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上市公司審計論文

    上市公司審計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26 09:43: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上市公司審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上市公司審計論文

    篇(1)

    一、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現狀分析

    (一)上市公司與其關聯企業變相拆借資金的現象普遍表面上上市公司向集團收取資金占用費,可以增加盈利和解決母公司資金來源問題。但由于母公司資金獲得容易,揮霍浪費,任意拖欠,甚至形成“呆”賬、“死”賬,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的發展,損害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此外,上市公司與其關聯企業之間還存在大量巨額擔保行為,不僅形成銀行資金“黑洞”,誘發金融風險,有些上市公司還蓄意掩蓋,誤導投資者,一旦查明事實便會導致股價劇烈波動,甚至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產生股災。

    (二)上市公司通過隨意調節費用及偽造交易等手段,為自己或關聯方謀取非法利益一些上市公司在購銷業務中以非正常的低價從關聯方買人原料,然后高價賣出其產品,借以制造高額賬面利潤。在信息披露上則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只披露交易數量而不披露交易價格和定價方法,也不披露關聯交易的次數及占同類購銷的比例,甚至蓄意不進行披露。在管理費用、營業費用等相關費用上,以其利益為需要隨意調節利潤、轉嫁費用,誤導、欺騙投資者和監管部門。

    (三)以各種方式進行資產重組,逃避有關部門監管如資產轉讓、租賃、抵債、委托或合作投資、托管經營、贈予等。由于我國新會計準則把關聯交易差價轉入資本公積,并且嚴格界定了關聯方和非關聯方交易的界限,此類活動形式變得更為隱蔽。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操縱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利潤包裝,不僅在財務報告中提供虛假信息,而且給廣大投資者造成嚴重損失。因此,企業必須在會計報表中披露關聯方交易信息,以使社會公眾能夠對該企業的經營業績作出合理評價。

    二、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披露

    (一)關聯交易披露要求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合并財務報表中披露企業集團成員之間的交易。企業財務報表不僅在個別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披露有關關聯方關系及關聯交易事項,還應在合并報表中分別按關聯方類別披露集團內部的關聯方關系及交易金額,屬多層投資控制關系的關聯關系及交易應披露到最低級企業。關聯交易按照重要性原則分情況處理:零星的關聯交易,如果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較小的或幾乎沒有影響的,可以不予披露;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影響的關聯方交易,如果屬于重大交易(主要指金額較大的,如銷售給關聯方產品的銷售收入占本企業銷售收入10%以上),應當分別關聯方以及交易類型披露,但以不影響會計報表閱讀者正確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為前提。無論是否發生關聯方交易,存在直接或間接控制關系的關聯方企業應當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關系,包括關聯方企業的基本信息、主營業務、所持股權金額、直接或間接控制比例及其變化等信息,考慮到部分企業關聯關系的復雜性,企業至少應披露母公司、最終控制方、對外公開提供財務報表的最低中間控股公司。在企業與關聯方發生交易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關聯方關系的性質、交易類型及其交易要素。這些要素至少應包括:交易的金額;未結算項目的金額。在披露時要求披露至本期期未止的關聯方交易累計未結算的金額,不需要披露本期發生額;定價政策(包括沒有金額或沒有象征性金額的交易);關聯方之間簽訂的交易協議或合同的主要內容、交易總額以及當期的交易數量及金額。

    (二)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對策首先,完善關聯交易披露的會計準則,尤其是對定價政策信息披露的規定:要求企業在財務報表中詳細披露關聯交易定價的基本要素,包括價格制定的方法、成本或市價、凈利潤或毛利潤,選擇該方法的理由,與公平市價的差異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等信息,并提供由獨立財務顧問簽發的關于關聯交易是否公正的聲明。對于重大的關聯交易,規定應有股東大會批準,并披露將要發生的交易的詳細信息,在進行成本效益權衡后,認為披露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披露豁免。但如果關聯交易顯失公平且對企業的經營成果或財務狀況有重大影響的,則不得豁免。要強制有關公司增添披露涉及關聯交易的提示性說明,如披露關聯交易在收入和成本中的比例,關聯交易產生的利潤在利潤總額中的比例,披露公司章程對關聯交易決策程序的規定以及董事和監事對關聯交易公平、公正性的意見。對準則中表述的“重大影響”、“控制權”等專業術語,不能給會計人員抽象、模糊的認識,要力求具體規范,合理界定。其次,加大對關聯交易信息披露違規公司的處罰力度。對于故意隱瞞重大關聯交易,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證券監管機構等有關部門應給予嚴厲處罰,并鼓勵投資者對其提訟,追究民事及刑事責任。針對關聯交易中各種可能出現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虛作假等情況,制訂出詳細可操作的處罰條例細則,從而對企圖利用關聯交易達到不正當目的的公司和個人起到威懾作用。再次,對企業經營業績或經營發展存在重大影響的關聯交易,不僅應對這些交易予以披露,而且必須披露其影響程度。如對資產、股權的轉讓應披露轉讓理由、對交易雙方當前生產經營及長遠發展的影響、定價原則、生產的效益占公司凈利潤的比重等。

    三、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審計

    (一)關聯交易審計特點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有以下特點:(1)審計風險大。關聯方企業間往往存在著控制與被控制關系,或者一方能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存在關聯關系的企業進行交易時,雖然可以節約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也存在不利的方面,即與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不完全吻合。關聯交易在保障大股東權益的條件下,造成對少數股東權益的侵犯。也正是由于相關聯的經濟業務滲入,其動機很可能不同于正常的營業關系,從而加大了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這種審計風險表現在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上:從固有風險看,由于我國部分上市公司沒有建立關聯方交易的約束機制,而現有的法律、法規除對關聯方及其交易要求披露之外,未作其他規定,造成關聯方及其交易的固有風險較大;從控制風險看,由于局部利益的驅使,關聯方交易存在相互轉移收入和費用的行為,并利用價格調節利潤,使資金使用不遵循有償原則等,造成了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控制風險加大;從檢查風險看,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操縱,使關聯方交易量大且復雜,給注冊會計師設置了障礙,加大了獲取審計證據的難度,提高了關聯方及其交易審計的檢查風險。(2)審計難度大。目前由于我國集團公司的大量出現,企業間關聯方關系已大量存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審計工作將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復雜,從而造成審計難度增大。關聯方審計的難點在于關聯方的認定和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確定關聯交易是否進行了非關聯化,關鍵是查清交易中的“關鍵控制人”。有時候“關鍵控制人”并不一定是“終極股東”,而是名義上沒有控制但實際有控制權的法人和自然人,如國有股股東的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和炒作上市公司的“莊家”。如某上市公司與一家公司進行交易,表面上兩者無關聯關系,但實際上同屬一個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在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下上市公司才不得不與那家公司進行交易,其公允性則有待考查。審計中若發現交易的獲利水平明顯與市場情況不符,則一定要請公司配合查清對方的主管部門。再如兩家上市公司進行交易,表面上也發現不了兩者的關聯關系,但實際上兩家公司的股票都受同一“莊家”控制,“莊家”同時操縱著這兩家公司,進行此項交易的目的只是為了方便“莊家”的炒作。杜絕非公允關聯交易,應與打擊莊家操縱并舉。另外,未予披露的關聯方交易也使審計難度加大。在上市公司中實際存在著無償的關聯方交易、不易察覺的關聯方交易與難以識別的關聯方交易發生,這種一方面存在關聯交易另一方面既不披露又不易察覺,從關聯各方來看,無非是為了達到隱瞞利潤,偷逃稅收的目的,這給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篇(2)

    內部審計是指一個組織內部設立一個獨立的部門對該組織的相關人員、經營情況和控制系統進行獨立評價,并提出相關建議的一個組織機構。內部審計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多種多樣,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首先,監督職能。內部審計作為獨立的對企業經濟進行審計的部門,顯然首先應當發揮其經濟監督的職能。其次,控制職能。如今,上市公司的業務遍布各個區域,分支機構紛繁復雜,投資主體多元化等一系列特點就要求企業內部設立能夠站在全局高度的機構進行內部控制。內部審計部門作為這種機構就應運而生。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一)人員配置信息披露方面

    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配備的內部審計人員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該公司內部審計工作的正常運行。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勝任能力直接影響著內部審計職責的發揮。從深交所2010到2013年公布的相關信息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人員配置情況還很不健全,有待進一步提高。2010年我國上市公司中披露內部審計人員配備的公司有230家,占比51%;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中披露的內部審計人員配備的公司有241家,占比53.4%;2012年我國上市公司中披露內部審計人員配備的公司有250家,占比55.43%。由此可見,近些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逐漸重視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相關內容,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但是,從總體來看我國上市公司對內部審計人員配置的信息披露還不是十分重視,亟待進一步加強。

    (二)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信息披露方面

    根據深交所公布的2010年至2012年相關信息可以知道,我國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已經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只有極少數的上市公司在其的財務報告中顯示“:內部審計機構尚未設置”。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另外,根據相關審計學者和審計的機構的研究認為內部審計機構應該隸屬于董事會等最高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目前來看,我國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模式主要分為三種:隸屬于董事會、隸屬于總經理和隸屬于其他部門。通過研究2010年到2012年的深交所公布的報告總結得出:我國上市公司中披露內部審計機構隸屬關系的公司,2010年占92.57%;2011年占95.1%;2012年占95.87%,呈現逐年好轉的跡象。但是更進一步查看各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關系卻不盡如人意。

    三、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

    對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上市公司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處于優勢地位的上市公司股東偏向于隱藏不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當公司內部審計機構在設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時為了不影響其他利益相關者對該公司的信任度,選擇不披露的方式進行操作。第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了上市公司可以選擇性的披露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情況。我國目前對于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情況仍采取自愿性披露階段,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所以存在部分上市公司沒有及時公布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現象。

    四、政策建議

    (一)對于上市公司而言

    首先,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應該不斷提高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上市公司應該定期進行相關培訓,加強專業審計知識學習的同時應該加強國外優秀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案例的教學,讓相關內部審計人員注重質和量的雙重學習。其次,上市公司應該不斷完善其內部審計規范,對于內部審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指正,及時糾正錯誤,實現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內部審計目標。

    (二)對于政府部門而言

    首先,加強相應法律法規的約束。我國有關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規范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提出相應法律條款,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規范。其次,加強相關政府部門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監管。加強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是有效加強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重要保障。對于違法違規的上市公司應該加大懲罰力度,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斷完善我國資本市場。

    (三)利益第三方而言

    對于投資者等利益第三方而言,應該不斷加強我國上市公司利益第三方的監督意識。目前來說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者等第三方利益相關者對于上市公司內部審計的重視度還不高,對內部審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利益相關者應該不斷學習內部審計,認識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能夠及時發現投資的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不足,及時改變投資策略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四)不斷完善我國資本市場

    篇(3)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資產減值,資產減值損失

     

    一、資產減值及相關原則概述

    資產是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它是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中所取得的或者加以控制的資源。資產減值的本質是資產的現時經濟利益預期低于原記賬時對未來經濟利益的評估值,在會計上體現為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歷史成本,這種差異源于社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根據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當資產發生減值時,財務會計應當正確反映資產的減值,其實質是對減值資產按減值后的現行價值進行重新計量,當企業的未來可預期經濟利益高于賬面成本時,記錄為一筆資產減值損失。與資產減值會計相關的會計原則主要有兩個:一是資產減值會計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修正,如今,通貨膨脹的存在增加了企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資產減值損失,資產減值會計是針對現有的環境和條件提出來的,是基于歷史成本計價模式的重大突破;二是資產減值會計是對穩健原則的應用,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滋生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經營風險的不斷增大,就需要更加廣泛深刻的運用穩健原則,穩健性原則要求企業正確地反映風險,以有利于會計報表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資產減值會計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二、上市公司資產減值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資產減值會計實務中常遇到的問題

    1.上市公司財務預測能力較低

    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對于現金流量預測缺乏經驗,預測的可靠性低,證監會曾先后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提供3年至10年期的盈利預測,結果都不理想,結果只能把盈利預測列入自愿披露的信息,究其原因主要體現上市公司的財務預測能力偏低。

    2.弄虛作假層出不窮

    在中國證券市場取得重大發展的十多年中,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屢屢出現論文格式模板。2001年,爆發了銀廣夏、麥科特等多家上市公司造假案。在每一份虛假財務報告的背后,都附帶著一份由注冊會計師出具的虛假審計報告。

    3.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

    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低,操作能力受到局限,缺乏洞悉市場信息的能力,對于錯綜復雜的資產減值問題,一些會計人員有心無力,這就影響了我國資產減值會計準則實施的效率資產減值損失,也讓我們必須加快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才能達到要求。

    4.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健全

    現在大多數上市公為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這使得所有者缺位,對經營者的約束力小,企業形成不了一個健全的監管約束經營者的機制,會增加經營者為獲取自身的利益而利用資產減值會計政策進行盈余操縱的機率。

    5.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不合理

    上市公司受其利益的驅動性,通常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新的利潤操縱手段以逃避市場的監管,從而達到上市、“保牌”、“摘帽”、“扭虧增盈”和增發配股等多重性目的,且在相關信息披露時會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和內容予以披露,利用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及其他減值準備的計提操縱利潤。

    (二)上市公司資產減值問題的原因分析

    1.市場經濟發展不夠完善

    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在經濟發展程度不足以形成一個統一的交易信息系統,便不能取得具有實際意義的預期未來收益信息。這使會計人員在考慮資產減值的因素時,不能獲取可觀的估計數據。而且在多變的當今環境下,公司的運作,經營狀況不穩定,偶發性因素較多,因而在市場上要獲得準確的信息仍需時日。

    2.外部審計監督力度不夠

    注冊會計師是會計外部審計監督的主要力量,它對于會計信息的質量保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力度還不夠,這主要是由于注冊會計師制度的不健全,會計師聘用、輪換制度尚不完善,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資產減值損失,我國還缺少給予注冊會計師支撐的專業審計準則。造成我國獨立審計報告失真的原因很多,其中,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導致外部審計制度的固有缺陷,是造成審計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3.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我國高層次會計人才匱乏,而低學歷或無學歷的會計人員還占有相當大的比率,有的甚至沒有受過專門的會計教育。雖然他們在多年的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但是由于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和新的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的實施,一些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實際工作的需要。有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不強,對政策法規的運用和業務處理不夠準確,導致業務處理的估計、判斷偏差較大,會計信息失真。另外,我國會計專業教育對會計道德教育重視不夠,對一些會計人員的營私舞弊行為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還有些會計人員不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法制觀念淡薄論文格式模板。

    4.上市公司治理機構不完善

    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規范上市公司會計行為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有明顯的缺陷。一是在授權審批控制時沒有做到按資產減值準備額的大小進行分級審批和審核;二是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中的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工作沒做好,有時原始數據的提供、計算和審核都是同一批人完成;三是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中的審計監督弱化,真實有效的信息并未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而是為了上市公司自身利益進行編制。

    5.會計政策選擇權的運用不合理及減值準備披露的透明度不夠

    很多企業并沒有正確運用《企業會計制度》賦予的會計選擇權資產減值損失,而是將其視作了利潤操縱的機會,往往利用會計選擇權重組“報表業績”,違背了資產減值會計相關規定的初衷,造成了股票市場資源的不良配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高,也沒有在改變會計方法和原則時詳細披露其改變對利潤的影響。

    三、上市公司資產減值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信息市場和價格市場

    有效的信息和價格市場是順利實施資產減值準則的重要保障,它可以使企業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和市價得到公正合理的確定和公開。健全和發展我國的信息市場和價格市場就必須健全和發展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等,進一步建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報價系統,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公正合理的信息,使企業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具可操作性,提高信息的客觀性和公允性。

    (二)強化外部監督作用

    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對被審計公司年度報表中所反映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鑒證作用。因此,注冊會計師應該評價資產減值準備所依據的資料、假設及計提方法;檢查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批準程序;比較前期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數與本期實際發生數;復核資產減值準備的正確性;評價資產減值準備披露的充分性。在審計工作報告階段,注冊會計師依據審計證據所估計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列示有差異時,應判斷差異是否合理。只有加強外部監督才能更好的規范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

    (三)增強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會計人員應結合資產減值規范規定的計量標準,正確確定資產減值的數額,并及時通過會計記錄反映在會計報表上,使報表使用者及時了解企業資產的實際狀況,以做出正確決策,這都要求上市公司的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判斷能力和綜合能力,會計人員應自覺、自動去學習、思考、探索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來提高職業判斷能力,來適應會計變革的需要、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提高會計職業判斷水平資產減值的分析和判斷的過程中更多注人了會計人員的主觀因素。這需要會計人員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需要會計人員的自覺主動性資產減值損失,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企業會計人員的上崗要求、后續教育等方面進行規范。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構

    公司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組織體制和管理機構來行使決策、管理等權利,承擔責任,相互監督和約束,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構是很重要的環節論文格式模板。加強所有者的控制權,真正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完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改變股權過于集中的局面,形成國有股權適當分散持有、國有股權人間有效競爭、相互制衡的國有股持股結構。通過激烈競爭的外部市場,形成對高層管理人員的外部監督,使其因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而去監督和約束經理人,這樣能提高上市公司動作的自律性和自覺性,還能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五)加強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減少人為因素

    在準則中盡量采用定性與定量描述相結合的方法,將有助于減少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主觀性差異,減少資產減值確認與計量的人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主觀上有目的的操縱利潤行為。會計準則制定部門應該盡可能明確資減值會計政策的選擇權,使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計提比例更先進、更科學,嚴格限制可能導致會計信息模糊和失真的處理方法,盡可能縮小會計人員人為估計和判斷的范圍,避免企業執行會計政策的主觀隨意性,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減少人為的估計和判斷資產減值損失,加強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的信息披露。

    結束語

    由于新準則有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減值跡象要求明確,以及計提的減值不得轉回等特點,所以對上市公司的利潤和會計信息都有重要影響。不得轉回的規定,符合上市公司監管現狀,也是我國在賦予企業資產減值會計選擇權的謹慎性體現,但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仍存在許多問題。影響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有關問題,不僅僅是準則因素,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因此,要上市公司真實地計提資產減值,一方面是技術問題,有賴于公允價值的研究;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者的誠信問題,這就有賴于整個社會、企業和廣大會計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相關部門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只有把主觀和客觀相結合,不斷的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規范和完善資產減值會計。

    參考文獻

    [1]蘇瀾.典當企業2010年將執行新會計準則[N].商務時報,2009(6)。

    [2]郭恒泰.試論我國資產減值會計政策選擇[J].財會研究2008(2)。

    [3]趙莉.資產減值會計政策選擇的實證研究.沈陽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4]例茜.上市公司資產減值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7年。

    篇(4)

    【關鍵詞】審計費用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張繼勛、劉立成(2006)把審計費用定義為是審計服務供需雙方就審計服務供求所達成的價格,是客戶與注冊會計師之間重要的經濟聯系,是審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鐘紅(2008)指出自1999年會計師事務所脫鉤制實施,以及2001年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6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披露》,使我國成為公開披露審計費用的國家之一,同時也使審計費用受到我國學者的普遍關注。姚可(2007)也認為審計費用作為委托人與注冊會計師之間重要的經濟聯系,已經被當作研究的主要對象,而非研究的前提。我國較早研究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問題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寫的《審計收費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他發現有11個變量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但他使用的數據來自證監會的調查問卷而非公開披露的數據,權威性不夠。

    研究審計費用有助于我們了解審計市場的競爭狀況,從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監管者對審計市場的了解,從而對證券市場和審計師行業實施有效的監管。

    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而我國的研究始于2000年,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國學者針對中國國情,也涌現出了許多研究成果。

    二、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

    1、審計成本。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審計成本與審計費用呈正比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由于審計對象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相應地增加內部控制測試范圍和實質性測試范圍,這必然導致審計成本的增加和審計收費的提高。錢華(2006)用B股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3年的數據,張海安(2007)和焦瑩芳(2007)分別用A股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數據回歸分析均得出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越大,審計費用變化越大的結論。另外,毛鐘紅(2008)還發現被審計單位所屬獨立核算單位數量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必然帶來較高的審計費用。其二,張海安(2007)認為審計對象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被審計資產以固定資產為主,審計過程中進行的真實性驗證花費時間較少,工作量的減少會帶來審計費用的減少;而勞動密集型行業,被審計資產以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為主,無論是對存貨的監盤還是對應收賬款的函證都需要較多時間,審計費用自然較高。其三,張海安(2007)認為較高的盈利狀況意味著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小,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幾率較小,從而降低了審計成本,相反,較低的盈利狀況則意味著審計費用的提高。其四,在工作量相同時,事務所薪資越高審計成本越大,必然帶來審計費用提高。張海安(2007)在工資水平較高的京、津、滬、粵、浙等地區,審計費用并未因審計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有所降低,反而高于其他地區。

    2、審計意見類型。審計質量關系到公司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對公司的聲譽和后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常見的度量審計質量的指標就是審計意見類型與審計費用。王玉華(2004)指出會計師事務所在面臨可能的審計風險時,有兩個選擇:一是發表“清潔”審計意見,收取較高費用,彌補未來審計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二是發表“非清潔”審計意見,以規避可能的審計風險。陳平、戴志燕(2008)根據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6年的數據研究發現,投入審計工作的成本越高,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越大,審計收費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同時,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出具解釋性說明、保留意見等有所上升,這說明注冊會計師對審計報告的出具更加謹慎,從而提高了審計質量。毛鐘紅(2008)采用相關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也得出審計意見類型是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但趙國宇、王善平(2008)卻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因為較高的審計收費而嚴重地喪失其應有的獨立性,還是根據上市公司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我國審計市場基本不存在通過審計收費來購買審計意見的現象,或許這與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公開披露審計收費有直接的關系。

    3、公司治理結構。與國外的私人分散企業不同,我國企業大部分是國有控股的股權集中制,對于這一因素的研究很具中國特色,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王小華(2005)從審計服務需求角度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股權集中導致的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中委托人對人缺乏監督動機,審計服務需求較低,公司對于審計費用的支付總數相對較少;民營企業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現象,外部股東更希望通過審計服務來縮小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因此對審計費用的支付總數較多。但蔡吉普(2007)運用上市公司2004年數據,從審計風險角度研究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董事會規模和大股東持股方面占有優勢,它采用董事會規模和大股東監控的治理模式;而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獨立董事比例、管理層持股方面明顯占優,它運用獨立董事監督和股權激勵的治理方式,管理層對董事會的控制力較強,審計風險低,審計費用也較低。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確定審計費用時通常會結合公司控制權的性質考慮公司治理結構對審計風險的影響。他還認為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約束管理者行為,減少其直接操縱公司利潤的機會,增加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同時也能降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4、盈余管理。一般的情況下,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也越復雜,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水平也可能越高,注冊會計師需擴大審計測試范圍,因此審計收費也應越高。劉運國、麥劍青、魏哲妍(2006)與鐘怡、孫月忠(2008)先后采用2003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自政府2002年對審計市場加強管制以來,審計費用在一定程度上與盈余管理正相關,審計費用與調減收益的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與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正相關,但并不顯著。焦瑩芳(2007)認為在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增強,很可能會通過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進行審計意見的購買,而且會優先選擇與原會計師事務所購買審計意見。趙國宇、王善平(2008)采用分行業估計并且采用線下項目前總應計利潤作為因變量估計行業特征參數的截面Jones 模型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與審計收費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審計收費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上市公司通過增加審計費用獲得了更為寬松的盈余管理機會。

    由此可見,雖然各學者采用的數據和模型都不相同,但最終都一致認同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5、審計風險。我國大部分學者研究表明審計風險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不顯著,例如毛鐘紅(2008)認為反映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因素對審計費用影響不明顯,這或許是因為我國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政府的監管政策,而不是企業的償債能力等。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事務所開始考慮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焦瑩芳(2007)用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和對外擔保額作為公司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指標,采用截止2005年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說明中國審計市場收費一定程度上對審計風險進行了考慮。

    6、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代表著事務所的規模和公信力。“四大”的高收費在我國審計市場顯得尤為突出,王小華(2005)和錢華(2006)采用實證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費用成正比關系。陳平,戴志燕(2008)選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審計報告中披露的國內外事務所的審計費用數據,通過比較發現國外事務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費遠高于國內的事務所。規模較大的事務所,審計人員素質較高,審計責任感強,審計的成本就較高,并且具有質量保證,即使審計失敗,其賠償能力也較強,投資者遭受的損失較小,因此,公司也愿意為聘請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而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

    7、中小企業和IPO企業的影響因素。我國對于特殊實體的審計費用影響因素,只涉及了中小企業和IPO企業。劉繼紅、周仁俊(2008)發現在中小企業板塊中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即: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初次審計合約與審計任期、審計風險。而孫娜(2009)收集了1999年至2006年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0)樣本,研究發現我國IPO審計收費仍受到客戶資產規模、審計師規模的影響,這些因素也都具有普遍性。并且2001年以前的IPO審計收費明顯低于2001年以后,說明IPO審計收費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幅提高。此外,她還發現一些IPO特有的影響因素:上市公司在IPO期間發生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會導致審計收費提高;事務所在同時為客戶提供IPO審計與驗資服務時,審計收費較高。

    三、研究評述

    隨著2001年年報開始披露上市公司審計費用以來,我國對審計費用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從規范性方面研究,還涌現出了許多實證研究,學者們以Simunic模型為基礎,針對中國特色設定了相關變量對審計費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我國特有的影響因素,例如:公司治理結構。但選取的樣本數據都2006年以前的,過于陳舊,應該收集近幾年的數據才更具有說服力。

    我國學者所建立的審計費用模型,可決系數都較低,一般在0.4左右,可能是遺漏了一些重要變量,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模型,增加模型的解釋力度。

    此外,經濟學理論認為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高低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這對于審計市場也不例外,但是審計質量的高低如何進行評價,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替代變量,有的學者采用會計師事務所是否為“四大”來衡量,但是并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我國國內的事務所審計質量比“四大”差,所以這個變量選取的合理性有待考證。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

    我國現有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有些方面還不夠深入或還未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

    1、非審計業務。隨著企業對管理咨詢等非審計業務的需求增加,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所以非審計業務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筆者認為可以從開展非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非審計業務導致的企業與事務所的關系變化等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來研究。

    2、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內部控制完善程度不同,特別是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內部控制會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是否會導致審計費用的變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內部管理的替代變量,但是應該設哪幾個變量才更合理,才更能全面地反映被審計單位內部管理的狀況,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對此做出研究,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4、特殊實體中的特殊影響因素。我國現階段對特殊實體的研究只涉及了中小企業和IPO企業,并且得出的結論都具有普遍性,沒有提出特殊的影響因素,參考價值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針對特定類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特殊行業的企業進行研究,找出作用于它們的特殊影響因素,這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繼勛、劉成立:審計收費研究綜述及啟示[J].當代財經,2006(7).

    [2]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3] 毛鐘紅:我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J].財會通訊,2008(4).

    [4] 姚可:關于我國審計費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時代金融,2007(5).

    [5]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6]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7] 錢華:審計費用的決定因素――來自我國B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3).

    [8] 張海安:審計收費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1).

    [9] 焦瑩芳: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條件下審計費用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我國深市A股市場的實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 王玉華:試論審計費用于審計意見之間的內在關系[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11] 陳平、戴志燕:基于審計關系主體的審計收費研究[J].財會通訊,2008(9).

    [12] 趙國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審計收費與審計獨立性[N].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3).

    [13] 王小華:我國A股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影響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4] 蔡吉甫: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費用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2007(3).

    [15] 劉運國、麥劍青:審計費用于盈余管理實證分析――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6(2).

    [16] 鐘怡、孫月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的關系研究[N].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9).

    [17] 劉繼紅、周仁俊:中小企業板塊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決定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2008(7).

    [18] 孫娜: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審計收費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9(3).

    [19] 郭小麗:中國審計費用專題文獻綜述[J].金融觀察,2009(1).

    [20] 陳祥禧:淺談我國目前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科學咨詢,2008(9).

    [21]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22]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23] 周萍、李占國:中美審計收費的比較啟示[J].會計之友,2007(6).

    [24] 司偉:基于審計風險角度的審計收費研究[J].財會通訊,2007(2).

    [25] 張春雨:關于審計收費的思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7).

    [26] 張立民、丁朝霞、錢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我國差別收費現象的經濟學思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6(3).

    篇(5)

    寫作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重要實踐環節之一,是實施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實現培養目標的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是對學生學業水平和研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學生在校期間,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訓練。這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和保證合格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畢業生必須十分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確保畢業論文寫作任務的完成。

    二、畢業論文(設計)可選擇三種類型:

    1、畢業論文: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內容選擇適當題目,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建議。

    2、方案設計:對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較完善解決方案或制度設計。

    3、調研報告:對與本專業相關的某一社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說明。

    注意:無論哪種類型,都必須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實習工作崗位,最后成果要求對本單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或對某一領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

    三、可選擇的指導老師信息

    教師姓名

    聯系電話

    五、提醒

    1、項目、提綱和文稿完成后及時以電子文檔發給指導教師,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并在指導教師要求的時間內補充、完善。畢業論文(設計)(字數在3000字以上),要求結合實習單位和實習工作實際,主題突出,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分析現象探索實質,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措施。

      2、學生與指導老師雙向選擇;

      3、論文題目僅供參考,具體請與指導老師商量溝通后定題;題目選定后,報經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動一次。

      4、選定指導老師后,非報經系上同意,不得隨意變動;

      5、請每位同學積極按時完成各階段任務,凡有未及時完成的,警告一次,相應成績降低一個等級,但仍需在15日內補齊;出現第二次,取消成績。

    6、如果不按規定時間完成論文寫作步驟,或者在論文寫作中不認真寫作、敷衍了事,指導老師可以拒絕繼續指導論文寫作。

      7、超過論文定稿時間一周,仍未定稿者,視為論文未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為不及格。

    六、參考題目

    (一)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接合工作實際與指導老師共同確定,也可參考以下題:

    會計部分

    1、 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

    2、 談談會計國際化問題

    3、 略論我國會計模式的構建

    4、 論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重心的轉移

    5、 淺談人力資源的計量方法

    6、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職能的轉變

    7、 淺談市場經濟與會計的服務職能

    8、 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特殊性

    9、 從虛擬公司的興起談會計主體假設

    10、 論環境會計主體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11、 從會計環境的變化看我國實證會計范式的發展

    12、 淺析實證會計理論

    13、 論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本質特征及管理

    14、 淺論人力資源會計

    15、 論21世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面臨新的挑戰

    16、 論會計控制對象──受托責任的完成過程和結果

    17、 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基礎及其確認與計量

    18、 試論會計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19、 構建宏觀會計與戰略會計的初步設想

    20、 論穩健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

    21、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22、 淺談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核算方法

    23、 切實加快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改革

    24、 中國傳統會計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淺析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確定

    26、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會計理論的探討

    27、 芻議權責發生制

    28、 試論會計信息的失真

    29、 論商譽及其會計處理

    30、 初探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平行、互動關系

    31、 淺談我國會計服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32、 虛擬公司對傳統會計的挑戰

    33、 會計學與法學的邊緣學科探析

    34、 知識經濟對會計報告模式的挑戰

    35、 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識別與防范

    36、 虛假會計信息探源與對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理論的挑戰

    38、 會計國際化的新格局及我們的對策

    39、 淺談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40、 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會計在防范金融風險中的作用

    42、 淺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43、 會計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對策

    44、 證券市場發展對會計的影響

    45、 我國會計現代化的哲學思考

    46、 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

    47、 試論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

    48、 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49、 非貨幣交易會計問題研究

    50、 現代企業治理機制下的內部控制制度

    51、 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

    52、 關于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研究

    53、 會計報表附注與表外信息問題研究

    54、 機構投資者與委托投票權競爭研究

    55、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治理問題

    56、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財務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實證研究

    58、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59、 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問題研究

    60、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研究

    61、 企業集團財務管理體制研究

    6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63、 企業重組與并購財務問題研究

    64、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65、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

    66、 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

    67、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68、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戰略研究

    69、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研究

    70、 企業/企業集團投資政策研究

    71、 試論企業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72、 企業并購與重組的風險研究

    73、 企業投資決策結構體系研究

    74、 關于金融互換與資本結構問題的探討

    75、 企業集團股利政策研究

    76、 關于投資財務標準研究

    77、 關于企業價值研究

    78、 預算管理與預算機制的環境保障體系

    79、 企業并購財務問題研究(題目宜具體化)

    80、 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研究

    81、 國有企業集團財務總監委派制研究

    82、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研究

    83、 對企業理財務目標再認識

    84、 企業投資結構研究

    85、 關于財務的分層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業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

    87、 企業集團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88、 對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問題的探討

    89、 企業收益質量及其評價體系

    90、 企業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業稅收籌劃

    92、 關于財務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基礎分析(題目宜具體化)

    96、 財務學科課程體系探討

    97、 非盈利組織財務問題研究

    98、 跨國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國公司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100、 試論資本市場與信息控制

    101、 企業財務本質研究

    102、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103、 負債經營風險的防范和對策(企業負債經營問題的探索

    104、 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

    105、 家族式企業經營方式的優勢

    106、 中小企業激勵機制的探索

    107、 債券融資對我國公司治理影響研究

    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部分

    108、 管理會計方法的創新

    109、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110、 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研究

    111、 論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與原則

    112、 投資決策分析方法比較研究

    113、 關于管理會計師及其職業道德研究

    114、 預算管理研究,業績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

    115、 論成本的經濟實質

    116、 關于ABC法的研究

    117、 責任會計的研究

    118、 關于投資項目決策的研究

    119、 標準成本的研究

    120、 戰略管理會計研究

    121、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2、 關于成本差異分析的研究

    123、 關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討

    124、 關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現代工業的特點及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財務危害

    127、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8、 試論成本效益原則

    129、 淺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關系

    審計與會計制度設計部分

    130、 關于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的探討

    131、 論市場經濟下審計的職能與作用

    132、 論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與作用

    133、 論審計目標與審計證據的獲取

    134、 論審計與經濟監督系統

    135、 論我國審計組織體系的健全與發展

    136、 論我國審計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137、 論審計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138、 論審計執法與處罰力度的強化

    139、 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

    140、 企業對外擔保內部會計制度研究

    141、 論經濟效益審計

    142、 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

    143、 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審計

    144、 論會計報表及附注的設計

    145、 獨立審計風險問題探討

    146、 對資產評估中有關問題的探討

    147、 審計工作策略探討

    148、 論內部控制系統審計(制度基礎審計探討)

    149、 論審計方式方法體系的完善

    150、 論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制度的構建

    151、 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152、 論審計工作質量的控制與考核

    153、 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154、 論企業內部審計建設

    155、 獨立審計準則研究(可選一個準則進行研究)

    156、 注冊會計師誠信建設研究

    157、 論會計估計變更的審計

    五、會計電算化部分

    158、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分析與設計

    159、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容錯性及可操作性問題

    160、 會計電算化核算系統的子系統劃分研究

    161、 會計電算化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62、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方法的影響探討

    163、 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職能的影響研究

    164、 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65、 網絡會計研究

    166、 論網絡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67、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務流程重組

    168、 網絡財務風險及其防范

    169、 網絡時代的會計發展

    170、 電子商務時代會計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71、 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模式

    篇(6)

    「關鍵詞 審計問題 實證研究 綜述

    審計研究關注的核心在于審計的質量,而一定水平審計質量的實現,首先取決于良好的制度體系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審計師的獨立性不受損害。其次,取決于注冊師在審計過程中保持足夠的職業謹慎,獨立、客觀、公正地出具審計意見。第三,對于上市公司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收買審計意見的行為,監管者應施以最大可能的限制。那么,我國審計市場的質量到底表現如何呢?資本市場又是如何看待注冊會計師所提供的服務的呢?對于這些問題,許多學者運用實證研究的,分別從上述三個方面以及審計意見市場反應的角度進行了檢驗。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對這些研究及其發現進行比較全面而簡要的介紹,并希望能為未來的實證或規范研究提供一個基本的平臺。

    一、審計制度安排及其變遷

    對于我國審計質量的認識,首先必須從其特殊的審計制度安排以及不斷變革的整體環境來考察。這種環境具體包括了審計準則、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制度以及審計收費制度等等。

    (一)審計準則

    為有效地規范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提高其執業水平,財政部于1995年底和1996年底頒布了我國第一批和第二批《獨立審計準則》。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也加強了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的監管。Defond,Wong,Li(2000),李樹華(2001)研究了這些措施對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及審計市場集中度的。他們以1993年至1996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審事務所、審計報告類型為研究樣本,以事務所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作為獨立性的替代指標①。通過統計發現,采用更為嚴格的執業準則和對違反準則的行為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顯著提高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獨立性,且這種現象在比較大的事務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作者同時發現,在獨立性提高后的1995、1996會計年度,“十大”事務所在IPO市場上的市場份額顯著下降,而獨立性相對較低的“非十大”事務所的市場份額則顯著上升。運用1997-2000年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數據,易琮(2002b),易琮(2002c)從產業學的角度,對于后一現象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作者以事務所業務收入作為行業集中度衡量指標的研究結果顯示,最近幾年來,我國審計市場的集中度事實上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這種結論的差異一方面可歸因于衡量指標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自1997年以來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的行業制度變革對于市場結構的影響。

    (二)事務所脫鉤改制

    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靈魂。然而,在1997年之前,我國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均“掛靠”于政府部門、團體、科研機構等法人單位。這種掛靠體制嚴重干擾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執業,影響了公平競爭和執業質量的提高。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國進行了旨在切斷事務所與“掛靠單位”之間人員、財務、業務等方面聯系的制度改革,即脫鉤改制。吳保明(1999)就注冊會計師關于改制以及相關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作者發現,問卷的回復者基本上支持對事務所組織形式的改革,但同時表達了對于改革過程中種種問題的擔心,比如可能引起的與原發起單位的各種爭議。他們也表達了提高審計質量的種種愿望。對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進入,他們雖然承認可以帶動國內事務所工作質量的提高,但并不主張迅速地開放審計市場。

    王躍堂,陳世敏(2001)具體研究了脫鉤改制對于審計獨立性的影響。他們以改制前后的A股公司為樣本,分別對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出具及其市場反應的變化情況進行了檢驗。作者發現,相對于1997年,1998年改制后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顯著上升,意味著審計獨立性有所提高,但并沒有證據顯示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變得更為顯著,即投資者并沒有立刻認可由于獨立性的提高而可能帶來的審計質量的改進。事實上,文章對于注冊會計師審計行為的進一步分析表明,在改制的當年,審計師的財務風險意識雖然有所增強,但對于盈余管理問題的關注反而有所下降。文章的后一結論也許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由于脫鉤改制導致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比例的提高,從而意味著一部分在1998年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財務報告在1997年的制度背景下將可能被出具無保留意見,或者性質更輕的審計意見。這樣投資者就會理性地預期到,在1998年被出具“不清潔”審計意見財務報告的不良性質將會弱于1997年,因為在脫鉤改制前,很可能只有財務報告在嚴重偏離“三性”的情況下才會受到審計師的警告。

    (三)法律責任

    隨著注冊會計師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嚴格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以保證其執業道德和執業質量,就愈顯重要。近年來,我國通過頒布《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等法規已在此方面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那么注冊會計師對于法律責任的認識到底如何呢?周志誠(1999)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海峽兩岸的現狀進行了比較研究。作者發現,兩岸注冊會計師對于法律責任的認識雖然存在一定的差別,但在許多問題上也具有相當一致的認識,比如雙方均把“管理層蓄意舞弊”視為注冊會計師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執業風險,在規避法律訴訟的措施上,雙方均把慎選客戶,做好事前審計風險評估放在第一位。

    (四)審計收費

    決定審計質量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審計的收費制度。合理的審計收費應保證會計師事務所根據客戶的風險和業務復雜程度,完成必要的審計工作量。王振林(2002)根據證監會關于1997—1999年期間具有證券(期貨)從業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情況的調查結果,在這方面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作者發現上市公司的規模、經濟業務的復雜程度等特征構成了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客戶的風險因素則不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一結果在劉斌,葉建中,廖瑩毅(2003)的研究中也基本上得到了證實,從而意味著我國的審計收費盡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衡量審計質量的優劣,但同時也暴露出審計師和事務所風險意識淡漠的問題。

    二、審計意見的決定因素

    審計意見反映了審計師對于財務報表公允性、合法性以及政策一致性的評價。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關于審計意見性質的表述呢?Bao,Chen(1998)對可能影響審計意見的11個會計和市場因素進行了檢驗,其結果顯示,資產負債率、盈利或虧損、總資產收益率、上市地等因素具有顯著影響。資產負債率高、總資產收益率低、企業虧損、上市地在深圳等因素對審計意見產生不利影響。原紅旗,李海波(2003)通過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特征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驗證了上市公司財務特征的重要影響,卻沒有發現事務所的組織形式、出資方式、規模大小與審計意見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從上說,審計意見應該基于注冊會計師的審核過程及其在這一過程中的發現獨立地作出。然而由于審計意見,特別是不“清潔”審計意見,對于上市公司可能造成重大影響,審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時將不得不面對來自上市公司等各方面的壓力,這時審計師就可能通過犧牲審計質量———比如在披露事項上避重就輕,改變審計意見的性質等等———來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或屈從其壓力。孫錚、王躍堂(1999)通過對上市公司1995—1997年期間的審計報告進行分析發現,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中,確實存在著運用說明段改變審計意見性質的傾向,尤其表現在將保留意見變通為無保留意見加說明段。作者同時發現,這種操縱審計意見的傾向隨著審計風險的趨小而明顯變大,即在企業財務狀況比較好時,審計師更可能通過變更審計意見的性質來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

    的確,審計意見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計師對于審計風險的判斷。對于審計風險的判斷,除了以財務狀況作為依據外,另外一個重要的表征就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Chen,Chen和Su(2000)以1995—1997年間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后一因素在審計意見的決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發現,上市公司為迎合監管者在盈利上的要求而進行的盈余管理顯著增加了審計師發表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頻率。章永奎,劉峰(2002)以1998年度上市公司為樣本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上市公司以操縱性應計利潤來衡量的盈余管理行為越厲害,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同時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顯示出更嚴格的審計質量控制。然而,夏立軍,楊海斌(2002)以2002年上市公司為樣本的最新研究表明,注冊會計師對于審計風險的關注似乎已更多的轉向了可能發生經營失敗或管理層欺詐的虧損或增長比較快的公司,而不是為迎合監管政策而可能從事盈余管理的公司。

    三、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

    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從兩個方面影響著審計意見的質量。一方面,如果審計師的變更是由于事務所擔心潛在審計風險(在西方主要表現為民事訴訟風險,在中國主要表現為行政處罰風險)過高而拒絕繼續審計,則審計質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審計師的變更是由于事務所不同意客戶的會計政策選擇,出具“不清潔”的審計意見,而被客戶解聘,則很可能導致審計意見的收買行為,最終降低審計質量。

    李爽,吳溪(2000)以1999年發生審計師變更的A股公司為樣本,對我國證券市場中審計師變更的信息披露現狀進行了分析。作者發現,在審計師變更的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著缺乏實質性、披露時間滯后等問題。文章對于樣本相關特征的檢驗表明,審計師的變更往往伴隨著控股股東或管理當局的變動。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2001)研究了盈余管理、“不清潔”審計意見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之間的關系。作者發現,注冊會計師出具的“不清潔”審計意見本身是導致我國資本市場中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導致的潛在訴訟風險則沒有引起注冊會計師的足夠重視(公司的財務困境狀況也許是衡量審計風險更合適的控制變量,因為盈余管理的因素也許會改變事務所在發表審計報告時關于審計意見性質的表述,但當事務所進行客戶抉擇時嚴重惡化的財務狀況更可能是起主導性作用的力量),這意味著會計師的變更很大程度可以視為審計質量降低的標志。

    四、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

    審計的作用在于為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保證,而這種保證能否得到投資者的認可最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對于會計信息的反應是否隨著審計報告質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二是市場對于會計信息的反應是否隨著審計報告的類型而有所區別,尤其是對于非標準審計意見(包括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保留意見、反對意見和拒絕發表意見)來說,其中蘊涵的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修正意義能否起到適當的警戒作用,更是直接體現了審計作用的發揮程度。就前者而言,審計報告的質量關鍵取決于審計師的獨立性狀況與自身的執業水平,Gul,Sun,Tsui(2001)以1996—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為樣本,研究了審計師質量對于盈余信息含量的影響,他們發現,由高質量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的公司,盈利增長的市場反應更為強烈。

    更多的集中在了后一方面。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年-1997年度審計意見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年報公告日前后20天內的市場反應。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作者發現,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與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在年報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場表現,從而意味著審計意見會對投資者的決策行為產生重要。在進一步按照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具體原因分類后,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會引起不同的市場反應,但投資者并未對其進行嚴格區分。Chen、Su和Zhao(1999)檢驗了1995年至1997年間A股市場對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審計意見的反應。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盡管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導致了顯著負的超額回報,但市場并未根據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性質差異與審計意見被出具的原因不同而作出區別反應。單鑫(1999)專門對1997年年報保留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進行了研究,作者發現,股票市場具有明顯負面的反應,且效應是在至公告日為止的6個交易日內緩慢滲透到市場上的。陳曉、王鑫(2001),陳曉(2001),王鑫(2001)進一步了1998、1999年年報公告前后10天內保留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研究結果顯示,股票市場對1998年年報保留審計意見的披露沒有顯著的負面反應,對1999年年報保留審計意見而言,也僅在公告后的4天期間內對首次保留審計意見有顯著的負反應,從而表明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對于保留意見的態度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陳梅花(2002)的最新研究結果同上述的結論呈現出一定的差別,作者以1995—1999年期間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為研究對象,未能發現充分的證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中審計意見具有信息含量。由于她并沒有進行分年度的分析,也未對是否連續發表審計意見進行控制,文章結果的可靠性也許值得懷疑。事實上,其他研究已經表明,從1997年至1999年,資本市場對于首次保留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存在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正是導致作者沒有發現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原因。

    五、關于審計實證研究未來方向的初步探討

    通過前面的文獻回顧,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我國審計實證研究發展的兩條途徑:一是結合中國的制度背景,改進現有文獻的研究設計,進一步驗證或修正相關的結論;二是在新的領域進行開拓性的研究。由于我國的實證研究仍然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研究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瑕疵,因此前一途徑仍將具有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一些潛在的領域也是未來的研究者所不能忽視的。下面我們從不同的審計利益主體出發就其中的若干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師事務所或審計師

    由審計活動的實踐特性所決定,審計師在首次執行一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時將耗費更多的時間與人力,比如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進行內部控制的詳細測試與評價等,在后續的審計過程中,這些活動都將大大減少。審計成本前后期的差異很可能導致會計師事務所或審計師有意識地控制不同性質審計意見的發表時機。前面的回顧已經顯示,如果審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則其所面臨的喪失客戶的風險將大大增加。那么無論是為了回收審計成本,還是為了與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審計師都可能減少首次審計或早期合作過程中“不愉快”審計意見的產生。另外,審計師盡管在初期將承受更高的審計成本,但在審計定價上,為了吸引客戶或與客戶保持比較長期的契約關系,審計師也可能采取與實際投入不相匹配的低價策略,這一價格盡管不一定能夠彌補當期的投入成本,卻有望通過未來的審計收費或其他的服務收入獲得更高的報酬。關于審計收費的實證研究局限于審計收費的截面差異,對于其時間變化無疑缺乏應有的關注。

    (二)上市公司

    審計意見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審計師與上市公司之間利益協調的產物。這是因為,無論是在審計的過程中,還是審計工作完成后,注冊會計師都必須與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進行充分地溝通,這種溝通的有效性往往就決定了最終的審計意見類型。盡管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上市公司面臨可能危及其持續經營能力的重大風險或其他不確定事項,具體的審計意見與雙方的溝通并無太大的關系,但在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就會計報表編制與披露存在不同的意見、或是存在重大調整事項時,審計師出具無保留或其他形式的審計意見顯然就取決于被審計單位對于調整意見的接受程度。上述事實意味著上市公司對于審計意見同樣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

    (三)投資者

    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體現了投資者對于審計報告的具體評價,盡管這一領域已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研究,但依然有必要根據審計意見的具體進行更深入的檢驗。在前面提到的相關研究中,一個共同認可的假定是,在審計師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情況下,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公允性將受到損害,因此市場將作出不利的反應。然而,投資者也許是根據審計意見的后果,而不是審計意見的性質本身進行判斷。比如由于上市公司提取過多的資產損失準備而導致了保留審計意見的出具,那么市場可能因為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而作出相對積極的反應:一是市場對于利潤下降的消極反應由于審計意見的說明而被削弱。二是通過利潤操縱行為,上市公司很可能有效地解除了的包袱,這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未嘗沒有好處。審計意見前一方面的影響還提醒我們,對于審計意見市場反應的研究不僅要看審計意見的獨立效應,而且要結合審計意見的修正事項說明其和盈余變化的交互效應。另外,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重大事項之一,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同時受到了監管者和投資者的密切關注。在發生事務所變更的樣本中,一部分公司變更的原因恐怕在于避免得到不利的審計意見,另一部分公司則是為了轉向審計質量更高、聲譽更佳的事務所。在不同的變更動機后面,投資者是否存在反應,或反應是否一致呢?這些都有待于未來研究者的回答。

    六、結論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回顧,我們可以把目前關于資本市場中審計問題的主要實證發現概括如下:審計制度的變革一定程度上的確強化了我國審計師的獨立性,在這方面最明顯的體現是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顯著增加。同時有證據表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意識正逐步增強,但這種強化還不至于導致審計師對于客戶的放棄,事實上,注冊會計師出具“不清潔”審計意見本身仍然是導致我國資本市場中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基本原因。在市場層面,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雖然一般會導致顯著負的超額回報,但各年之間存在顯著的變化,同時,市場反應似乎也并未根據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差異而作出區別。

    隨著我國審計市場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改進,上述結論無疑將會進一步得到修正。但總的來看,在短短的數年中,我國在審計領域的實證研究已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有助于我們對中國審計市場的運行效率作出更為客觀的評價,也將為未來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陳梅花,2002,“股票市場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研究:來自1995—1999上市公司年報的實證據”,《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第4卷第1期。

    陳曉,2001,“獨立審計師在我國資本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工作稿,清華大學。

    陳曉,王鑫,2001,“股票市場對保留審計意見報告公告的反應”,《經濟》第3期。

    李樹華,2000,《審計獨立性的提高與審計市場的背離》,上海三聯書店。

    李增泉,1999,“實證分析: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會計研究》第8期。

    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2001,“不清潔審計意見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會計研究》第6期。

    李爽、吳溪,2000,“證券市場審計師變更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較與現狀分析”,《審計研究》第3期。

    劉斌、葉建中、廖瑩毅,2003,“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深滬市2001年報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第1期。

    單鑫,1999,“中國股票市場對審計意見信息披露反應的研究”,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孫錚、王躍堂,1999,“說明段與變更審計意見之實證研究”,《審計研究資料》第6期。

    王鑫,2001,“保留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及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因素分析”,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振林,2002,“政府規范、審計服務的供求與審計收費———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躍堂、陳世敏,2001,“脫鉤改制對審計獨立性影響的研究”,《審計研究》第3期。

    吳保民,1999,“中國會計師服務的質量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改制”,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夏立軍、楊海斌,2002,“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應”,《審計研究》第4期。

    易琮,2002a,“審計意見類型能反映審計質量嗎?”《中國審計》第4期。

    易琮,2002b,“審計市場集中度降低了嗎?”《中國注冊會計師》第5期。

    易琮,2002c,“行業制度變遷的誘因與績效———對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實證考察”,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原紅旗、李海波,2003,“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規模與審計質量”,《審計研究》第1期。章永奎,2000,“盈余管理與審計的相關性”,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篇(7)

    >> 我國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績效相關性研究 機構投資者行為與民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關系研究 機構投資者與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相關性實證研究 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 上市公司清潔審計意見與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研究 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審計質量 機構投資者持股特征與中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政府監管與投資者訴訟的博弈研究 上市公司會計盈余管理與投資者保護的實證研究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的相關性研究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相關性的研究 民營上市公司董事會特征與真實盈余管理相關性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相關性研究 長期機構投資者持股量對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時性影響 機構投資者持股對農業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 機構投資者持股對醫藥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 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相關性研究 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上市公司R&D投入關系的研究 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上市公司R&D投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SUTO M,TOSHTNO M.Behavioral Biases of Japanes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und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13).

    [3] BRICKLEY J,LEASE R,SMITH C.Ownership structure and voting on antitakeover amend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

    [4] LIU L Y and PENG E Y.Institutional ownership composition and accruals quality, working paper[R].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Fordham University,2006.

    [5] KOH P S.Institutional investor type,earnings management and benchmark beat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 (26).

    [6] 程書強.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會計盈余信息關系實證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6(9).

    [7] 夏冬林,李剛.機構投資者持股和會計盈余質量[J].南昌:當代財經,2008(2).

    [8] 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北京:會計研究,2008(9).

    [9] 肖星,王琨.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還是投機者[J].北京:世界經濟,2005(8).

    [10] 楊海燕,韋德洪,孫健.機構投資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嗎?――兼論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的差異[J].北京:會計研究,2012(9).

    [11] 齊振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關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05-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永吉县| 长海县| 来宾市| 石棉县| 泗阳县| 蕲春县| 遵义市| 越西县| 同仁县| 连平县| 汉寿县| 鄂州市| 汾阳市| 多伦县| 仁布县| 平乐县| 平江县| 岳普湖县| 钟山县| 迁安市| 闽侯县| 鹰潭市| 峨眉山市| 镇原县| 云南省| 阿克| 班戈县| 梅河口市| 左贡县| 松阳县| 靖边县| 利川市| 宣汉县| 阳泉市| 长顺县| 广水市| 长兴县| 新河县| 祁门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