用犁耙機械160部。

    (五)是抓好農村良種禽畜推廣工作。

    (六)是加強科技組織機構的建設和領導。

    (七)是積極開展科普衛生知識宣傳工作,特別注重做好傳染病、與日常生活有關病癥預防。

    (八)是舉辦勐臘縣民營橡膠割膠技術職比武大會。

    (九)是“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工作方針,加強禽流感和橡膠蚧殼蟲害防治工作。

    (十)是關累鎮農業科技信息體系建立。

    年全鎮科技工作計劃:

    一、建立和完善全鎮農業科技信息體系建設,主要是充分利用我鎮現有微機電腦,定期向農民群眾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千方百計地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部分村民小組開展農業科技信息化示范工作。

    二、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和農村科技進步。積極探索政府科學引導,市場高效運作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建設,認真落實國家星火計劃,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

    加速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充分調動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技術力量,相適應推廣動植新品種造育,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健康養殖技術,優質茶葉技術,農業半機械化、無化害產品、優良禽畜高產、優質、高效養殖技術等農業關鍵性增產、增效技術。

    結合實施“云嶺先鋒”工程時機,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能夠很好地服務三農,滿足全鎮農民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強烈愿望,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關累鎮科技經濟協調發展。

    三、加大對科技工作經費上的投入,積極開展科普宣傳、科普活動和農業科技技能培訓。

    四、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篇(5)

    一、齊國農業歷史文化的積淀

    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自然環境對人類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齊國地處黃河下游,境內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比較廣闊的平原,有山麓堆積平原、膠萊平原、黃河三角洲沖積扇等。這些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蘊水豐富,是齊國農業發展的理想場所。先秦時期,齊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于暖溫氣候(1),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濰河、濟水、大沽河、彌河等河流經境內,豐富的水利資源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齊國東有黃海,北有渤海,南有泰山,西有清河,四面都有天然屏障,堪稱"四塞之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保護其發展中的農業不致遭到扼殺,為在列國割據兼并的年代里發展經濟和文化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齊國正是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來發展農業生產的。

    現今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早在遠古時代齊國就有原始居民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遠古文化,這就為齊國的建立、富強以及農業科技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目前在齊地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沂源猿人"遺址(2)。此后,在舊石器時代的各個時期,齊地都有原始人類活動。人們在長期的采集實踐活動中,逐漸認識了一些植物的生長規律,于是就嘗試在居住地附近將采集來的這些植物的種子、果實種在土里,以期待它們發芽、生長、開花、結果。這個過程大約經過幾十萬年的漫長時間。到距今約一萬年左右,隨著全新世暖期的到來,齊地原始農業便在這種有利條件的孕育下得以誕生。齊地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文化有后李文化(3)、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后李文化距今為8500~7700年,其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鏟、蚌鏟、蚌鐮、石磨盤、石磨棒等,說明當時的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其陶器上粟作遺痕的發現,表明了齊地是我國最早產生粟作農業的地區之一。北辛文化的年代約為距今7300~6300年,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鏟、石刀、石磨盤、石磨棒、蚌鏟等,主要為農業生產或糧食加工用途,其中石鏟數量最多,為主要生產工具,標志著農業的發展。大汶口文化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原始文化獲得更大的發展,其發掘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粟作遺存就表明了這一點。龍山文化時期,在齊地的原始農業文化遺址中還發現有稻作遺存(4),表明當時齊地人民還掌握了種稻技術。歷史發展到夏商時期,齊地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此時期所發現的生產工具比原始社會時有了明顯的進步。岳石文化時期(時間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王朝)不僅出土有比龍山文化數量更多的石質、骨質、蚌質的鏟、鐮、刀、鋤,而且也出現了更適合農耕的新型農具方孔石鋤和弧面石刀(5);商代的農具中則出現了青銅斧、鐮、犁等(6)。西周時,太公以功封于此地,建立齊國。他一方面因地制宜,"勸其女工,極技巧,通魚鹽"(7),發展工商業;一方面也極其關注農業的發展,《六韜》中載太公之言,認為社會經濟生活中農、工、商為"三寶",缺一不可,"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8)。但同時他又把"大農"放在"三寶"之首,認為農業的發展應放在工商業之先,可見太公在發展齊國經濟時并未忽視農業。有的學者認為太公時的齊國,不具備發展農業的條件(9)。其實則不然,從齊國鹽堿地的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齊國北部今惠民、東營一帶,而齊國中部地區,尤其是臨淄附近,土地還是相當肥沃的(10)。所以說,太公當時推行重農政策完全是可以行得通的。以上論述表明,齊地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奠定于石器時代,積聚于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農業的興盛,可以說就是得益于史前的肇基與商周的發展。長期農業歷史文化的沉積,使齊人積累了豐富的農作經驗,這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農業科技的振興奠定了基礎。

    二、開明的民族政策

    齊地自始以來一直為東夷人所居之地。太公就國時,就遭到了東夷人的強烈反對。史載:太公受封后,"東就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一到營丘,立即與東夷人(萊夷)發生爭奪營丘之戰,"萊夷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11)面對東夷人的挑戰,太公如何應對呢?史書記載,太公采取"因其俗,簡其禮"(12)的建國方針。這就是說,太公采取的措施是因襲東夷人的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禮儀制度等等,不采取行政手段去變革它。這種民族平等的開明政策的推行,使得剛剛建立的齊國與當地土著東夷人之間不會發生較大的沖突,有助于保持齊國境內社會秩序的穩定,不致引起較大的社會動蕩。這樣,齊人就能與當地的土著東夷人進行交往、融合,而民族融合有利于雙方的科技文化的交流。眾所周知,自新石器時代起,東夷人就有著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尤其在紡織、金屬冶煉、天文歷法、陶器制造、生產工具制造等方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13)。通過雙方的文化交流,齊人就吸收了東夷人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包括農業科技),從而為齊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促使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得以快速發展。

    三、統治者實行重農政策

    恩格斯曾經說過,"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14)。它可以為人們提供衣食所需要的原料,是富國富民的主要途徑,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而且農業還能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是奪取戰爭勝利的保證。正是基于對此的認識,古代社會的歷代統治者都對農業生產高度重視,齊國統治者當然也不例外。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

    首先,管仲改革,實行四民分業的定居政策。管仲提出四民分業論,將全國人民按職業劃分為士、農、工、商四民,主張"處士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士井"、"處農就田野","勿使雜處"。并且四民的職業世襲不變,即"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15)。這樣,由于同一職業的人居住在一起,有利于彼此之間交流經驗,提高生產技能;同時,四民長輩的經驗、技術、技能很容易就傳授給下一代人,而下一代人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教育,便能自然而然地學會生產技術,提高勞動技能。這種政策就有利于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技能的長進。

    其次,齊國統治者實行獎勵專門人才的科技政策。《管子·山權數》篇記載:"民之能明于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疾病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知時,曰’歲且阝厄’,曰’某谷不登’,曰’某谷豐’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此國之大者也。"獎勵范圍包括農業、畜牧業、林業、園藝、醫藥、時令、蠶桑七個方面,基本上囊括了大農業的整個領域。像這樣全面而具體的獎勵政策,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從這些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國家不僅獎勵科技人才,而且還要求人們向他們學習科學知識,免去他們的兵役,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研究。同時,還把獎勵科技人才的政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顯而易見,這種政策的推行對齊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

    三、設置農官。為了有效地促使農業生產的發展,齊國設置了各種農官,從《管子·立政》、《度地》等篇可知,當時設有虞師、司空、司田、鄉師、工師、水官等。同時在給這些官職選配官員時,要求官員們具備相應的科技知識。比如說,主管水利的司空要懂得"決水潦,通溝瀆,修障防,安水臧,使時水雖過度,無害于五谷;歲雖兇旱,有所禾分獲"(16)。就是懂得排水、通渠、筑壩、蓄水,以保證農業豐收,也就是需要具備水利方面的科技知識;主管農業的司田要懂得"相高下,視肥磽、觀地宜,明詔期,前后農夫,以時鈞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處。"(17)。就是要懂得土壤的地勢高低、土質肥瘦,適宜種植何種作物,并懂得何時種植何種作物,以便對農業生產做出安排,也就是需要具備農業方面的科技知識。農官的設置,使得有關的農業科技技術工作成為一項穩定的社會職業,保證了農業科技工作能夠持續、系統地發展。同時,選拔具有科技知識的人才擔當相應的職務,可以使得他們在國家財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下,安心地從事科技研究。此外,還能積累相應的農業科技資料。總之,農官機構的建立為科技取得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尊賢重士的政策和自由爭鳴的學術氣氛

    科學是腦力勞動的產物,因此科學的發展與知識分子有著密切的關系。知識分子在古代被稱為士。對士人的重視,齊國開始很早。齊恒公時就設立"庭燎之禮",廣納賢士。延至戰國,田氏家族在取得齊國政權時非常清楚士的作用,深知"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于是創立稷下學宮,召天下賢士。稷下學宮可以說是戰國中后期的學術交流中心,容納了眾家學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等。而且各家各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都在稷下學宮呆過,如孟子、荀子、慎到、田駢、環濮、鄒衍、鄒等(18)。正如侯外廬先生所說:"’稷下’是兼容并包的,在那里戰國各派大小學者都可以參加。"(19)齊國統治者不僅給賢士們以優厚的待遇,提供優越的環境,"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20),而且還給他們崇高的社會地位,"為上大夫"(21)。稷下學者在這優越的環境里廣研學術,各顯所長。他們既研究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等方面的問題,也探討天文、歷算、輿地、醫藥等自然科學知識,如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就因為經常談論天文星象,所以被稱為"談天衍"(22)。這種自由的學術氣氛,就直接推動了齊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興盛。當時齊國在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化學、動植物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23),并領先于其它諸侯國。如《考工記》就堪稱是我國最早的手工業百科全書,里面詳盡地記述了三十種手工業生產的設計規范和制造工藝,從運輸、生產工具,到兵器、容器、玉器,以及皮革、染色、建筑等,全面反映了當時技術發展的卓越水平。《甘石星經》可謂天文學研究的奠基之作。正是由于稷下學者們的著述,使得由齊國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得到總結和整理,使得先秦時期的一些科學成就得以流傳至今。齊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相應地也帶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正是在以上諸因素基礎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農業科技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齊文化的大花園中大放光彩,在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注釋:

    (1)宣兆琦:《論自然環境對齊文化的影響》,《淄博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2)《山東沂源縣發現猿人化石》,《人民日報》1982年5月7日。

    (3)濟青公路文物考古隊:《山東臨淄后李遺址

    一、二次發掘簡報》,《考古》1992年第11期。

    (4)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山東楊家圈遺址發掘簡報》,《史前考古》1984年第3期。

    (5)高廣仁:《岳石文化的社會成就與歷史地位》,《海岱區先秦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82頁。

    (6)山東省博物館:《山東長清出土青銅器》,《文物》1964年第3期;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勘查紀要》,《文物》1959年第11期。

    (7)《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

    (8)《六韜·六守》,《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第726冊。

    (9)宣兆琦:《試析齊國經濟思想發展的主要階段性特點》,《管子學刊》1994年第3期。

    (10)張光明:《淄博地區先秦文物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管子學刊》1993年第3期。

    (11)(12)《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13)逄振鎬:《東夷及其史前文化試論》,《東夷古國史研究》第一輯,三秦出版社,西安1980年版。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頁。

    (15)《國語·齊語》。

    (16)(17)《管子·立政》。

    (18)《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19)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頁。

    (20)《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

    (21)《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篇(6)

    馮豹,2009年畢業于塔里木大學果樹學專業,研究生學歷,現擔任苗木中心的副主任。2008年在塔里木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他響應十團黨委的號召,作為外聘科技人員,參與十團苗木基地的重建工作,主要負責植物設計及苗木生產的品種選擇工作。2009年畢業后,馮豹正式進入十團苗木基地,主要分管植物組培快繁中心、花卉生產、科研項目的申報及實施以及園區基建項目的建設監督等工作。

    面對紛繁的基層工作,他打破“因循守規、不探新路”的思維定勢和“唯書唯上、照抄照搬”的行為慣性,不斷地運用新思路、新手段去搞科研工作。在苗木基地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蝴蝶蘭大規模生產的技術屏障,繁育蝴蝶蘭種苗40萬株,成花6萬余株;培育出了草莓組培苗并移栽馴化成功,運用到了實際生產中。進行芽變香梨的生物學特性研究,經過試驗發現了芽變香梨和普通香梨的區別,現正在進行區試。他還承擔規劃十團苗木基地種質資源圃,引進紅棗品種200余個,梨品種40余個,至今已引進各類果樹品種370余個,每年對這些品種進行品種對比試驗,為一師及南疆的果樹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及實踐經驗。

    2010年組織并申請了兵團產學研項目《果樹設施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與示范》并通過審批。2011年主持研究科研課題《大櫻桃的高效設施栽培模式的研究與示范》。此外,還申報通過國家星火計劃《果樹花卉的組培快繁示范與推廣》、《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組織培養實驗室的科研平臺建設》等。

    馬全會,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2010年7月來到苗木基地,主要負責無土栽培、草莓綠色栽培、新奇特蔬菜栽培等項目。自到基地以來,他專心鉆研,獨立研發制作各類水培栽培架和基質栽培設備,并與二師二十九團合作開展無土栽培項目,預計為苗木基地盈利20余萬元。2012年成功推出有機牛奶草莓,填補了阿拉爾市有機草莓市場空白,并通過草莓采摘銷售模式實現了旅游觀光和經濟效益的雙贏。2013年又成功栽種超長絲瓜、大豆樹、櫻桃番茄樹、空中結薯等新奇特觀賞蔬菜,成為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大觀賞亮點。

    篇(7)

    1長三角農業科技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體系不完善,專業技術不高

    現階段,雖然長三角地區在不斷發展,農業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長三角地區的農業依然是該地區的“弱勢產業”,該地區的農民還處于弱勢地位,平時很少開展農業方面的科技培訓,且農業科技管理方面的費用也很難得到保障。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培訓趨于弱化和邊緣化,很多農民不能從正面接觸到農業科技培訓,更不能積極參與到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當中去[3]。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基層農業管理部門沒有發揮帶頭作用致使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推廣出現了斷層,沒有將農業產業的整體效益充分發揮。目前,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條件以及工作待遇還不高,致使農業科技管理部門不能夠留住人才,現有的員工年齡普遍偏大加上專業素質不高,使農民的農業科技培訓很難得到滿足[4]。

    1.2資金匱乏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充裕的經費,但現階段,長三角地區基層的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甚至存在私自挪用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現象,這導致長三角地區基層的農業科技管理經費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經費主要用在了行政事業的支出上,這種情況的存在制約了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農業科技的見效周期比較長,一些高新技術農業如果不能夠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就很難繼續發展,使人們很難看到農業科技方面的成效。

    1.3宣傳不到位

    離開了農民的參與任何農業科技都只是擺設。現階段,長三角地區的土地種植方式還是一家一戶模式,這種種植模式規模較小,很獲得較高的收益;同時,很多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較低,對接受農業科技知識的熱情不高。另外,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管理是以政府作為主導的,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農民很難接受農業科技知識,這就使得農業科技轉化出現了困難。

    1.4產業化、規模化不高

    長三角地區的農民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采用的種植方式還是一家一戶式(為主),這種土地種植方式不利于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不僅制約了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在產業化和規模化的提高,還制約了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發展規模。

    1.5科技骨干缺失

    任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骨干人才,農業發展也不例外。長三角地區的很多農民也很希望利用農業科技來進行土地種植。但現階段,長三角地區缺少農業科技發展方面的骨干人才,農業的科技發展缺少帶頭人。雖然長三角地區存在一些上了規模的種植戶和養殖戶,但這些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和養殖戶數量并不多,且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生產的農產品也缺少科技含量,這主要是因為種植戶的農業科技素質不高。

    2建議對策

    2.1實施產業布局,推進科技發展

    長三角地區要想切實實施產業布局,推進科技發展就必須要考慮基層每個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指導農村發展蔬菜生產、養殖業或者是發展特色種植也,使各地的農業能夠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以及資源優勢,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農業產業發展的突破。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基層政府要深入到一些農村進行調研,了解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和對農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布局的合理進行。

    2.2積極引進科技成果

    長三角地區只有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能夠讓廣大農民普遍接受的經濟效益才是最實在的,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的基層政府起到牽線人的作用,大膽引進農業方面的先進科技技術,通過一些比較有實力的龍頭農業企業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建立與高校以及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引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并將其轉化成可見的經濟效益,發揮龍頭農業以及規模化種植農戶的種植作用,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進行。

    2.3培養帶頭人

    長三角地區要培養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帶頭人,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的各級基層政府在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方面要實施科技帶頭人戰略。要培養一些熱愛農業,熱愛農村并且熱愛科學技術的年輕青年作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帶頭人,對這些農村的有志青年進行農業科技培訓,使他們成為具有專業技術以及農業科技管理知識的新型農民。

    2.4建立現代化信息平臺

    長三角地區應該建立現代化的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將社會中的各種農業科技以及信息收集起來,建立方便農民查詢的信息資源庫,實現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長三角地區的各級基層政府應該對信息平臺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多媒體手段對這些農業科技信息進行傳播和推廣。

    2.5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定長遠科技發展戰略

    長三角地區應該深化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各級基層政府應該根據本地區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長遠的科技發展戰略,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不斷完善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加大對農業方面的科技投入力度,促進該地區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宽甸| 修武县| 禄丰县| 京山县| 澄城县| 呼和浩特市| 壤塘县| 甘谷县| 金秀| 刚察县| 万宁市| 桓仁| 泗洪县| 石泉县| 宜昌市| 抚宁县| 如东县| 南华县| 徐水县| 安徽省| 浦北县| 浪卡子县| 米脂县| 新营市| 西林县| 龙门县| 龙井市| 新绛县| 拉孜县| 漾濞| 绍兴县| 林周县| 绵竹市| 通化县| 霍林郭勒市| 灵石县| 库车县| 宜丰县| 镇宁|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