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循環經濟論文

    循環經濟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10 12:3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循環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循環經濟論文

    篇(1)

    煤炭循環經濟論文范文一:發展煤炭循環經濟

    摘要:資源型城市和企業,都會面臨資源枯竭的嚴重問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近期經濟研究的重點,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功在當代,利在未來。本文從煤炭產業鏈的延伸、煤炭資源的循環利用等方面闡述了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煤炭;傳統經濟;循環經濟;產業鏈。

    Abstrac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businesses will face serious problems of resource depletio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focus of recent economic research, the coal industry to develop recycling economy.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direction from the extens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chain, recycl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al resources.Key words: coal; traditional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對物質不斷進行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特點是主導產業鏈條前后拉伸,實現閉合循環發展,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個原則。作為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問題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研究的重點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中,資源型地區是重點,煤炭資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緊迫性。

    循環經濟的內涵:是指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能量流轉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其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而循環利用的總過程,形成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高效回收 為特征的新增長方式。它要求將經濟活動有機地組成一個資源利用--綠色工業資源再生的封閉型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的反饋式流程,實現經濟運行的低消耗、高利用、低廢棄。

    循環經濟要求經濟過程遵循3R原則: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的減量化(Reduce)原則;以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為目的的再利用(Reuse)原則;以實行清潔生產、謀求廢棄物高回收率為目的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形成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 的反饋式流程,使產品的開發到產業的延伸構成一個循環鏈,實現經濟、生態、社會3種效益有機統一。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根本的區別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一產品一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運行的軌跡是資源--生產--消費--廢物排放--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短缺(至枯竭);循環經濟則倡導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

    一、發展煤化工、拉長煤炭產業鏈

    煤炭是主要能源和原料,又是主要污染源,要解決這個矛盾,主要途徑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理念,采用以煤炭洗選加工、液化、氣化等潔凈煤技術,拉長煤炭產品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努力把煤炭變成可以清潔利用的能源。

    (1)要繼續大力調整煤炭產品結構,搞好煤炭深加工。加快選煤廠配套建設,提高原煤洗選能力;積極發展型煤、動力配煤等潔凈煤產品;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推動產品結構升級。

    (2)基于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在35% 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20% ,礦山企業采富棄貧的現實,一方面國家以行政、經濟、法律手段,提高礦產資源開采的準人條件,采用先進的開采設備和開采技術,提高資源的回采率;另一方面對礦產資源統籌規劃,嚴格制定包括稅賦在內的礦產資源綜合開采優惠政策,加強共生礦、伴生礦和尾礦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3)要大力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加快發展煤的氣化、液化,走煤炭多聯產、深加工之路。煤炭轉化不但可以實現潔凈生產、提高利用率,而且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據測算,煤炭發電,附加值增加2倍;煤炭轉化為甲醇類,附加值增加4倍;煤炭轉化為甲醚類,附加值增加1O~12倍。一些規模大、實力強的煤炭企業集團,應在基地內組建以煤炭轉化為基礎的產業鏈,即:橫向上形成煤、路、港、航發展的產業鏈,縱向上形成煤、電、化和煤、焦、化等發展的產業鏈。形成以煤為主,煤、電、冶金、建材、化工等多元化產業格局,提高煤炭產品附加值。

    二、利用法律法規加強現有煤礦資源的循環利用

    ①規劃先行、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強化礦產資源規劃的龍頭作用。把節約礦產資源納入資源規劃的重要內容,合理規劃設置探礦權、采礦權,合理配置資源,使礦山開采規模與占用的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應根據區域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突出礦區一體化整體高效開發,積極推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倡低污染、高附加值產業鏈的延伸建設。

    ②加強基層礦管人員配備、財政投人,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礦產資源回采率保證金制度,逐步完善《礦產資源法》中的有關法條。實施礦產儲量動態管理。上一級礦管機構應加大對基層執法監督人員的糾查力度。

    ③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力度。進一步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的準人條件,嚴格審查和監督礦產資源的開采方案。在節約型社會建設過程中,標準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相關部門應盡}夾制訂詳細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制定保護稀缺礦產資源、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等地方性法規;建立和完善資源高消耗行業市場準入標準、節能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強制性產品能效標識和再利用產品標識制度等。總之,大型煤炭企業應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通過千方百計地改善利用礦產資源的技術水平,使有限的礦產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最終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三、綜合利用廢棄資源,橫向拓展產業

    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煤礦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有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許多煤炭企業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通過建立坑口電廠,將煤矸石、煤泥等劣質煤作為發電機組的燃料,就地轉化和利用,節約燃料運輸費用,解決選煤廠洗矸、煤泥的出路,減少了占地,解決了環境的問題。另外還可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重點發展新型建材業。其中煤矸石利用的重點是生產煤矸石燒結建材制品;粉煤灰利用的重點是水泥、燒結磚與新型墻體材料以及道路工程與回填工程,而且從實際效果來說,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依托區域產業集聚,發展以煤為核心的多種經營產品鏈

    產業集聚是現代區域經濟增長的一種特有現象,在產業集聚區內,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集聚在一起,下游企業使用上游企業排放的廢棄物作為原料,使得進入系統的物質被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煤炭企業應推動以煤炭洗選加工為源頭、以煤炭高效潔凈燃燒與發電為核心、以加大煤炭轉化、優化終端能源結構為主要內容的煤產品鏈的發展。

    多種經營圍繞煤炭資源,煤炭企業應發展機電業、商貿、飲食服務、金融服務、社會服務和農業養殖與深加工業等配套產業以及適合礦區的高科技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的產業鏈,實現多種經營。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任重而道遠,煤炭企業應在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前提下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機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煤炭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社會造成的負效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面對循環經濟發展中傳統產業新型化 的機遇和挑戰,企業應堅持成本 收益原則,嚴格依照自身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決策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企業持久的生命力,實現行業與社會雙贏。

    參考文獻

    [1]郭培章.陳德敏 可再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北京.中國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 2002

    [2] 袁鋒.李仲學.李翠平 我國煤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討 [J] 中國礦業.2010(7)

    [3] 馬明媛 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選擇 [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4] 高飛.陳文章 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舉措探究 [J] 商場現代化 2006(5)

    煤炭循環經濟論文范文二:我國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一、引 言

    當前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問題,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已經成為所有煤炭企業的共識。循環經濟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旨在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高效的重復循環利用。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基礎上,注重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棄物排放和提高資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國早在200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提出發展循環經濟這一概念,并一直以來都在大力提倡和推行。而煤炭行業循環經濟就是通過對煤炭資源的循環利用來推動煤炭產業的優化配置,加快煤炭工業迅速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

    二、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現狀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也是消耗量以及污染量最大的資源之一。近年來,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我國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據統計2010年我國煤炭產量高達32.4億噸,但煤炭產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現正處于整合階段。

    我國煤炭業發展至今基本呈現出六個方面的現狀特征,分別是:煤炭產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由于資源賦存依賴性強,在我國的分布不均衡;總體上煤炭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煤炭業屬于一個高危行業;煤炭業的進入壁壘較為復雜;開采技術決定煤炭產品生產效率與效益而非煤炭產品質量。

    三、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

    據了解,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整頓,目前全國煤炭企業數量仍在2萬個左右,小煤礦數量和產量規模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而與此同時,一些非法開采和技術落后,缺乏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大量無序開采,造成煤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過度競爭,給煤炭市場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制約了煤炭行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進而延緩了煤炭行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進程。

    2、體制和機制存在障礙

    目前,煤炭行業管理分散到多個部門,缺乏綜合管理與統一協調機制,政出多門,企業難以適從,這些狀況不利于煤炭行業的整體發展。當前煤炭價格市場化改革還面臨著許多機制和體制的障礙。煤炭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多、負擔重、發展后勁不足。歷史上形成的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分離難度大。煤炭稅費負擔重的狀況也沒有改變。

    3、新舊問題交織

    煤炭行業在經過了前些年特殊困難后,又經歷了近幾年的超常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突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無序生產問題更加嚴重;二是盲目投資問題嚴重;三是煤炭開局繼續向生態環境脆弱的晉、陜、內蒙古地區集中,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和煤炭運輸瓶頸制約矛盾越發突出。

    4、產能過剩越來越明顯

    煤炭固定投資經歷五年多的快速增長,煤礦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產能迅速增加。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在建煤礦項目為1563個,總規模6.53億噸,加上改擴建和資源整合,總產能合計約8.3億噸,這已經超過煤炭工業十一五規劃確定的5.8億噸的建設規模,現有煤礦生產能力和在建規模合計已達30億噸,遠遠超過到2010年煤炭需求約25億噸的規劃目標,煤炭產能過剩壓力越來越明顯。

    四、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循環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宗旨, 其實質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 其基本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環經濟能夠使物質和能量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得到合理和持續的利用, 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物, 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和環境的配置效率, 根本解決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 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基礎的煤礦資源不僅是不可再生的, 而且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污染、固體廢棄物等問題突出。作為傳統的工業, 煤礦資源開發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五、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1、中央財政應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和重大科研項目的技術攻關

    對一些重大項目可以考慮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我國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發展;要研究開發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所必需的技術,建立起技術支撐體系。

    2、調整和完善稅收政策,支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近年來,國家推出許多資源利用的優惠政策,包括使用新型綠色材料有稅收優惠等,對煤炭行業實行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定政策保障。在現有的政策執行的基礎上,在法律法規的范圍之內,應加大對煤炭行業實行循環經濟的政策優惠便利措施。

    3、盡快出臺符合我國國情的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

    要通過法律法規形式,明確劃定礦區環境治理恢復的時間界限,應分計劃經濟期與市場經濟期;法律出臺前期與法律出臺后期,明確采礦權人責任;通過提取煤炭資源補償基金等形式,為煤炭企業實行循環經濟提供經濟保障。

    4、實行嚴格的管理體系,促進煤炭行業清潔生產

    通過實施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為實現煤炭行業循環經濟提供保障。通過嚴格的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程序,可以控制煤炭行業對環境的污染,同時提高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并能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作為煤炭生產企業,要減少能源消耗和減少污染,就必須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如提高煤炭回采率;井下產生的矸石盡量不出井,回填采空區;礦井水的井下循環利用等一系列措施,這樣既可以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也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二次污染。

    篇(2)

    產業生態轉型,最重要的是產業生態建設和創新,其核心是處理好資源、產業、環境之間的關系。實質是資源掠奪型和環境破壞性工業產業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的過程。實現這一轉型過程,必須以循環經濟的產業重組、建設生態產業等有關理論為指導,促進形成產業鏈的有效循環,變單向流動為環形流動,使物質、能量達到多級利用與高效產出,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正向積累和持續利用,使環境污染的負效益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正效益。主要有以下的內容:

    (一)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生產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實現經濟活動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動,容環保于生產和消費過程之中。

    (二)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是具有較強生態系統承載能力、高效生態過程及和諧生態功能的集團型產業,是對行業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各環節建設的縱向結合和不同行業生產工藝橫向耦合。

    二、寶雞產業生態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一)區位優勢。寶雞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處在西安、成都、蘭州、銀川省會城市的交通中心,是連接西北與中原、中原與西南的重要通道。隴海、寶成、寶中鐵路交會在此,是連接包蘭、成昆線的全方位鐵路交通樞紐。境內公路里程12280公里,以310國道和GZ45為主軸,以西寶南北線及關中環線干線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脈絡,形成了“三橫五縱一環”公路網絡。寶雞機場也正在規劃建設,是西部地區交通物流的重要樞紐。

    (二)資源優勢。寶雞各類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有色金屬鉛鋅和金的儲量分別占到全省的77.36%和35.2%。化工、冶金、建筑的原材料石灰巖儲量居全省之首。煤炭遠期儲量約61.3億噸,埋藏深度1000M以上的淺煤層規模較大,形成了戚家坡煤,北馬坊、郭家河、麟游—隴縣煤礦區,是我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境內有渭河、嘉陵江等大小江河三百多條,水資源總量55.45億立方米,占關中地區的44.8%。電力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總發電能力可以達到135億千瓦時,是西北電網的重要樞紐。

    三、寶雞產業生態轉型與循環經濟建設的思考

    (一)循環經濟建設目標。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中心,以調整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合理引進項目為方向,促進工業生態化、園區化,農村經濟產業化、現代化。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為著力點;建設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為特征的循環經濟體系,實現人居環境和諧、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篇(3)

    1.甘肅甕福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

    甘肅甕福公司成立以來,堅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延伸發展"的理念,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升級改造,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注重副產品和廢料的綜合利用,在循環經濟方面作出了初步嘗試,取得了一些較好的經驗,如因地制宜地開展技術創新、能量梯級利用、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等,這些在企業層面的實踐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區域內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主動開展循環經濟工作。甘肅甕福公司現主要產品為42萬噸磷酸二銨/年和12萬噸磷酸一銨/年,是目前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高濃度磷復肥企業,年消耗金川集團公司硫酸80萬噸,是金川集團公司的主要耗酸企業,年消耗合成氨10萬噸、蒸汽55萬噸,同時也是金昌市區域循環經濟的關鍵循環點。

    2.以項目為依托,開展循環經濟工作

    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甘肅甕福公司依靠技術進步,狠抓節能技術改造,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硫酸、合成氨、蒸汽資源,以國家、地方的產業政策和金昌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為指導,堅持不斷引進股東單位的先進技術,通過工藝技術創新、熱能梯級回收利用,逐步走上了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經濟增長之路。(1)有效利用磷礦資源實施了高雜質磷礦石及中低品位磷礦二次浮選技術改造甕福公司自成立以來,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目標,積極探索高雜質磷礦石及中低品位磷礦用于生產的可能性,借鑒并成功應用股東單位甕福集團公司自主研發的選礦浮選工藝專利技術,實施了高雜質磷礦石及中低品位磷礦二次浮選技術改造,通過對現有磨礦生產裝置中的磨礦設備及工藝進行技術創新改造,使大量原工藝不能利用的低品位磷礦石得以利用,實現對高雜質中低品位磷礦的開發利用,緩解了優質磷礦資源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磷礦資源的利用率。(2)通過實施磷石膏渣場廢水回收利用技術改造項目,實現磷酸酸性廢水資源化循環化利用甕福公司在磷銨生產過程中,隨著磷石膏渣漿的排放,渣漿廢水排入磷石膏渣場,按照全年的生產能力,每年用于排放磷石膏而消耗水近350萬m3以上,廢水中有益元素的未能得到回收利用,通過實施含磷酸性廢水回收利用節水工程技術改造項目,對排放至磷石膏渣場酸性廢水收集后,將酸性廢水用于選礦分廠浮選工序和磷酸分廠部分工藝用水及磷石膏再漿用水,最大限度地再利用磷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酸性廢水,將“末端治理”和達標排放的方式,改為過程控制和循環利用的模式,每小時回收廢水150m3/h,實現了酸性廢水資源化循環化利用。(3)開展技術創新實施12萬噸粉狀磷酸一銨節能新工藝技改項目技術創新是循環經濟工作的有利支撐,利用現有生產裝置產生的低品質渣酸為原料,采用川大-甕福聯合開發的“自熱濃縮法”和“尾氣封閉循環”節能新工藝,建設了一套年產12萬噸/年粉狀磷酸一銨生產裝置。項目充分利用了磷銨工藝系統的化學能,建立了能量梯級利用的磷銨加工系統,節能減排效益顯著,比目前國內采用的磷銨工藝節約蒸汽30%以上,減少尾氣排放60%以上,回收利用循環水低位余熱減少熱源,降低了系統循環動力消耗,與現有料漿法MAP工藝同比節能效果明顯。(4)積極探索固廢利用新途徑,實施磷石膏制鹽堿良劑項目當前在整個磷復肥行業沒有磷石膏綜合利用的成熟技術且受經濟可行性制約的現狀下,甘肅甕福公司多方關注磷石膏綜合利用的新技術,在總結國內同行業及股東多年致力于鹽堿地改良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與甘肅省農科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發磷石膏鹽堿良劑,項目已完成大田試驗工作,現進一步跟蹤試驗結果。(5)以清潔文明生產為契機實施磷酸、磷銨裝置尾氣洗滌系統改造項目為充分回收利用尾氣中的氟、氨資源,提高尾氣洗滌效率,先后實施了磷酸、磷銨裝置尾氣洗滌系統改造項目,通過采用兩級高效的管道洗滌器替代原有文丘里洗滌器、加裝高效噴頭、改變風機的位置、增加除沫塔、利用磷石膏渣場回水替代濃縮系統蒸汽冷凝水及工藝水作為反應含氟氣體洗滌用水等技術措施,使氟的吸收效率顯著提高。系統改造后,每噸原礦最后回收的氟硅酸產量平均能夠達到92Kg,較改造前上升33.6%。尾氣洗滌率達到99%,排放尾氣中氟含量監測平均值為4.08mg/m3,使尾氣達標排放;通過改造洗滌系統提高了洗滌效率。(5)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加強生產全過程控制,削減有害物質的排放通過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建設改造污染治理設施、完善清污分流、大力新建水循環設施、改善內部監控硬件設施、建設環境應急處置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節能減排貫穿于整個生產控制過程。近年來,甘肅甕福公司雖然在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的困擾,主要體現在未能充分利用國家及省市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支持,資源日趨緊張,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固廢綜合利用與效益是否能同步增長,資金保證力度不夠等方面。

    二、現階段甘肅甕福公司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的構想

    現階段公司將以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為手段,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依托區域內資源優勢特別是金川公司硫酸資源優勢,開發中高濃度復合肥產品;回收利用磷酸、磷銨裝置中氟化物,利用永昌縣域內的螢石資源,通過發展磷酸鹽和氟化工產品,逐步向精細化工行業邁進。通過實施循環經濟項目,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圖2甘肅甕福公司資源循環利用框圖1.以金昌市被列為全國固廢綜合利用試點基地為契機,開展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抓住金昌市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固廢綜合利用試點地區的有利條件,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磷石膏固廢物綜合利用、延伸公司循環經濟產業鏈。計劃實施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以公司磷酸生產中產生的磷石膏為原料,開發土壤改良劑、墻體材料、硫酸銨等固廢產品鏈,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延伸固廢綜合利用產品鏈。2.加大氟化工項目力度利用金昌市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螢石資源和公司內副產品氟硅酸開發高附加值的氟化工產品,使之成為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3.磷酸深加工項目通過對磷酸進行凈化,生產高附加值的磷酸鹽產品,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發展能力。在現有磷酸裝置基礎上,建設一套濕法磷酸凈化裝置,開發以凈化酸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4.尾礦鎂回收及硫酸鎂項目甘肅甕福公司選礦排出的尾礦中,鎂含量高達17%以上,全部作為廢渣排放到磷石膏渣場,根據公司目前每年產生的尾礦量,結合金川公司硫酸資源,開展研發工作,回收利用鎂。

    三、現階段開展循環經濟工作的措施及建議

    1.依靠科技創新,增強循環經濟技術支撐

    發展循環經濟,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必須有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不論是企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還是資源的生態化利用、廢棄物的再生化處理,都離不開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今后,甘肅甕福公司將結合公司實際,依托甕福集團在磷化工行業的技術優勢,積極組織開展資源節約、原料替代、能量梯級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開發一些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關鍵工藝和技術,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與相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技術引進、合作開發等方式攻克節能減排、資源利用、結構調整中的各種技術瓶頸,進一步做好循環經濟工作。同時,逐步增加技術投入,整合好內部的各種研發資源,強化企業技術“體能”,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

    2.開展政策研究,積極爭取政策支持

    創造循環經濟發展條件,加強對循環經濟政策的研究,充分利用國家有關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對企業清潔生產項目和循環經濟科研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實現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長期和較大量的資金投入,甘肅甕福公司磷石膏綜合利用就是一個需長期和較大資金投入的固廢利用項目,項目實施后也將是保本微利,長期的投入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滑坡,研究和使用好政府資金補貼及稅收減免等政策可以緩解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壓力。

    3.注重宣傳教育,貫徹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篇(4)

    構建農業循環經濟創新機制,逐漸形成成熟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體系是目前的焦點。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形成多途徑、多層次、多產業聯動發展與融合發展的高效循環農業經濟格局,才能實現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的實施將引領整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可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高效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各產業的融合發展循環農業以產業鏈延伸為主線,注重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與能量高效轉換,在科學安排系統內部及相關產業間的循環與再利用基礎上,實現單程式農業增長模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的綜合模式轉變。高效農業循環經濟在具有現代農業運作高效性特征的基礎上,強化了農業資源的節約性,通過優化組合,實現優勢充分疊加而產生集成效應和相互疊加融合的放大效應。大力發展高效循環農業對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食品安全和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循環不經濟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需要從社會、經濟與環境等諸多方面全面考慮、整體推進。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只注重循環、不注重經濟,缺乏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發展的動力,不少循環農業項目取得較高的生態環保效益,但是不經濟。二是內部結構不合理與農業集聚水平偏低,循環農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難以構建完整的高效循環農業產業鏈。三是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各獨立經濟主體間存在循環經濟目標不一致和行為不協調的矛盾,導致先進技術難以推廣,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四是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監督機制缺乏,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經濟主體不多,經濟利益高于一切。五是高額投入已遠遠超出農民的承受能力,國家對循環農業支持力度不夠特別是資金投入不足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循環農業建設可帶來優良空氣、干凈水源與優美環境,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作為對農業部門的補償,各地應在財政、金融上對發展循環農業予以大力支持。

    (三)應尋求高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循環農業是一個開放系統,只要關聯產業含有不可循環的元素,就能導致農業本身的不循環。大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基于生態學、系統論、共生論理念,用工業化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推動高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各獨立經濟主體間的協同發展。大農業循環不僅是第一產業內部的循環,而且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循環,實現各產業間的良性循環和聯動發展。各產業有各自的循環,又有相互間的大循環。在發展大農業循環過程中,將會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不斷有所創新,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農業循環強調運用現代科學新技術,在循環產業鏈各環節發揮作用,實現環境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物質能量循環利用最優化、環境社會經濟危害最小化。

    二、應在發展模式上探索新思路、尋求新突破

    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包括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涉及的行業包括工、農、商等開放式系統。需要從社會、經濟與環境等方面綜合考量,明確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目標,構建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支撐體系和長效機制。

    (一)努力探尋有特色的高效循環農業適用模式選擇正確、適宜的模式,將使農村在循環經濟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順暢,為農業循環經濟創新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一是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應建立真正意義的種養加生態循環系統示范區,集成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生態種植技術、生態養殖技術、立體種養技術、沼氣發電技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構建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區域大農業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尋求區域內部最佳生態、環境、經濟效果。區域內多個子系統或多個單元產業群互相融合、協同發展,可形成緊密結合的有機循環整體,實現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轉化和循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三是工農業復合型模式。這是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循環經濟聯合體模式,是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趨勢。主要特點是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基礎上,實現污染排放減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從而有效緩解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四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市場化、商品化和規模化模式。農業廢棄物利用面臨的主要矛盾表面上看是集中在收集儲藏和持續均衡需求的矛盾,實質是經濟社會效益的矛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經濟價值難以實現,重要的是體制機制問題,農業持續發展、農業廢棄物利用并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基于大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應從一定區域農村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系統的大循環中,尋求農工商各產業系統集成和資源整合,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基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和多產業融合的集聚作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程。

    (二)構建高效循環農業發展長效機制發展循環農業存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短期見效慢、成本高、風險大,僅依靠農民自身力量實現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面臨很多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影響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因素越來越多。同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高額投入已遠遠超出農民的承受范圍,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政策調控是化解長期效益與短期利益矛盾的重要方法。一是需要扶持及頂層設計,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的推廣。在明確和突出政府對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主導責任的基礎上,強化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主要由市場化途徑解決,以市場化理念認識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資源價值,看待其發展前景,以工業化手段推進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拓寬其開發利用的途徑。二是建立促進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在搞好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循環農業的發展方向。通過建立相關保障機制,扶持循環農業經營實體。通過建立循環農業開發專項基金,用經濟手段規范農業經營主體行為,激勵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農戶和企業。通過征收環境治理費、生態重建費等措施,促進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從事高效循環農業開發。

    (三)產業集群與園區建設是高效農業循環經濟開發的有效載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實現產業價值鏈集聚,形成集群效應。園區產業鏈是一個四維概念,指處于研究、生產、銷售、消費各相關生產環節中的不同功能企業或產業,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基于園區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價值鏈四維有機融合構建立體網狀鏈條架構。價值鏈是引導園區產業鏈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一環。價值的實現不斷引導園區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實現園區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一是農業循環經濟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對農業循環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園區中各產業集群形成一種新的空間經濟模式,在實現基礎設施共享、資源高效利用與優化布局的基礎上,深化產業合作,建立不同產業基于物質流的循環經濟聯合體,實現資源低成本、規模化和高效率循環利用,在保護農業資源基礎上,帶動其他產業及商業活動,為經濟交流提供重要平臺。二是現代循環農業園區與農業產業集群互相促進、協同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作為區域性新型生產組織形式,是由政府主導或依托市場形成的。農業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彼此間長期保持合作與競爭關系,基于巨大信息流的充分利用,滿足區域內市場需求,推進園區農產品品牌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拓展園區農產品市場空間和農業發展領域,發揮園區產業集群的輻射與帶動功能。三是循環農業園區內企業可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雙重效益。各經營主體在競爭與合作中獲得競爭優勢,共同創造效益并促進產業發展,進而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帶動產業的整體發展。

    三、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發展高效循環農業要以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基于工業化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在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基礎上,著力發展區域大農業循環模式,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創新。在整體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分階段推進。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形成多途徑、多層次、多產業聯動發展與融合發展的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新格局,實現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構建大農業循環產業鏈,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順暢連接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的關鍵是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的網絡體系。針對農業生產規模水平偏低、結構不合理問題,構建完整的高效循環農業產業鏈。循環農業產業鏈有別于傳統的工業產業鏈,是一條通過物質循環與產業鏈延伸和反饋,基于農業生態系統以食物鏈為基礎的特殊產業鏈。農業循環產業鏈基于農業產業間融合發展與經濟主體空間布局,在高效循環中實現產業鏈的多次價值增值,促進網絡系統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產業結構日益合理。一是在明確和突出政府對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主導責任的基礎上,強化市場作用,努力完善產業鏈網絡體系動力機制,實現循環農業產業價值鏈的連接。動力機制包括通過市場發揮作用的內源動力與基于宏觀調控的外源動力,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循環農業產業鏈運行及持續運轉。二是依靠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在物質流和能量流逐級逐層次流動中獲得最大限度利用的基礎上,使廢棄物再利用,實現循環農業價值鏈有效連接。循環農業產業鏈組成結構及網絡形式直接受價格變動影響。有效利用價格杠桿刺激各相關產業部門基于縱向主導與橫向耦合的方式,通過競爭機制優化產業鏈資源配置,有效協調循環農業產業鏈各獨立經濟主體間存在的循環經濟目標不一致和行為不協調的矛盾。

    (二)加強區域性循環農業企業共生平臺建設,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作為新型管理模式,成為支持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構建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可為經濟主體提供技術支持與信息化綜合服務。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采用政產學研的組織模式,集成區域內優勢資源,構建區域性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為經濟主體發展循環農業提供系統、權威、高效的融資支持、技術支持、人才培訓、項目規劃及論證等。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最大的優勢就是整合集聚多方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經濟主體的相互配合基礎上,達到輔助區域內經濟主體發展的目的。一是政府在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建設中應處于主導地位。政府主導是平臺建設發展的外驅動力。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依據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思路,處理好公益與經營的關系,強化和細化政府財力投入與規范化管理的同時,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和組織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平臺建設,加快區域性循環農業企業共生平臺建設進程。二是通過企業化與市場化運作,保持平臺發展活力和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完善平臺的制度框架,推動平臺規范運作的制度建設,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和功能。

    (三)建設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推動高效循環農業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與經濟園區類似,是集約化程度較高的一種經濟形態,也是推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示范區的主要特征是區域代表性強、產業特色突出,對其他區域起示范和引領作用。一是理順示范區發展思路,促進區域資源高效循環。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要立足大農業循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揮示范園區多種功能,在充分利用園區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的基礎上,共同組成大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系統,探索并推廣新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二是創新工作做法,在突出特色基礎上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強化對示范區的政策扶持和指導,改變因資金不足和政策空缺阻礙運行的狀況,努力實現示范區有害污染物的內部循環,形成集聚效應。如,發展高效農作物種植示范區、現代奶牛養殖基地示范區、農村休閑觀光示范區、生態果園示范區與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等,為提高食品保障能力奠定基礎,帶動周邊農戶致富,對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篇(5)

    1.1煤炭產業的生產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生態閾值和資源儲量為基礎,涵蓋發展觀念、發展理論、實施主體、政策信息、信息技術、市場機制的動態發展系統。這一發展模式中的各要素獨立存在而又相互依存、協同作用,其整體功能的最大化離不開各要素的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清潔生產理論、生態工業園理論、產業生態學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煤炭產業的生產循環經濟模式要求煤炭企業不但要在企業內部開展清潔生產,還要將之推廣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其主要表現為:將清潔生產的理念融入到生產戰略、生產目標、生產技術和生產制度中去,堅守開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規劃,無論是在老礦區改造還是在新礦區開發中,都要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改進煤炭開采技術,改革礦井開拓布置和采煤工藝。其次,在煤炭資源開發中,盡可能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和工藝,對煤炭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伴生礦資源進行綜合開發。依據技術支持,對與煤炭伴生出現的礦產品、煤層氣、礦井水等多種資源及廢棄物進行統籌規劃、綜合開采。發展煤炭洗選加工轉化技術,提高煤炭產品質量和層次,減少污染和浪費。最后,在煤炭資源種類、品質分類生產中依照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工序,將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產品,將煤炭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煤矸石、瓦斯、礦井水、煤泥等進行綜合利用,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同發展進步,實現煤炭生產、煤礦經營與礦區環境的協調發展。對于政府來說,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對煤炭行業的循環生產活動進行積極引導和適當推進,因此,政府在工作上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鼓勵、督促企業積極進行生態復墾、廢棄物處理以及清潔生產、潔凈煤等技術開發、應用和改進。改造和建設選煤廠,發展煤炭一條龍服務體系,鼓勵煤炭行業探索煤炭開發和利用新途徑;結合煤炭企業環境質量和企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業監督和監控體系,促使煤炭企業從源頭上狠抓循環經濟增長,為煤炭企業的全方位發展提供積極的政策引導。

    1.2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煤炭能源化工相互依存的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園區,是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又一存在方式。它可以聚集眾多煤炭產業活動相關園區,實現煤炭產業生產群體的共同發展,并為產業和企業提供了爭取一定優惠政策的可能。在劃定的區域內,利用科學規劃、政策優惠、管理策略,形成適宜煤炭企業成長的經濟大棚,吸引外來企業進行項目、資金、人才、技術投資,進而實現相對集中的企業群體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發展。從實踐經歷來看,匯聚了各種煤炭生產和加工企業如石化企業、冶煉企業的大型流程型煤炭工業園區有著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其內部的資本流通也更加便利,企業生產、銷售、產品運輸和儲存的風險都大大降低。目前,我國政府煤炭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手法是:在煤炭行業發展和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園建設中,重點加大煤電基地園和煤炭焦炭化工基地建設。因為這兩個煤炭和發電是我國能源領域兩個聯系最為密切的行業,結合煤炭資源來發電,可以降低電力行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此外,煤電行業生產中出現的工業廢料,如煤渣、煤矸石等可以在兩個行業內實現轉換和循環利用。在工業領域中,焦炭是污染排放量最嚴重的行業之一,而在煤焦化工基地內,煤炭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大大減少,多種中間產品在其他行業的重復利用還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額外收入。總之,在一個融合了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工業基地中,在彼此合作與社區合作的基礎上,企業生產所需要的水、材料、能源等要素的存在有了更加穩定的保障。有著合作和集體利益需求的產業共同體,為企業產物、廢棄等物質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大大減少了生產、物質、能量的處理成本和責任,提高了產品的運作效率和質量,也使得產業共同體可以獲得比單個企業更高的經濟效益。

    1.3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礦區產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是推進礦區產業結構轉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究其原因,我國礦區傳統產業部門多以低技術、低規模、低效益、低循環的傳統生態農業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工業生產為主,礦區整體產業規模與現代產業規模還有很大的差距。礦區煤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需要煤炭行業與共生單位如電力共生單位、建材共生單位、煤炭深加工共生單位、伴生礦物綜合利用共生單位搞好關系,實現煤炭生產企業與服務行業及相關單位的協調發展。這就需要煤炭生產企業更新生產觀念,立足于科學規劃和技術創新,加大體制改革,更好地構筑企業共生體和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企業的競爭能力,夯實循環經濟網絡的存在基礎,推進礦區生產方式和生態轉型。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府應在煤炭行業比較集中的區域,進行能源結構的正確調整,鼓勵煤炭企業使用二次能源以及開發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節約型能源消費結構;發揮社會各市場各部門、群體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區域廢棄物處理體系,督促煤礦企業對廢棄煤渣進行集中收集,對煤炭運輸過程中散落的煤炭進行回收利用,確保能源生產過程中產出的廢棄物排放達標;完善與煤炭行業發展關系密切的經脈產業,衍生煤炭產業鏈,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引進外資,發展煤電、煤化、煤—焦、煤建產業,推動資源礦區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促使煤炭行業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健康發展。

    2煤炭企業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應用

    2.1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策略

    (1)加強企業環境戰略管理,提高安全生產意識。煤炭企業首先要將企業環境戰略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的整體框架之中,結合企業經濟發展目標,增強企業環境戰略的柔性與韌性。因此,企業要在外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對宏觀經濟運行規律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深刻認識區域經濟和行業經濟的發展趨勢,充分了解煤炭產業及與之相關的產業的經濟形勢,增強企業管理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實戰性。其次,加強對企業內部環境的分析和研究,對企業的實力、競爭能力、管理水平、運營能力客觀認識和評價,有效發揮各類資源效能,從戰略層面推動企業進行體制改革、管理變革,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企業管理中,普及安全生產的理念,為煤炭企業正常生產運營提供基礎保障。對于煤炭企業來說,所謂安全生產不僅包括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員工身心健康,做好安全生產的基礎工作,加強安全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防護水平。還包括從制度、資金、技術上為安全生產提供保證,完善完全生產系統,通過生產工藝提高、生產布局優化、設備更新提高企業的自然災害預測、預警和抵抗機制。更要通過應急知識講座、安全教育、安全礦井、安全質量標準化活動促進煤炭企業的現代化、標準化和機械化。

    (2)引用先進科技,增強企業競爭力。目前煤炭生產和洗選加工所生產的伴生資源,若沒有高端技術支持,很難實現有效利用。因此,煤炭企業應堅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理念,大力完善創新體系,強化創新機制,提高煤炭生產核心技術和重大項目的研發應用力度;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如中低濃度瓦斯發電技術、煤焦油處理技術等,引進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如一次碼燒矸石磚生產線、粗萃精制工藝設備、大功率煤矸石發電機組等,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立技術研發和推廣機構,加大企業與科研院所、設備廠家、兄弟企業的聯合創新機制,集中多方力量開展新技術研發;強化科技創新體系,以開放式、跨地區、跨學科、跨行業技術創新為目標,加速項目孵化和人才培養;加大科技項目的資金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投入保障機制,設立企業科技發展基金,加強搶占性、關鍵性和普遍性問題的技術攻關,大力解決煤炭企業最為關心的安全生產管理實際問題;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加大后續項目的儲備研發,推動煤炭企業自動化、信息化、現代化建設能力的不斷提高。

    (3)加大企業文化和人力資源建設。企業文化是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煤炭行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必須結合國際、國內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認識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統籌規劃、合理設計,為生態環境建設和煤炭企業形象塑造增添無數活力。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薪資福利與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還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穩定的文化隊伍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必須能樹立企業誠信,能吸引人才,能凝聚人心,必須以綠色、人文、和諧煤炭企業建設為指引,可以有效推進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此外,企業文化建設還具有減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的作用,煤炭企業一旦出現了人員管理不善問題,不僅會導致煤炭開發和生產的低能、高浪費、高污染,還有可能導致核心員工的流失,進而給企業帶來更加嚴重的損失。鑒于此,煤炭行業應從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技術培養、文化建設、薪酬保障等方面入手,運用技能考核、公開招聘、崗前培訓、工資考核等手段,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開發。

    2.2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步伐

    (1)發展和推廣潔凈煤技術是我國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煤炭生產企業應在成熟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與引進大型先進技術,加快推動潔凈煤技術產業化。這就需要煤炭行業加大選煤廠改造和建設力度,采用先進的洗選技術和設備改造現有選煤廠,優化產品結構,實現企業內部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小循環的建立,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使污染物排放實現最小。以堅持清潔生產的山東魯北化工集團為例,該企業將磷銨生產過程中排放出來的磷石膏用來制造硫酸并聯產水泥,制造出來的硫酸又用于磷銨生產,這樣一來,上游生產過程中產出的廢棄物搖身成為下游產品的原料,下游產品產出后又為上游生產提供了原料,整個生產過程中等于沒有廢物排出,資源實現了高效循環利用。

    (2)面向共生企業在區域層面上形成中循環。這要求企業結合工業生態學理論,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實現企業相關產業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建設資金、技術、人才基礎雄厚的工業園區。對于企業來說,其職責為:發展配煤服務體系,完善水煤制備和應用技術。企業應在政府支持下,在煤炭中轉港口和集散中心建設配煤場,為用戶提供價格合理、質量保證、安全環保的動力配煤,形成產、配、送、售后的一條龍體系;完善水煤漿制備和應用技術,研究水煤漿新型添加劑,提高燃燒器效率和水煤漿燃燒過程中的固硫、脫硫改造技術,滿足市場水煤漿需求。降低燃油鍋爐改造費用,建設大型機組改造示范工程,鼓勵煤礦與相關產業合資建設水煤漿制備、配送公司,發展管道輸送、燃燒發電一體化工程。

    2.3做好細節問題的處理

    (1)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做好產業鏈延伸。煤炭行業產業結構優化要綜合區域、行業、所有制、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和管理優勢等要素,通過資本紐帶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在產業延伸上抓住煤資源主體,堅持煤炭在產業結構優化中的核心地位,積極發展煤電、煤運、煤化工、煤建材等相關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煤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提高煤產品的附加值,發展使用二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非煤產業實力,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2)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推進煤炭液化和氣化技術的開發應用。近幾年來,地面開發和井下抽放并舉的煤層次開發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煤炭企業應加強煤層氣產業的開發、利用,在努力方向上朝煤層氣產業發展適當傾斜,努力發展煤層氣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進國外先進煤炭氣化技術,建設大型煤炭企劃與煤化工示范項目,做好低下煤炭氣化實驗,拓展煤炭開發新路子。

    篇(6)

    求學網為您提供“中國經濟論文探討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解決您在寫中國經濟論文中的難題

    中國經濟論文探討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探討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篇(7)

    關鍵詞:水泥工業;協同處理;廢棄物(垃圾)重組化;系統化技術

    引言

    在2005年第4期的《關注循環經濟》一文中,本人對什么是循環經濟、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節能和冶金、石化行業及系統化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幾點作了初步的分析,回顧了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長篇報告、1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控制全球溫室效應)等國際活動,指出我國把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基本國策等,并且對我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對資源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列出中國資源消耗占全球總消耗的比重,指出我們要節約資源、節約能源、實現資源再利用的迫切性;并列舉了中央歷屆首長都提到要發展循環經濟等等。目前循環經濟已列入了“十一五”發展規劃。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著力點,逐步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趨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體有3R原則:Reduce(減量,資源消耗減量化),Resure(再使用,資源再利用),Recycle(再循環,資源再生化),另外還提出了Remanufacture(再制造)和EPR(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排放者責任)等。

    在機械制造業、發電廠、冶金、石化行業實行循環經濟,“一論”中已指出再制造、發電設備大型化、清潔生產等方向,這可以看出要從工藝著手,系統化技術和自動化技術與之配合,才能使循環經濟達到更高水平,才能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才能使循環經濟集約化。先進工藝和自動化技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但作為自動化的從業人員,應該樹立為工藝生產服務的思想,我們要學習工藝、了解工藝,正如Astrom所說,掌握生產過程特性等工藝知識越多,則設計的控制系統就越好。本文將結合建材工業中主要材質水泥的生產工藝的發展與循環經濟的關系進行分析。對于自動化的從業人員來說,就算是一種對工藝的學習了解吧!并從而舉一反三,了解循環經濟與許多行業的關系。

    1水泥工業與循環經濟

    (1)水泥工業的發展現狀

    在“一論”中表1“中國的資源消耗占全球總消耗的比重”里指出,這些年發展最快的鋼鐵占全球總消耗的26.7%,而水泥獨占鰲頭,占全球總消耗的48.3%,這是2003年的情況。我國2005年水泥產量為10.64億噸,比2004年增長9.7%,占世界水泥產量50%以上。從1986年起,我國一直是世界第一產水泥大國。我國水泥出口也有較大增長,2005年水泥出口比2004年增長89%,同年水泥熟料出口1078.49萬噸,比2004年增長949.66%。水泥生產結構調整得到突破性進展,2005年建成投產110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新增能力為10,137萬噸,累計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615條,其中4000噸以上生產線104條,整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處于最佳機遇期,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總產量的比重為45%。另外就是產業集中度提高,安徽海螺集團已成為第5位世界水泥企業集團,我國10大水泥企業集團的生產集中度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3.3%;裝備水平及裝備制造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裝備已全部國產化,日前10,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全球7個中我國占4條。所有這些為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建設和設備出口提供了保證,2005年沙特與我國簽訂了6條日產5000噸以上水泥生產線總承包合同,其中兩條是國際最大規模日產10,000噸水泥生產線,總合同金額達13億美元,這也證明我國水泥工業正在實施“走出去”的戰略。

    與電力工業一樣,水泥工業也面臨以大型化、新工藝取代小水泥及落后工藝的加快產業升級的局面,日產2000噸(欠發達地區)及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將會較快發展。我國水泥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節能、環保、發展循環經濟都是當務之急。

    我國水泥工業經歷了模仿、自主開發研究、創新提升三個階段,除普通水泥外,還研制了8大類6個體系的特種水泥(包括重交通路面水泥)、綠色高性能生態水泥等,而且以節能、環保、高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中心,繼續前進。

    (2)水泥工業與節能

    水泥工業的能耗量約占全國能源產量的7%~8%,又僅就新型干法生產來說,國內一般水平的水泥企業能耗較國際先進水平企業能耗仍有很大差距,約多耗能3成,而國內其它生產工藝則能耗更大,也就是說節能潛力很大,所以我國“十五”中提出的節能十項重點工程中第一項“燃煤工業鍋爐(窯爐)工程”即包括水窯。如以窯外分解窯熱耗折算系數為1,則濕法窯為1.82,中空窯為2.46,機立窯為1.3,普立窯為1.69,由此可知,濕法窯比窯外分解窯多耗能將近1倍,其余類推,所以工藝設備改造是節能的主要方法。

    水泥生產的能耗由三部分組成,即生產水泥中所用熟料在其煅燒(燒成)時所消耗的熱能、水泥生產過程所消耗的電能、水泥生產中所用的原料、燃料及礦渣等混合材烘干時需消耗的熱能。水泥節能的途徑,除上面已說到的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型干法生產快速發展以外,尚有如下幾點:回收廢熱進行發電、利用各種工業廢渣廢料、以質代量、技術裝備的改進、水泥窯焚燒垃圾等,我們要按照1998年1月1日起實施的“節約能源法”等,特別是“十一五”規劃中節能20%的目標抓緊工作。

    關于回收廢熱進行發電,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節能途徑。目前國內即使先進的生產線工藝,仍有大量350℃以下的余熱不能被利用,浪費熱量約占系統總熱量的30%。目前正推廣利用水泥生產中的廢氣作為熱源的純低溫余熱發電(不是補燃型),同時也減少“熱污染”,改善了環境,目前新的國產的干法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設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而且投資成本降低,一般投資回收期為3~4年,詳見表1(注:500~5000t/d生產規模),天津水泥設計院還自主開發了DCS系統,用于SP余熱鍋爐或AQC余熱鍋爐的控制。

    表1新型干法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比較

    名稱國產技術和裝備國外技術和裝備

    噸熟料發電量(kw/h)24~2628~38

    自用電率(%)

    年運行時間(h)7,5007,500

    供電成本(元/kwh)約0.5約0.2

    單位千瓦投資(元)約7,000約8,000

    勞動定員(人)1616

    因為節能的各種途徑與循環經濟或環境保護關系很密切,所以將在以下各小節中闡述。

    (3)工業廢渣、廢料的利用在“一論”中說到我國每年約有8億噸工業垃圾(或稱工業廢棄物),實際這是2000年的產生量,2004年的產生量已為12噸億,其中綜合利用量為6.8億噸,工業危險廢棄物產生量963萬噸。工業危險廢棄物的處置方法以焚燒為主,但缺口很大。我們知道水泥行業是嚴重的資源依賴型行業,主要原料以天燃原料為主,但對無機固體廢棄物具有很好的消納能力。生產1公斤的水泥制品,大約需要0.75~0.9公斤熟料礦物和0.1~0.25公斤混合材料及其它輔助材料,在磨制水泥過程中已經大量使用礦渣、粉煤灰。生產1公斤熟料,大約需要1.3公斤的石灰石、0.3公斤的黏土質原料、0.15公斤的煤炭,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的工作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課題。雖然水泥工業自身不能形成主要原材料的循環,但是卻可以消納其它行業形成的廢棄物,這就是所謂的大循環或中循環。廢舊輪胎、廢機油等可燃物質可作為替代燃料,作為替代原料,除去上面所說的礦渣、粉煤灰外,還有高爐廢渣、冶煉尾礦、赤泥、電石渣、鑄造砂等,平均1噸硅酸、鹽水泥可以消納300千克工業廢渣,這樣充分利用其中的硅、鋁、鐵、鈣等有用成分,可配成合格的水泥生料,又可節約原料資源。特別是經過煅燒的廢渣,可以降低熟料燒成熱耗,所以說也節約了能源。為此,水泥窯外,要增加些預處理的設備,特別是作為替代燃料,要對應建設預分解窯或對粉狀、液體廢料設計出相應的燃燒器或噴射裝置、投入裝置。

    關于工業廢棄物中重金屬問題將在第5小節中闡述。

    (4)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

    在“一論”中說到我國每年約有1.4億噸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長量約8~10%,實際歷年堆存量有70多億噸,垃圾堆存侵占的工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中。我國處置生活垃圾主要有填埋法、焚燒法、物理化學法三種。目前焚燒法有純焚燒爐和垃圾焚燒發電兩種。焚燒法的缺點是投資大、成本高,另外就是其技術上的缺陷,即只有當垃圾發熱值較高時才合適,另外,就是仍有二惡英和重金屬排放等二次污染的難題。

    又污水處理中(包括工業污水處理),全國已形成超過1億噸的年污泥總量,目前污泥處置水平很低。

    我國北京水泥廠從90年代以來開始了利用水泥廠回轉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南京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系統處置城市垃圾取得可喜成果;

    2005年瑞士豪西盟(Holcim)集團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制定了“水泥生產過程協同處理廢物指南”,足以證明這是一條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環境和實行循環經濟的可行之路。由于認識到焚燒爐對人類環境和健康存在著嚴重的威脅,從1985年起美國就已有超過137座焚燒爐興建計劃被取消,1996年五大湖區52個焚燒爐結束運作,日本于1998年末開始永久或短暫關閉了2000多座工業廢物焚燒爐,到2000年7月,全日本已有4600座垃圾焚燒設施被停止使用;歐洲也相繼頒布“焚燒爐禁建令”后,所以我國對這方面的技術動向應密切關注。

    經研究表明,無論二惡英的產生是哪種機理,其產生過程都具有以下特點:HclO2前體物的存在;生成溫度不高,一般情況下在250℃~600℃之間;特定的金屬離子(Cu2+、Fe2+)對其形成過程的催化作用;燃燒過程不完全,有一氧化碳存在;煙氣的含水量較高,燃燒過程產生蒸汽。而一般生活垃圾焚燒過程具備生成二惡英的條件,因此出煙口氣體中的二惡英含量較高。為此,提出“3T+E”控制要求,即燃燒溫度(Temperate)、煙氣停留時間(Time)、攪動現象(Turbulance)、空氣供給量(ExcessAir),另外就是要求在焚燒過程中添加吸收劑或堿性抑制劑,以及從源頭上控制進入的垃圾的氯含量。一般情況下要求溫度大于800℃、煙氣在高溫區停留時間在1~2秒以上,垃圾與空氣充分混合,保證過剩空氣比為1.5~2.0,還要求盡量縮短燃燒煙氣在處理和排放過程中處于250~600℃(尤其是300~400℃)之間的時間,而且對焚燒后的灰渣和焚燒過程中的飛灰要進行二次焚燒或水泥固化,防止灰渣中的二惡英的二次污染。如果說上述是對焚燒爐的工藝要求,還不如說水泥窯爐具有諸多優點,可以做到在水泥生產的同時進行生活垃圾的焚燒,替代傳統的垃圾焚燒爐。

    新型干法水泥回轉窯的優越性總結為如下幾點:1、窯內溫度高,物料溫度約1450℃,氣體溫度約1750℃;2、物料和氣體在窯內通過時間長,在大于100℃的通過時間為4秒;3、窯內高溫氣體湍流強烈,可使廢棄物完全燃燒;4、水泥窯全系統在負壓下運行,有毒有害氣體不會漏出;5、水泥窯內的堿性物質可以中和吸收廢棄物中的氯、硫、氟等,變成無毒的化合物;6、焚燒廢物的殘渣最終又進入水泥熟料,對水泥質量并無不良影響,這也防止了二次污染;7、可燃廢棄物可替代部分燃料,可減少水泥工業對燃料的需要量,節約一次能源,同時也可減少CO2等廢氣的排放;8、最后就是水泥窯可以將廢料中的絕大部分重金屬固定在熟料中,避免了重金屬的再次擴散。

    當然對垃圾分揀、除鐵、破碎和喂料系統那是必要的,這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當然也可以單獨建立垃圾處理工廠。

    (5)重金屬的滲濾性上兩節末說到的重金屬,一般是指比重大于4

    或5的金屬,約45種。鉛、鉻、鎘、汞等均屬于對人體危害較大的重金屬,而砷有時也有人把它列入有害“重金屬”,現實生活中,垃圾中的確有重金存在,具體如表2所示。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系統如上節所說的處理溫度高、停留時間長,堿性工況、處理量大、不產生強酸性氣體和灰渣等優點,而且被固化的重金屬在水泥產品使用過程中,不會滲濾到環境中,所以,這成了處理含重金屬廢棄物的好方法。當然這些是經過實驗認證的,如法國、德國、我國臺灣和南京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都有研究成果發表,結論是:采用水泥窯爐焚燒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不會因為垃圾中所含重金屬而在生產過程和水泥產品的使用中給環境帶來影響。

    同時水泥產品國家標準應增加重金屬含量安全指標,這樣才能做到使水泥企業協同處理垃圾的事業名正言順。

    表2垃圾灰渣中重金屬量(mg/kg)

    類別AsCrCuCoCaHg

    L1220.0959110.1

    M555380.51133113.5

    H9020001.03054003070

    注:其中L:重金屬的低限含量

    M:重金屬的平均含量

    H:重金屬的最大含量

    2循環經濟及系統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的再認識

    (1)本文通過水泥工業的節能及協同處理廢棄物進一步加深了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循環經濟作為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減量、再利用、再循環的優先排序是:首先是企業內部要考慮減量化,即減少廢物產生量、天然資源的消耗量,然后才是對廢物的再利用、再循環;在產品的使用和報廢上,首先應考慮再利用,減少一次性使用的產品,然后才是再循環。我國不少企業,首先在減量化方面做得很不夠,所以我們討論再利用、再循環時,切莫忽視了減量化,就如低標號水泥的“泛濫”,這不僅是造成工程質量差的問題,還浪費了礦產資源和能源,所以水泥行業提供以質代量的節能途徑。為此從系統結構優化的角度看,循環經濟還需要增加重組化(Reorganize),即4R,我們應追求生態經濟系統最優化,力求生態經濟系統在環境與經濟綜合效益最優化前提下可持續發展。

    (2)系統化技術之所以稱為一門技術,是為了強調它不只是科學意義上的系統學而是實實在在可以操作的一門技術,可以解決具體問題。如研究循環經濟的物質流核算(MFA),要從各行業物質流平衡表做起,再作出全國的物質流平衡,從而得出資源利用評價指標、資源循環利用的評價指標、廢棄物排放量指標……,我國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后,才指出“十一五”規劃的兩個歷史硬指標: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在“十五”末期降低20%,從而實現注重經濟增長質量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

    在系統化技術的應用中,應分析出形成循環經濟產業的經濟動力,如“一論”中所述的模仿人的血液循環系統將廢舊家電、廢塑料制品等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部分為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又如環保事業的核算應該確立環境管理會計(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counting)概念等。

    所以推行水泥生產過程協同處理廢棄物的循環經濟,應從系統化技術著手在經濟和政策結合上采取措施,形成良好的處置廢棄物的市場環境。

    (3)自動化技術是節能和節約資源、特別是循環利用廢棄物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實踐證明水泥行業在粉磨環節上采用自動化技術,節電效果尤為顯著,噸水泥耗電量度998年時需要38千瓦時,而2003年國內先進指標已達到25千瓦時,如果按這個指標計算,僅2004年一年我國此項可節電126億千瓦時,即折標準煤155萬噸。除去變頻調速以外,電控方面還有多項技術需要推廣,智能化的馬達控制中心和智能化配電柜等將使水泥廠向數字化、網絡化前進了一大步,這也證明,在應用現場總線技術方面,電控比儀控領先一步。

    作為儀控中常遇到混料流量調節和水泥窯的大滯后調節兩個難題,經過DCS技術多年推廣,已經有了很多成熟經驗。如橫河DCS的“內部儀表”中有混料PI調節器,它可以保持累積的總流量為所需要的數值;又采樣PI調節器是專門為長純滯后時間的系統而設計的,它總結了操作工人的經驗,調節器自動地執行如下控制動作:模擬操作人員在手動狀態下略為改變控制輸出并觀察其效果,連續進行這個“逐步改變并觀察”的過程,以達到預定的目標性。具體采樣周期為PI控制時間與輸出保持時間之和,而且PI控制時間僅為采樣周期的十分之一。這對于水泥窯的對象,可以把實際操作工人的經驗與DCS的控制手段相結合,做到人機和諧友好。當然新的控制算法、數字模型等的研究,對于掌握水泥窯的運行機理并實現對其控制,也是有利的,上述這種簡單易行的控制方法,也是在掌握水泥窯的“脾氣”基礎上得來的,所以并不矛盾。

    4結束語

    說到這里,看來自動化的從業人員對水泥工業或其它行業更應加強全面的了解,才能獲得更多的系統成套工程,才能確立諸如特殊檢測和應用軟件項目,才能獲取更好的商機。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提倡橫向聯合時,我所在的公司曾與黃石市經委聯合,得知該市有1907年經慈禧太后親筆御批的水泥廠,如今已成為我國500家重點企業的新華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我國這樣的大型水泥企業有10家,現在又提出了“倡導循環經濟,推近節約型水泥工業建設”的方針,它將使我國做到由水泥生產大國向水泥生產強國的轉變,步子將走得更堅實,我們從事自動化技術的人員將會從中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卞正崗關注循環經濟,國內外機電一體化技術,2005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拜城县| 包头市| 莱阳市| 博白县| 夏邑县| 堆龙德庆县| 浦江县| 道真| 前郭尔| 西藏| 余庆县| 桃园县| 济源市| 新疆| 靖江市| 鹤庆县| 石嘴山市| 广元市| 朝阳县| 新兴县| 格尔木市| 竹北市| 霍林郭勒市| 梨树县| 阿克| 新兴县| 海原县| 车险| 襄樊市| 芜湖县| 马龙县| 武强县| 肇州县| 沅江市| 织金县| 永顺县| 陆河县| 岑巩县| 荆门市|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