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1 10:36: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循環經濟市場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4000噸/年聚苯硫醚項目奠基儀式發言稿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歡聚在一起,是要共同迎接一個美好的時刻。承蒙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甘肅省敦煌市西域礦業化工有限責任公司4000噸/年高分子新材料聚苯硫醚項目即將破土動工。今天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奠基儀式。首先,我謹代表公司全體員工,向出席奠基儀式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同時也向一直關心支持我公司發展的各位領導以及社會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謝!向在籌備過程中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同志們表示親切的問候。
我公司籌建于2003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敦煌市委、市政府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是集礦產資源開發、化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主要為:優質元明粉、硫化鈉、聚苯硫醚、新型墻材。年設計生產優質元明粉60000噸、硫化鈉30000噸、聚苯硫醚4000噸,年生產20萬m新型墻材。公司占地面積133716平方米,總資產6343萬元。擁有國內先進的生產設備、技術和工藝。產品遠銷俄羅斯、意大利、印度、韓國、泰國、孟加拉、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等國家及國內市場,市場前景廣闊。
多年來,公司采取多種措施,扎實推進節能降耗工作,把節能降耗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實現科學發展,公司采取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廣泛與科研機構四川晨光工程設計院、甘肅省建材科研設計院、陜西動力機械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學精細化工研究所長期合作,實施“以人為本、科技興業”的人才戰略,十分重視科技人員培養。同時公司投資600余萬元對三項科技成果“芒硝尾礦資源開采工藝技術研究” 、“硫化鈉焙燒爐尾氣余熱利用工藝研究”、 “聚苯硫醚合成工藝研究” 進行開發研究,該三項技術于2009年10月和11月分別經甘肅省科技廳科技鑒定委員會召開的專家鑒定會,進行了科技科技成果鑒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三項研究成果均“達到國內領先水3
平”。并頒發了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甘科鑒字[2009]第491號)、(甘科鑒字[2009]第346號)、(甘科鑒字[2009]第347號)。同時三項科技成果已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其中:“芒硝尾礦資源開采工藝技術研究”、“硫化鈉焙燒爐尾氣余熱利用工藝研究”兩項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專利號:[1**********]1.X),(專利號:ZL[1**********]3.5),其余一項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實審階段公告期,已頒發申請專利號, “聚苯硫醚合成工藝研究”(申請號:[1**********]7.9)。
根據省上提出的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經公司幾年的努力現已列入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為順應市場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升級換代,盡快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公司計劃投資13120萬元,建設年產4000噸高分子新材料聚苯硫醚項目,建設期為兩年,預計年銷售收入15504萬元,利稅總額2866萬元,新增就業崗位300多個。項目建成后將會大大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地方經濟做出新的貢獻。
聚苯硫醚產品廣泛應用于軍工國防、環保產業、電子電氣 、汽車工業、化學工業、紡織行業等領域。長期以來,我國聚苯硫醚只能依賴進口。特別是高端產品的進口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隨著國內聚苯硫醚消費量呈跳躍式的增長,目前90%產品仍然依靠進口。聚苯硫醚是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不可缺少的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作為工程塑料高性能化、特種工程塑料低成本化的品種之一,已被列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和《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作為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新型材料,聚苯硫醚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我公司正以嶄新的姿態和扎實的工作書寫自己的現在、描繪自己的未來,相信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通過我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我公司將煥發青春,將以驕人的成績再展新的輝煌。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領導的大力支持!感謝社會各界朋友對我公司的關心。
長春市超強特種防水材料廠是集研發、制造、生產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防水材料生產企業。企業以“FSP―高分子超強牌高級防水劑”為主產品,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現已構架出集制造、銷售、施工為一體的生產經營體系。工廠已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使產品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從傳統中剝繭而出
建筑工程中的防水問題,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1998年,建設部監理司組織人力對我國100個城市1987~1997年間竣工的樓房建筑進行了防滲漏調查。抽查結果表明:屋面有不同滲漏的占抽檢總數的35%,浴廁間不同程度滲漏的占抽檢總數的39.2%。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很多,有設計、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然而,防水材料的質量優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因防水材料質量低劣、使用不當、未嚴格按照施工工藝施工所造成的滲漏約占25%。為了解決防水問題,建材業、化工業的專家們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發新型防水材料、施工工藝等。近年來,通過業內人士的不斷創新,新型防水材料層出不窮,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長春市超強特種防水材料廠自主研發的“ESP――高分子防水材料”是一種防水劑濃縮液,形態為糊狀,具有高分子彈性,半透明、高密度、高強度等特點,滲透能力和粘結能力強。能與水泥基面、卷材基面形成一個整體,沒有任何接縫,高溫70℃不流淌,零下40℃不崩裂,使用壽命在20年以上,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建筑物防水堵漏、防潮等。該產品代表了我國新型防水材料的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該產品已被用戶廣泛認可,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立足資源“大循環”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約束的矛盾;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以減輕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長春市超強特種防水材料廠,記者見到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的全過程。工人們利用專用設備,不加任何添加劑,將廢舊塑料直接投入到設備中。工藝先進、操作簡單,產品無害無毒,而且副產品――碳黑經濟價值較高。生產中不排放生產廢水和廢氣,環環相扣、環環生金,廢物逐層減量利用,直至將廢舊塑料和泡沫“吃干榨盡”。就這樣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廢物”就變成了“寶貝”。
該廠生產出的防水劑用廢棄的塑料袋、塑料布和泡沫制成,成本低,利潤高。廠長李文這樣告訴我們:經過一系列的循環利用之后,資源成本減少了,資源效益卻增加了,這一減一增,企業經濟效益可以翻幾番。的確,這種做法既減少了資源消耗,又實現了“綠色”開發,一方面增加單位產值,另一方面提升了企業效益,這種“變廢為寶”的項目與貫徹“清潔生產促進化”和“走循環經濟”的道路保持一致,并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立生態省的戰略思想高度吻合,真正實現了“一舉多得”!
風雨兼程勇往直前
關鍵詞:煤化工;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前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各種自然資源儲量極不均勻,我國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位居世界前列,而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僅占據很少一部分,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并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因此,如何有效地、有效地利用煤炭資源發展煤化工產業,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煤化工及主要產品介紹
煤化工即以煤為原料,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主要產品包括煤的氣化、液化、干餾,以及焦油加工和電石乙炔化工等,主要產品有甲醇、醋酸、醋酐、醋酸酯、二醋絲束、聚甲醛、DMF、甲烷氯化物、甲醇轉乙烯、丙稀[1]等,煤化工工業在我國的重工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三、煤化工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能源化工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煤化工在中國的能源和化工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促進煤化工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減少石油進口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的煤化工依托本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煤焦油、合成氨以及甲醇的生產,總體水平較低,普遍存在著投資大、效益低、污染重、技術落后等問題,因此在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型煤化工勢在必行。
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煤化工生態工業園區
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循環經濟的一種重要形態,是依據循環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它仿照自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在各成員之問通過共生組達到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分享等來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園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2],建設煤化工工業園,可以實現資源消耗最小,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一目標,有效提高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目前,許多的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使用率低等問題,對煤炭資源的利用多處于初級加工的階段,產品的附加值低,初級產品產能過剩,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導致越來越多的資源型城市面臨嚴重的資源枯竭。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油價的攀升,國內市場受到嚴重影響,煤化工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要淘汰傳統落后工藝,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積極引導煤化工行業朝著健康有序的道路發展。
2.實現煤炭資源的合理利用
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改變原有的依靠煤炭的粗放式經營,發展集約型經濟,實現資源的深加工和合理利用,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有效延長產業鏈。以忻州煤化工循環經濟園為例,園區以煤化工循環經濟為特色,以煤化工為基礎,向下游精細化工發展,通過項目優選和合理布局,延長產業鏈,使園內部物料平衡,企業之間原料、動力的互用處于良性循環中,上游項目副產品廢棄物作為下游項目的原料,確保煤炭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基本形成了企業共生共贏、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效益較佳的煤化工經濟園區。
3.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產業鏈
新型的循環經濟應突破原有的“資源一產品一廢物”的發展模式,變廢為寶,即把廢物進一步加工為原料,延長資源的加工鏈,使煤炭資源的利用實現最大化。這樣一來,既減少成本,節約自然資源,又保護了園區的生態環境,避免了污染,完全符合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煤一焦化一焦油深加工產業鏈,焦炭是主要的煤炭加工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焦油,利用率較低,煤焦油是一種重要的原料,在冶金、醫療、交通、化工等領域廣泛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在園區建設焦油加工企業,既可以有效解決焦化產業副產品焦油的利用問題,也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4.資源循環利用計劃
在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過程中,盡管在企業內部實施清潔生產,使生產的廢料得到循環利用,但在生產過程中會最終產生一些無法使用的廢料,對此,必須及時采取措施,對廢水、廢渣等進行加工處理和循環利用努力實現節污減排。
(1)工業污水的循環再利用。工業園區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產和生活污水,對這些污水要盡量做到循環再利用,由于園區內各企業的加工技術存在差異,因此,各企業產生的污水由各自的污水處理車間處理,處理后的污水既可用來發電,又可用于綠化、清潔路面等。
(2)粉煤灰及爐渣的再利用。園區企業在進行發電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煤灰及爐渣,爐渣和粉煤灰用于水泥生產 ,這樣可消耗一部分粉煤灰,此外,利用粉煤灰還能用來制磚,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粉煤灰的就地轉化問題,而且清潔環保,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
(3)工業廢氣的綜合利用。在煤化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氣,如大量的部分送往鉻鹽廠利用CO2成分,部分的CO2可被鉻鹽廠利用,不僅可以減少CO2的排放,保護環境,同時還能減少鉻鹽廠的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此外,CO2在飲料、食品、化肥等輕工業也有廣泛的利用。
五、結語
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循環經濟,面對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我們只有不斷利用新技術,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降低生產能耗,發展循環經濟,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因此,我們只有緊緊抓住這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相協調。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綠色經濟;科技創新;科技體系;支撐政策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全面加速,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水資源不足、土地資源嚴重緊缺、能源開發過度、人與自然矛盾突出、生態系統失衡。為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實現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的結合起來,必須開展以綠色經濟為導向的戰略部署,實現能源資源的低消耗、污染廢棄物的低排放、生態環境的低污染。以科技為依托,攻克能源與環境所面臨的窘境,不斷優化綠色經濟的資源配置,借助產業結構調整助力綠色經濟。
1綠色經濟的含義
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1]。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上,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綠色經濟包含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所以綠色經濟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經濟過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時,強調減少自然資源的輸入,加強物品的重復利用,做到“變廢為好”。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于:傳統產業經濟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增加生活負擔,造成不可逆損耗的基礎上發展的經濟;而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促進資源和能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友好型經濟,是一種滿足現代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符合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社會機制主題,以高新技術為支撐,能夠長久發展的經濟。是市場化和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經濟,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
2科技對綠色經濟的支撐作用
科技進步是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能夠推進經濟又快又穩增長,合理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結構[2]。科技在發展綠色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2.1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
依靠科學技術,能夠科學地分析和認識各類“資源”,即自然資源、能源、生產過程中所排放廢棄物以及廢舊產品的屬性、價值和功能,并且相關技術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以最低的資源消耗得到最大的產出。對這些“資源”利用與再利用、加工與再加工的市場前景與利潤空間進行科學地分析和預測,能夠以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了資源損耗。再者說,技術進步可以突破現有資源供給的限制,創造出新的可利用資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資源,避免以資源的不可恢復為代價來發展工業經濟。
2.2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產業結構從總體上說仍以傳統產業為主,生產過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能。而綠色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將各種技術結合利用,包括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回收再用技術、新能源開發和替代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預防污染的新興技術等。傳統企業與中小企業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將新興技術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工業循環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實力不斷提升,從而推動著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或升級[3]。
2.3科技進步改善生態環境
科技可以從根本上保護環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術的發明,各種清潔生產的技術設備和工藝流程的開發及各種綠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種綠色的食品和藥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和防止環境污染從而實現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平衡發展。并且科技創新及運用科技創新所提供的技術設備及其工藝,能夠有效地治理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減少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科技可以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追求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3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綠色經濟建設
科技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起著支撐的作用。要實現綠色經濟健康、快速、穩定的發展,必須要做到:首先,克服產業高新技術難題,應用高新技術來改善傳統產業。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攻關,一項成功的技術創新,通過大面積的技術擴散,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外貿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帶動整個經濟市場的變化。清潔技術、循環技術的應用,著眼于變“廢”為寶,通過資源的重復利用謀求資源效率的極限發揮。其次,建立面向綠色經濟的企業科技創新聯盟。在發展綠色經濟中,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開發者和使用者,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代表著綠色經濟的工藝創新水平。建立企業間的科技創新聯盟,實現資源和技術共享,結合每個企業自身的資本、人才、科技、產品等特點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并與其他企業的創新平臺建立聯盟,共同面向綠色經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4]。再者,健全綠色經濟的科技創新體制。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但是要保證先進技術的產生,必須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體制。我國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缺乏發展綠色經濟的科技體制、發展綠色經濟的科技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專業性領域的綠色經濟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發揮高新技術的支撐作用,必然要健全綠色經濟相關的基礎研究體系,綠色經濟理論方法和政策支撐體系以及技術支撐體系、創新支撐體系和維護一系列體系健康運行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5]。最后,加強綠色經濟國際科技合作。各國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參與多國共同出資、共同協作研究、共享研究資料成果和知識產權的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不斷向科技發達國家學習,取長補短。把握國際貿易機遇,拓展國際市場。
4結語
從小企業的綠色經濟發展需求到生態園中綠色經濟,再到全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發展綠色型的經濟都離不開技術。力爭突破制約資源節約和綠色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不斷提高改善資源、能源、環境的高新技術,尊重科技發展規律,穩步推進,從而充分發揮科技對我國循環經濟建設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國華.科技對循環經濟支撐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2]嚴煒.科技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之探討[J].學習與實踐,2012(6):30-36.
[3]楊麗萍,賀新華.科技創新與建設云南綠色經濟強省[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4-66.
[4]許正中,楊全社,張慶亮.立足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蛙跳———我國發展知識型循環經濟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3):70-75.
〔關鍵詞〕資源優勢;循環經濟;特色經濟;青海省;綠色GDP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187-(2012)03-0107-05
青海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其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獨特、民族文化多元,但經濟發展長期滯后。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的面貌,青海省牢牢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立足底子薄、基礎差、發展滯后的省情特點,積極調整發展思路,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立足省情追求綠色GDP,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青海省綜合實力明顯提高,但經濟發展仍長期滯后――發展之路任重道遠(一)縱向比較:綜合實力明顯提高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以來,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從543.32億元起步, 2006年跨過600億元,2007年超過700億元,2008年躍上1000億元,2010年達1350.43億元①。2005~2010年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分別為12.2%、13.3%、13.5%、13.5%、10.1%和15.3%②。而且,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略有上升,從2005年的0.29%上升為2009年的0.32%。2010年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比2005年增加807.11億元,現價增長1.49倍。人均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8606元增長到2009年的19454元,現價增長1.26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的33.82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87.74億元,現價增長1.59倍。這三個關鍵性指標五年都翻了一番,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
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步伐。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54%提高到2010年的45.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由2005年的70.02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80.69億元,增長了1.58倍。2010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電力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和鹽化工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397.16億元,占該省工業的比重達到64.72%,單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飾、沙棘等特色輕工業開始崛起。高原旅游業蓬勃發展,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實現旅游總收入分別是2005年的1.93倍和1.86倍。服務業穩步發展,消費需求逐年擴大,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5年的160.51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346.03億元,增長了1.16倍。
(二)橫向比較:經濟發展仍長期滯后
盡管青海省近年來經濟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和全國相比仍長期處于相當落后的位置,甚至與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相比也是非常落后的。1994年①,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31個省區中位于第29位,在西部12個省區中位于第10位(僅高于、寧夏);1995~2009年,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31個省區中均位于第30位,在西部12個省區中均位于第11位(僅高于)。而且,2002~2009年青海省的人均生產總值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青海省人均生產總值2002年在全國31個省區中排名第19位,2009年下降為22位。
二、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解決青海經濟發展長期滯后的必然選擇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非平衡增長的發展模式是青海省改變經濟發展長期滯后,縮小區域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簡言之,青海應重點發展其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以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騰飛。青海省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獨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點是其發展經濟最有利的先天條件。
(一)美麗富饒的青海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多民族地區,但在它遼闊的土地上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屬于資源型省份,這正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依托所在。
1.礦產資源。青海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3種,探明儲量的有97種。在全國的總儲量中,有51種的儲量居前10位,11種居首位,其中許多礦產是屬于國內外急需的資源。已經國家審定上儲量表的礦產有70余種,保有儲量的潛在價值達81200億元。其中,具突出優勢的有鹽湖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金屬和黃金資源和非金屬礦產資源。
2.水能資源。“黃河之水天上來”,“不盡長江滾滾流”。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美稱,水能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
3.動植物資源。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場面積5億畝,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余種,具有貯藏量大、種類多、用途廣、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大部分動植物資源可開發利用,藥用價值極高。
4.旅游資源。全省現有世界級旅游景點11處,國家級旅游景點52處,省級旅游景點數百處,既有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特別是“中華水塔”三江源、“鳥類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動物王國”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爾寺、昆侖“始祖”、絢麗鹽湖、熱貢藝術、原子城等,對中外游客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5.氣候資源。青海不僅有充足的太陽輻射和較長的日照,而且氣溫日較差大。前者有利于農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機物的積累,后者有利于作物有機物的積累,相對地提高了溫度的有效性。
(二)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主導型特色產業
青海的省情特點決定了青海經濟的騰飛必須充分發揮其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 大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推動資源開發向深加工轉換,朝延伸產業鏈條的方向發展,構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場前景廣闊、競爭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目前,青海省特色經濟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1.資源型特色工業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青海依托特色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形成了以鹽湖資源開發為主的鹽化工業,以水電、石油、天然氣開采為主的能源工業,以有色金屬冶煉為主的冶金工業,以優勢農牧業資源為原料的制膠、牛絨制品、藏羊地毯和食品加工業,以特色動植物為主的中藏藥加工業等,初步形成了資源開發與加工相結合的特色工業格局。鹽湖化工、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是青海省的四大支柱產業;冶金、醫藥制造、畜產品加工和建材工業已成為青海的四大優勢產業。2010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613.6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1.76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電力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和鹽化工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397.16億元,冶金業、醫藥制造業、畜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等四大優勢產業增加值65.92億元,兩項合計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99%,這說明資源型特色工業已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青海資源型特色工業的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①從1994年開始比較是因為重慶在1993年以前還沒有單獨分離出來,為了統一用全國31個省區比較所以這樣選擇。第一,十六大以來,電力、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和冶金、建材、醫藥、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05~2010年,其主要產品產量的高速增長成為支撐工業生產高速增長的主要力量。例如,原煤產量由2005年的554.85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863.19萬噸,增長了2.36倍;天然氣產量由2005年的22.26億立方米到2010年的56.10億立方米,增長了1.52倍。
第二,通過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青海形成了產業結構比較合理的工業產業體系。十六大以來,青海省結合資源稟賦等因素,適時調整了產業發展戰略,提出了新的產業發展導向。把創“品牌”產品、搭“園區”平臺,不斷提升工業經濟產業層次,全面提升工業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努力形成工業發展新格局,始終貫穿于青海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全過程。具體表現為以優勢資源為依托,加快發展特色工業,初步建成了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產業園區、甘河灘工業區,并以此為切入點,大力推進鋁電聯營、水電、鉀肥、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生物制品、新型材料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的建設,重點發展了電力生產、石油天然氣開采、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培育了冶金、醫藥制造、畜產品加工和建材四大優勢產業,形成了產業結構比較合理的工業產業體系。
第三,資源型特色工業已成為推動青海經濟發展的引擎。有色金屬冶煉、黑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有色金屬礦、電力的生產和供應這六大行業引領全省工業增長。2010年,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工業增加值為116.89億元,同比增長24.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為87.77億元,同比增長8.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工業增加值為35.37億元,同比增長15.9%;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工業增加值為14.99億元,同比增長23.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工業增加值為21.85億元,同比增長34%;以水能資源、礦產資源和高原動植物資源開發三條線為主的資源型特色工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并將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第四,十六大以來,青海資源型特色工業已經走上了加快發展的快車道,進入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上升期。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四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97.16億元,比2005年增加296.75億元,增長了2.96倍,占規模以上現價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93%提高到2010年的69.46%,提高13.5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四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5.92億元,比2005年增加14.02億元,增長了27.01%。
2.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業日益成為青海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海是生態環境自然原始、歷史遺跡悠久古老、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潛在優勢深厚的旅游富省,這種獨特的資源優勢為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業正日益成為青海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海在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業,有如下特點:
第一,初步形成了高原特色的旅游景區。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青海湖、鳥島、坎布拉等為主的高原自然風光景區:以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民俗、傳統文化為主的民族風情園景區;以西寧、貴德的文化、古跡、休閑旅游景區;以塔爾寺、北禪寺等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區,以黃南熱貢藝術為主的藏族繪畫藝術景點;以“三江源”生態和藏族文化、歌舞為主的民族風光旅游景區;以格爾木鹽湖城為主的工業風光景區,以及青藏鐵路沿線旅游景區。“青藏高原”、“夏都西寧”的品牌在全國打響,青海湖、鳥島、塔爾寺、原子城等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景點。
第二,旅游經濟增長呈現強勁勢頭。 “十五”時期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341萬人次,實現旅游業收入88億元,分別是“九五”時期的2.5倍和3.2倍。2010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達到1226.2萬人次,比 2005年的636.52萬人次增加589.68萬人次,增長92.64%。2010年全年取得旅游總收入達到71.02億元,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2044.9萬美元,比2005年的1102億元增加942.9億元,增長85.56%。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旅游環境明顯改善。2002年以來,全省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建設投資逐年增加,改善了全省交通、通訊落后的局面。同時青海省委、省政府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景區的配套建設,使省內環西寧各旅游景區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通過招商引資、爭取各方面的建設資金,對重點景區的開發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改善了景區設施簡陋、旅游環境差等狀況,各地區一批新的旅游賓館等設施投入使用,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三、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立足省情追求綠色GDP 青海地處三江源頭,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這一生態現實要求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因而強調追求綠色GDP顯得尤為重要與符合實際。青海省已經確定不搞汽車產業、IT產業,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要立足青海實際培植自己的優勢產業和產業優勢,用現代化的科技成果與資源開發對接,防止濫采、濫開資源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青海省追求綠色GDP的必然選擇。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條件和戰略意義
200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列入國家第一批13個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2006年7月《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實施方案》順利通過了評審,這標志著柴達木開始拉開了循環經濟建設的序幕。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1. 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條件
青海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條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資源條件和工業基礎。柴達木地區分布有豐富的鹽湖資源、油氣資源、有色金屬資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屬資源,其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達16.27萬億元,占全省總價值的95%,占全國13%。經過50多年的開發,柴達木地區的鹽湖工業、油氣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煤炭工業、建材工業有了一定的規模,發展勢頭良好。已建成了中油股份青海公司、鹽湖集團、西部礦業、青海中信國安、青海鋰業、青海堿業等一批大型資源開發龍頭企業,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資源條件和工業基礎。
第二,資源開發正在進入轉型期,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非常迫切。目前,柴達木資源開發模式仍處于低層次和粗放型階段,資源綜合開發水平比較低,開發中的副產品、廢棄物未得到有效利用,資源開發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水的消耗比較高,后續資源保障能力不足。因此,柴達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非常迫切。
第三,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設施條件。西部大開發以來,柴達木地區的公路、鐵路、航空、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109國道貫穿盆地,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現已全線貫通,西寧--格爾木段應急工程已開工建設,鐵路年貨運輸送能力可達5000萬噸以上,柴達爾――木里、錫鐵山――一里坪――東西臺等地方鐵路也在規劃之中。格爾木市還建有一座4D級機場,可停靠波音757-200型及以下各類客機,建成了澀格輸氣管線和澀―寧―蘭輸氣管線,同時電力、通訊、水資源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備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
2.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
選擇在柴達木設立循環經濟試驗區,這將為青海省實施資源優勢轉換戰略,培育壯大青海省特色優勢產業,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貫徹落實資源轉換戰略,壯大和提升特色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選擇。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實踐。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根本舉措。第四,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第五,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緩解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關系全省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思路、戰略重點和對策建議
1. 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思路
結合國家建設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總體要求,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充分挖掘柴達木地區資源優勢,確定柴達木地區循環經濟建設的基本思路為“實現一個目標,轉變兩種模式,構建三個核心系統,推進循環體系建設”。
實現一個目標,即消除貧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節約型社會及和諧社會。在保持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態環境美好。
轉變兩種模式,即轉變生產環節模式和轉變消費環節模式。緊抓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驗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機遇,逐步將以往傳統粗放式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過渡到可持續資源效益型發展模式,實現工業產值的綠色化。與此同時,營造一個綠色消費的環境,制定合理的綠色消費政策和規章制度,培育環境友好的商品與循環經濟服務業體系,激發和引導消費環節的變革。
構建三個核心系統,第一個是循環工業產業體系的構架,涉及四大產業,即油氣產業、鹽湖化工、煤礦開采和煤轉化、金屬資源開發,以及推進各產業的融合;第二個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為水、能源和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系統;第三個是生態保障體系的建設,包括綠色建筑、人居環境和生態保護體系。
循環體系建設,一是天然氣化工產業循環體系;二是鹽湖化工產業循環體系;三是有色金屬產業循環體系;四是煤產業循環體系;五是生態農業循環體系;六是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產業循環體系;七是服務產業和旅游循環體系;八是循環型消費體系。在循環體系建設中將以轉變現有生產環節模式和消費環節模式為目的,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一、海西州礦產資源開發基本現狀
海西州是青海省最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建國以來。國家在海西地區開展了大量的地質勘查工作,先后發現了39大類84種礦產,礦產地1050余處,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7種,占全省探明儲量礦產105種的54%,探明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鉀鹽、鎂鹽、湖鹽、芒硝、石棉、石灰巖、硼、鋰、鉛、鋅、金、銀、鐵、硅灰石等,這些礦產的儲量占全省礦產總儲量的80%以上,各類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價值在16萬億元以上,占全省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總量的95%。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州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州礦業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為拉動海西經濟增長的一個主力點。
二、礦產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趨勢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大部分礦山企業企業規模小、效益低、管理落后,基本上還處于粗放經營狀態,資源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偏低,資源浪費嚴重。二是礦產資源勘查程度低,雖然建國以來國家在我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質勘查工作,發現了一大批可供開采的礦床(點),但是由于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遠不能滿足大規模開發對資源開發的需求。三是礦業結構不盡合理,我州礦產資源開發大型企業少,小型企業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依賴性較大,因此海西要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礦產資源只有節約和循環使用,才能得以永續利用。
三、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
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深化認識、積極行動、協同配合、形成機制。一是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宣傳活動。增強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加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力度,動員他們科學消費、保護環境、支持廢棄物綜合利用。二是盡快建立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規章制度,確立循環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保障循環經濟順利發展。三是要借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我州礦業經濟的發展仍帶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征,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利用率和不協調的問題一直存在,礦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四是建立卓有成效的激勵機制,大力支持有利于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五是統一和提高做好國土資源管理的思想認識,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把思想認識集中統一到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要求來,認真貫徹“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把握工作方向,樹立高效的服務觀、務實的政績觀,全面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加大資源保障力度,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為海西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四、具體工作打算
針對海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海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應抓緊編制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規劃,著力構建節約型、循環型的消費模式,認真做好已有礦產資源規劃的實施與監督,嚴格按規劃要求,分區域、分礦種、分階段有序開采,堅決控制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環境脆弱區的礦產開發,引導和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利用水平,具體做法是:
1.加大優勢資源的開發綜合力度。海西礦產資源的開發要進一步加大優勢資源的開發力度,適當壓縮小礦山,興建新興產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礦業公司,堅持走礦產品深加工、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以礦產資源規劃為依據,合理配置資源。2003年9月州政府實施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以《規劃》為龍頭,今后礦產資源配置,除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外,還必須符合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規劃中限制勘查開發區和限制開采的礦種原則上不予勘查開發,也就是說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不予批準立項和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
3.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大力推行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依法調控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迫使企業加大礦業生產結構調整,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延長產業鏈,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
4.加大規模結構調整。礦產資源的開采要與礦床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采富棄貧、亂采濫挖。在扶持科技型小礦山企業發展的同時,對開采規模過小的已建礦山限期整改聯合,走規模化開采之路,要求達到省、州兩級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最低開采規模。對有市場前景,并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分散零星礦點,在不影響環保的前提下,允許開發,但必須形成分散開采,集中選礦的開發格局,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益。對有一定規模的礦床(區)的開發利用形成集團化開發格局: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鹽湖資源的開發要組建工業集團公司,進行規模化經營;有色金屬開發要加大冶煉規模,形成采選冶聯合集團公司:巖金開發要組建金礦集團公司,逐步實現優勢資源的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礦山企業的競爭力。
5.做好產品結構的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礦產品精深加工為目標,大力發展市場急需、礦產品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精深加工礦產品。
石油天然氣方面:在加大油氣勘探力度,增加油、氣資源儲量的同時,努力發展油氣化工及有機化工工業,加快啟動油氣、鹽化工一體化項目。提高格爾木原油加工的柴汽比和汽油質量,建設燃氣電站、乙炔、聚氯乙烯、甲醇、甲醛、多聚甲醛、二甲醚、甲烷氯化物、合成氨、尿素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煤炭方面:要重點抓好木里、大煤溝、魚卡等礦區擴能改造項目,提高煤炭生產規模,同時積極發展煤炭加工企業,興建焦化廠等,提高煤炭資源的深加工水平。
鹽湖資源方面:在擴大鉀肥產量,提高鋰肥質量的基基礎上,積極發展以金屬鎂為主的鎂系列產品,發展碳酸鋰、碳酸鍶、硫酸鍶、硼酸、氫氧化硼等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積極發展純堿、燒堿、無堿玻璃池窯拉絲、氫氧化鉀、碳酸鉀等項目:逐步開發鈉系列、鎂系列、鍶系列、鋰系列等深加工產品,使鹽湖資源的開發形成從采礦到加工的產業鏈。
金屬及貴金屬方面:在加大錫鐵山礦區及深部勘探的同時,逐步實珊采、選、冶、加工聯合,重點發展鉛、鋅等有色金屬生產,加大礦產品的深加工力度,積極開發系列延伸加工產業。
一、冶金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20*年,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冶金企業4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2.7億元、利稅54.5億元、利潤27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15.7%和16.7%、14.1%;重點企業噸鋼綜合能耗595千克標煤,噸鋼耗新水3.1立方米,提前達到了國家能耗標準;分別擁有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技術中心1家、4家和8家,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名牌產品2個、11個和4個。目前已形成以濟鋼為龍頭,以庚辰鋼鐵、黃河特鋼、玫德鑄造、平陰鋁業、新峨嵋、鎂碳磚等企業為支撐的冶金產業體系。其中,濟鋼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建成了國家級技術中心與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擁有中板、中厚板、熱軋薄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彩涂板等現代化生產線。造船板獲得10個國家船級社認證,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冶金產業在高檔產品生產、高端產品研發方面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產品結構不夠優化,產品檔次總體偏低,附加值不高;部分冶煉設施和裝備落后;高檔汽車板、家電板、高強度機械用鋼、核電用鋼、大厚度大單重優質鋼板等關鍵品種產量很小甚至不能生產。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冶金產業成為*市受其影響最重的產業,面臨產品訂單減少、庫存增加、資金緊缺、投資下降、生產增速減緩、主要經濟指標下滑等嚴峻形勢。為防風險、保穩定、調結構、促增長,國家和省及時出臺了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全國鋼鐵產業將加快由內陸和中心城市向沿海轉移,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加快,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總量控制、淘汰落后、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強,產品結構升級壓力進一步加大。*市冶金企業擴大產能將受到嚴重制約,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生存考驗,必須將發展重點轉移到擴市場、調結構、保重點上來,走出一條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適合省會城市冶金產業發展的道路。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冶金產業為目標,堅持控制總量,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深度結構調整,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著力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冶金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總量控制原則。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有保有壓,突出重點,嚴格控制產能擴張,加速淘汰落后裝備和產能,支持重點企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2.產品結構優化原則。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重點開發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關鍵品種比率,走內涵式專業化發展道路。
3.技術進步原則。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實現裝備大型化、高效化、現代化,提升核心競爭力,力爭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
4.節能減排原則。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降低消耗,加大余熱余能利用、廢水處理和固體廢物利用力度,減少“三廢”排放,實現清潔化生產。
(三)規劃目標。
1.總量規模。2011年,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規模以上冶金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00億元,利稅80億元,利潤40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1%、14%和15%;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0億元,年均增長15%。
2.技術進步。到2011年,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家,市級以上名牌產品7個;工藝裝備優化升級,產業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節能減排。到2011年,噸鋼綜合能耗控制在620千克標煤以內,噸鋼耗新水控制在5噸以內,噸鋼煙粉塵排放量降至1.0千克以下,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1.5千克以下,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三、發展重點
(一)推進濟鋼主體區建設。延伸與擴展鋼鐵產業鏈,實現鋼鐵主業和非鋼產業的協調發展,充分利用鋼鐵產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實現鋼鐵企業與城市之間能源和資源的相互高效轉換與利用。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發揮自身優勢,降低污染,消納城市難以處理的廢棄物,為城市生活和發展服務,建立環境友好、社區友好的新型鋼鐵企業,構建現代化鋼鐵企業與現代化城市相互依托、和諧發展模式。
把握當前國家政策支持和建設成本下降的機遇,加快特厚板“以軋代鍛”、汽車及家電用冷軋薄板、4#轉爐、4#大高爐、新厚板生產線、鏈篦機回轉窯、石油儲備用鋼國產化等濟鋼新東區項目建設。實施轉爐干法除塵、焦化酚氰污水綜合治理、生產及生活水綜合治理等一批循環經濟項目。力爭到2011年,濟鋼主體區基本建成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鋼廠。
(二)開發生產一批新產品。鼓勵、支持冶金企業不斷開發具有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培育以特厚板材為主的特色競爭優勢。在鞏固和強化中厚板材優勢的基礎上,開發和生產高強度、高韌性特厚板材產品,滿足大型機械裝備和船舶制造等用鋼需求,部分替代艦艇、海洋平臺及核電用進口板材產品。盡快形成完整的汽車用鋼系列產品。完善冷軋薄板生產線,加快冷軋深沖車輛板、汽車大梁鋼、高強度汽車用鋼、高強度航天特種車用鋼等產品的開發生產。
支持發展低硫、低硅、低磷含量的風電設備配套專用球墨鑄鐵和發動機專用蠕墨鑄鐵,礦山、造船、橋梁伸縮裝置等行業用特種角鋼、邊梁鋼等中型材,電力金具、銅管件和鐵路配件;延伸加工鋁箔、鋁合金板帶等鋁材產品。
開發一批冶金配套輔料。開發生產RH精煉用鎂碳質耐火材料、大型鋼包用鋼玉質澆注料、鎂碳質功能性耐火材料、100噸到300噸鋼包用滑動水口、無限續襯技術免拆形鋼包澆注料、鋁尖晶石高壽命滑板以及超高功率石墨化電極、合金鋼和鐵合金冶煉用電極、高石墨含量的炭素陰極、高爐炭塊等產品。
(三)壯大冶金產業鏈。在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做優做強鋼鐵主業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和延伸鋼鐵產業鏈條,加快發展非鋼產業。大力推進鋼鐵副產品和廢棄物轉化利用,發展礦渣微粉、微晶玻璃、高效墻體材料等延伸加工產品。
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增強鋼鐵產業與本地機械裝備、汽車制造等產業的橫向聯系,形成前后關聯的供應鏈體系;加快發展金屬制品業,重點壯大鋼結構產業整體實力,培育形成鋼結構加工企業群;加快提升鋼材市場物流功能,在歷城區郭店鋼鐵物流基地內建設鋼材深加工基地,形成鋼結構加工集散中心。
(四)控制總量,淘汰落后。根據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要求,實施總量控制,等量淘汰,嚴格控制新增產能,不再支持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冶金項目,進一步提高淘汰落后標準。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爐、40噸以下轉爐和電爐,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燒結機、球團豎爐和落后生產線。
(五)注重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支持企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大型化、高效化、現代化工藝裝備和高效低耗生產操作技術,實現節能減排,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環保水平;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低品位礦、廢渣等資源,實施冶煉廢渣綜合利用項目,提高資源利用率;支持企業實施余熱發電、低品質熱源綜合利用等項目,提高尾氣、余熱等綜合利用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支持企業強化環保技術的研究和環保設施的投入,改善生產環境。
四、保障措施
(一)落實國家產業政策。認真落實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規劃中提出的提高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技術進步及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防范大型骨干企業資金斷鏈風險的財政貸款貼息、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探專項資金等政策支持。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財政支持力度,支持鋼鐵企業在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妥善解決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支持重點項目建設。重點支持關鍵技術、關鍵品種、節能減排、綜合利用、提升裝備水平等結構調整項目,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抓住國家增加投資的機遇,積極組織企業申報、篩選上報一批符合國家要求的重大項目,爭取國家支持企業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充分利用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加強調度、協調服務,加快項目建設,促進項目早日建成投產。
(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財稅資金的拉動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著力推動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加大政策宣傳、貫徹落實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財稅優惠政策,強化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把優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對國家確定的重點支持項目,積極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創新資金籌集方式,給予政策支持。認真落實國家新稅法規定的增值稅轉型稅收政策,促進冶金產業調整振興。
(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積極幫助企業拓展融資渠道,通過發行債券、股票上市、招商引資、吸納民資等多種途徑,幫助企業籌集資金。金融部門要認真落實中央金融政策,加強銀企合作,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擴大信貸規模,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企業生產經營和技術改造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各級擔保機構要積極擴大擔保資金規模,提供信用擔保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五)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鼓勵支持重點冶金企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技術研發機構,建立健全技術創新平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前景廣闊的品牌產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允許再按其當年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攤銷年限不得低于10年。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重大科研成果、國內首創技術,按照有關規定落實獎勵政策。
(六)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按照國家節能減排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要求,健全冶金產業節能減排工作推進機制,改進工作方式,健全科學、完整、統一的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切實將節能減排的責任目標落到實處。支持重點鋼鐵企業采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加大余熱余能、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力度,減少“三廢”排放;實施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一體化認證,實現清潔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