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23:1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控制系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并行通信與串行通信工程應用中
為實現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控制系統的各個部分必定要相互進行數據通信。按照傳輸方式,可分為并行通信與串行通信。并行數據通信是以字節或字尾單位的數據傳輸方式,其特點是傳輸速度快,但傳輸線的根數多。適用于近距離數據傳輸。串行數據通信是以二進制的位(bit)為單位的數據傳輸方式,每次只傳送1位,適用于舉例較遠的場合。工業控制一般使用串行通信。PC機和PLC都有通用的串行通信接口,例如RS-232C和RS-485接口。
2異步通信與同步通信在實際通信中
操作時很難保證數據接收方和發送方有相同的傳輸速率,為了保證發送過程和接受過程同步,不發生累計誤差造成的錯位。可以根據實際通信要求選用同步或異步通信方式。異步通信發送字符的信息格式有1個起始位,7、8個數據位,1個奇偶校驗位(可省略),1、2個停止位組成。在通信開始之前,通信雙方需要對所采取的信息格式和數據傳輸速率作相同的約定。由于1個字符中包含的位數不多,及時發送方和接受方的收發頻率略有不同,也不會因兩臺設備之間的時鐘脈沖周幾的積累誤差而導致收發錯位。其特點就是傳送附加的非有效信息較多,傳輸效率稍低。同步通信方式以字節為單位(8bit),每次傳送1、2個同步字符,若干個數據字節和校驗字節。在同步通信中,發送方和接收方要保持完全同步,因此要用調制解調的方式從數據流中提取出同步信號,使接收方得到與發送方完全相同的接收時鐘信號。其傳輸速率較高,一般用于高速通信。
3單工通信方式與雙工通信方式
單工通信方式只能延單一方向發送或接收數據。雙工方式的數據可以沿兩個方向傳送,每一個站既可以發送數據也可以接收數據。雙工方式又分為全雙工和半雙工兩種方式。
二PLC通訊功能介紹
PLC其它PLC,變頻器,PC機,遠程設備,工業以太網等按照不同的通信協議進行通信,文章主要介紹PLC與PC機之間的通信。PLC與使用自由端口模式的PC機的通信:自由端口模式為PC機與PLC之間的通信提供了一種方便和靈活的方法。在自由端口模式,PLC的串行通信有用戶程序控制,可以用接收完成中斷、字符接收中斷、發送完成中斷、發送指令和接受指令來控制通信過程。發送指令(XMT)啟動自由端口模式下數據緩沖區的數據發送。通過指定的通信端口,發送存儲在TBL中的信息(最多255個字符)。發送結束時可以產生中斷事件。接收指令(RCV)初始化或終止接收信息的服務(最多255個字符)。通過指定端口,接收的信息存儲在TEL中。在接收完最后一個字符時,或每接收一個字符均可產生一個中斷。
三VB通信功能的介紹
1Windows環境下上位機通信軟件介紹
在Windows環境下,上位機與PLC實現串行通信,需要有軟件提供人機交互平臺,實現通信控制。常用的可實現串行通信的軟件有WinCCflexible組態軟件和VB程序設計軟件。由于實際工程需要的多變性及復雜性,多選用VB搭建人機交互平臺。VB不僅能實現串行通信,還能滿足各種工程實際的不同要求,設計不同的面向對象的工作窗口界面。它本身提供的各種控件,可以方便簡易的實現各種設計要求。
2MSComm控件的屬性
VB提供了一個串行通信控件MiscrosoftCommControl,即MSComm控件。編程人員只需要設置和監視MSComm控件的屬性和事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串行通信。MSComm控件提供了兩種處理方式,即可產生兩種事件進行通信,事件驅動方式和查詢方式。事件驅動方式:Rthreshold屬性非0時,收到的字符或傳輸線發生變化時就會產生串口事件OnCome。通過查詢CommEvernt屬性可以捕獲并處理這些通信事件。查詢方式:通過查詢接收緩沖區的字節數(InputBufferCount)屬性值,處理接收到的信息。
四應用實例
城市交通路口信號控制充分應用了這一通訊功能的應用。現代社會多變的交通狀況。傳統的交通控制方法已經不能解決目前的城市交通問題,因此基于PLC可通信的控制系統可時效性的解決這一問題。
五結束語
1.功能說明設定機組電機開啟順序方面,依照機組步狀態字,確保啟動功能方面電機能夠與設定時間間隔相符合,依照機組狀態字命名規定,可以借助機組號對相關步狀態字加以匹配,還可以通過步狀態字查詢對應機組號。例如在第一車間第5機組中的“機組步狀態字”地址顯示為MB45,那么0-3位則屬于是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步啟動步狀態,4-7位則屬于是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步停止使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步信號則也就屬于是脈沖信號。內部邏輯在電機控制功能中完成任務后,會向DR管腳輸入運算結果,控制電機運行狀態。根據相關經驗,一般開啟電機的時間會控制在1秒以內,該啟動時間與多數電機要求相符合,對一些延遲啟動時間的電機,可通過延遲程序對啟動時間進行相應延長。對于電機聯鎖程序,該電子控制系統包括三種聯鎖信號,也就是:設備聯鎖、啟動聯鎖及運行聯鎖。連鎖滿足定義代表數字是“1”,也就是說,設計程序可以啟動,而不滿足則用“0”表示,也就是說禁止啟動設計程序。啟動聯鎖方面,一般大型設備均輸出一個啟動指令,在功能模塊中接入信號。運行連鎖方面,根據相關工藝程序,可常規啟動設備前所有設備,這樣該設備才有得到啟動指令的權利。電機控制字方面,可將所有控制位合成一個整體字節,向功能模塊直接傳輸,使其更為快捷與高效。編號上,電機狀態字依照統一規則實施統一編排。電機下位調試方面,一般下位調試在這種電子控制系統中會直接調試STEP7編程。如果你想要啟動電機,則可以在確保聯鎖狀態可以對相關情況滿足的情況下,只需要把對應電機控制字的第0位置位即可,如果想要將電機運動停止,只需要將其控制位直接復位。
2.計算機監控組件邏輯程序控制系統在電子控制系統中具有獨立性,兩者是彼此自主運行、具有不同特征的控制單元。但是,因為兩者均在總線網絡和通訊協議額后應用,所以這兩大控制單元具有整體性特征。通訊中介主要是工業以太網,一方面能夠為控制站和控制站通訊服務,另一方面還可當作控制站和操作站的穩定介質,對站點數據傳輸極為有利。該系統在控制現場模塊與站點間,通過分布式IO滿足通訊之需,通過安全、穩定通訊總線,可以向控制單元及時發送現場信號。對PLC型DCS控制核大腦,具體包括網絡通訊系統、計算機監控組件、邏輯程序控制系統三大組成環節,也就是說,現場應該配備完善的計算機監控設備,由此DCS控制系統就能夠精確、高效、及時的完成電子控制任務。
3.軟件功能設計電子控制系統軟件的核心是實時監測和控制,此系統的軟件控制功能具有操作簡單、功能齊全以及較好的可視性等特點。系統的軟件功能的主要包括電站運行狀態的檢測,故障檢測、報警與處理,信息的顯示、儲存與打印,電站功能控制以及安全功能。電站運行狀態的檢測與顯示主要是在電子控制系統中顯示生產線的基本參數與運行狀態,把這些信息集中顯示在系統監控界面上,以便于工作人員對電站工作狀態和參數的查詢。系統故障的檢測與處理主要通過實時監測自動化生產線的故障處理系統判斷故障發生的具置和類型,如果系統由異常,相關功能會自動進行聲光報警。系統的報警類型一般有多種,比如開關阻塞故障報警、發電機啟動失敗報警等等,根據不同的故障原因,有不同的故障報警信號,故障報警系統界面的設置一般有消聲、消閃按鈕。故障信號心事設置,一般有顯示故障信息和歷史故障信號,比如故障發生的時間、故障持續時間以及故障的類型等,系統把這些信息全部儲存在觸摸屏的緊湊式儲存卡內,以便于工作人員隨時、隨地的查詢和處理,同時有利于工作人員分析當前船舶電站情況。功能控制方式一般由遙控、自動和手動3種,一般情況下遙控模式下,操作人員通過界面顯示的信息,利用按鍵控制電站設備;而在自動控制模式下,工作狀態由PLC自動控制管理,它能夠針對不同設備不同的的運行狀態實進行影響的自動控制。安全控制功能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防止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操作無序性、任意性,而導致的系統損壞和癱瘓。系統的安全功能一般通過用戶權限設置和優先級設置進行實現,一般情況下,系統內為了降低人為故障率,軟件系統會設置有操作權限,操作權限一般有兩種形式:級別權限和優先級權限,其中優先級安全設置主要是對于遙控模式和手動模式下進行優先級設置,避免操作系統的混合實用導致的系統故障的出現。
4.通信軟件設計通信協議和格式設計此系統的通信協議一般采用Modbus協議和RTU通信模式實現信息的收集與儲存。在使用Modbus協議之前要對數據進行實時校驗,再此通信模式下采用16位CRC進行系統校驗,以便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控制系統的數據量比較多,在RTU通信模式下,利用上位機進行數據的讀取與查詢,數據的發送采用中斷方式。根據PLC單元數據接收系統命令,然后由報警子程序把各個數字信息分離出來對每一位數字信息進行逐一顯示。同時也包含報警信號數據。另外,此系統還能進行模擬量的查詢,通過PLC讀取21個單元數據,在RTU通信模式中每個字節半酣幾個6進制數據,以此獲得模擬量數據。PLC接收導致以上命令,將單元數據傳輸給控制軟件,經過子程序等額處理,把這些數據轉化為相應的模擬量。PLC端設計此模塊編程語言和兼容功能采用FBD語言實現,此語言形式具有較好的直觀性,同時可讀性也比較高。上位機和PLC通信采用查詢方式,通信端口采用Com2,擁有1個停止位,沒有奇偶校驗位。PC端設計分析PC端設計編程主要采用VC++,下位機的設置一般采用查詢方式實施,而其參數則和通信參數相同。上位機的主要功能是讀取下位機PLC,讀取間隔比較短,周期一般為300ms,取得的下位機命令需要放在固定的緩沖區內。通信軟件設計分析控制系統通信軟件的設計要考慮較多問題,比如通信的可靠性、穩定性等,一般情況下通信系統的分析與設計要在光鏡線完成,利用系統調試功能進行設置,控制系統通信情況的穩定、可靠程度可視性高低、界面是否有好以及監控功能的完善,均要通過通信系統來完成,所有通信系統的設計在控制系統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二、結語
RS-485總線是智能燈光控制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其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具有較強的抗感擾能力和靈敏度,主要用于長距離的信號傳輸。第二,具有持續工作的功能,可靠性高。第三,連接線點簡單方便,易于組網,節省大量的信號線,大大降低了控制線路成本。鑒于RS-485總線的優點,其被廣泛得應用在街燈控制系統中,并實現了較高的使用價值。控制系統不僅能對燈的亮度進行調節,而且可以進行定時開關,另外,還能對路燈的完好度進行監控,保證維修的及時性。為了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還要簽訂合理的通信協議,增大通信距離,提高傳輸速度。設計的RS-485總線促使燈控系統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模式,達到節能降損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促進了路燈照亮系統逐漸向節能高效、使用便捷的道路發展。
2RS-485總線在智能燈光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2.1在總控制系統設計中的應用智能化燈控系統主要由視頻顯示界面和控制器組成,需要InterC51單片機與RS-485總線配合使用,采用串聯的方式實現內部的信息數據交換與傳輸,最后通過人為操作控制軟件實現燈源的控制和調節作用。在總燈光控制系統設計中,主要通過使用MCS-51單片機和街道智能燈光控制系統設計中RS-485總線的應用研究文/劉麗星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電子技術日趨成熟,在各個行業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來,政府部門對公共設施的投入力度逐漸加大,智能路燈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為我國節省了大量的電能,同時還提高了對路燈供電系統的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集成控制技術的應用水平。摘要PC軟件實現控制;RS-485總線為系統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還能夠提高系統的通用性,增加系統的反應速度;使用93C46串行芯片不僅能夠降低耗能、拓寬電壓,而且還可以自動清理存儲器,延長數據庫的有效使用期限。此外,要想實現所有燈具與控制系統的通信鏈接,需要使用RS-485現場總線完成物理鏈路的連接。
2.2在系統硬件設計中的應用由于MAX1487通信芯片本身的接收器帶有強大的檢測功能,可用作基于RS一485總線的智能燈光控制系統中的硬件組成部分,用于抗干擾部件。它不僅能夠接收到遠距離以外的信號,而且可以在控制系統內部形成差分平衡系統。MAX1487低耗能、高效率、且接口芯片控制方便的優點突出,為控制工作節省了工作量和工時,受到業界人士的一致肯定。為了確保RS一485總線在通信傳輸過程中的準確性,可以采用單片機控制通信過程中產生的MAX1487數據流。此外,使用電壓為正5v的電源對MAX1487芯片進行供電支持,當半雙工通信時,傳輸線可承載收發器多達于一百二十個以上,當輸送電流為500毫安時,傳輸速度可以達到2.5MbPs以上,極大地提高了硬件性能。圖1為MAX1487管腳的構成圖,其中RO表示接收器輸出端;RE表示使能端;DE表示驅動器的使能端。
2.3在觸屏設計中的應用顯示屏是控制效果的直接反應層,為了取得更好的監控畫面和調控效果,街道智能燈光控制系統可以采用液晶觸摸屏作為人機界面。例如,AD7843觸摸屏就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它采用的觸屏控制器是四線式,通常應用于電阻式控制系統設計中。而RS一485總線控制系統正是四線式電阻觸摸屏,可以轉化為線性電阻,即在當有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按鍵時,就可以利用AD7843控制系統,通過測量出屏幕對應位置的壓力值,計算智能燈在屏幕上的坐標值,從而確定燈光的具置。RS一485總線應用于智能燈控制系統后,不僅提高了照明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延長了路燈的使用時間,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夜景照明設計水平,此外,提供了良好的人機操作經驗,為其他行業的智能控制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鑒經驗。
2.4在通信協議設計中的應用通信協議設計涉及到系統的校驗方法、信息幀格式以及建立鏈路的方式等方面的內容,關系到智能燈控制系統的整體性能,因此,需要要設計仔協議時,加大細節研究工作,確保各個環節的有機組成。經過試驗發現MCS-51處理器具有良好的識別功能,可以利用這一發現,設計專門的SM2定位識別器,用作系統中的地址識別工具,從而使系統實現多機同時通訊。由于通信電路上的PC機只有一個標準RS一232通信接口,限制了RS一485總線的通信功能,因此可以通過轉換接口來拓寬通信途徑。RS一2324/85轉換接口具有與RS一485總線匹配的接口,可作為RS一232的代替部件,從而實現RS一485總線通信系統。可以將MAX1487結構中的RE和DE連接到同一個控制信號上,盡可能地減少甚至是消除信號收發時間的誤差。為了提高傳輸數據的準確性,必須數據的校驗程序進行改進和提升。由于智能燈光控制系統中數據幀是由起始字節、地址字節、校驗字節、停止字節以及命令字節組成,且前八位均為起始字節,所以為了使數據的更加全面,可以將所有字節、發送地址、傳輸的信息/數據、數據校驗和字節等壓縮成一個數據包的形式,然后一次性接收。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發送時,要先通過主機將從機地址發送后,然后在從機的接收程序中上傳壓縮數據包。通過這種方式,判斷校驗接受的程序的正確性,若信號準確接收,隨即發送信號進行確認,若接收信號不正確,則說明信號發送失敗。
3結束語
1.1CPU選型
根據永磁同步電動機伺服控制系統的特點,常采用DSP、ARM和FPGA作為CPU實現PMSM伺服控制。本文采用TI公司32位電機控制專用DSP芯片TMS320F28335作為CPU。TMS320F28335時鐘頻率可達150MHz;具有256KFLASH,16KSRAM,便于系統的擴展;具有6路對稱PWM輸出,輸出位數可達16位;具有16路12位高速A/D轉換通道,轉換時間可達80ns;具有獨立的浮點核運算單元,計算正余弦函數僅需37個時鐘周期。因此,針對反電勢為正弦波的永磁同步電動機的控制,TMS320F28335具有其他CPU無可比擬的優勢。
1.2信號隔離模塊
小區播種機工況復雜,電流變換范圍寬。為減小永磁同步電動機運轉過程中對A/D轉換通道及CPU的影響,增強系統工作穩定性,提高控制精度,CPU與永磁同步電動機隔離供電。傳統的光電耦合器,帶寬較窄,在上升沿及下降沿時波形容易發生畸變,并且光電耦合器屬于易損器件。本文中,采用數字隔離器對DSP的PWM模塊與三相逆變器部分進行隔離,所采用型號為TI公司ISO7140。ISO7140最大傳輸速率可達50Mbps,每個隔離通道都有一個絕緣隔柵分開的邏輯輸入和輸出緩沖器,并在輸入端上有集成濾波器,可有效防止PWM總線或PMSM供電部分的噪聲電流進入CPU供電系統,穩定性更高DGND為CPU供電系統電源數字地,MGND為三相逆變器電源地,HIN、LIN、SD、FLT-CLR為三相逆變器中,MOSFET驅動芯片IR2131引腳。
1.3三相逆變器
小區播種機排種器伺服電機的工作電流一般為1~3A。為降低成本,提高功率放大模塊的穩定性,采用IR公司MOSFET驅動芯片IR2131驅動分離MOS-FET實現永磁同步電動機的全橋驅動,功率放大部分電路原理圖。MOSFET型號為IRF3910,續流二極管型號為30WQ06F。0.22Ω電阻為母線過流采樣電阻,采樣電壓經兩個10kΩ分壓后,送往ITRIP引腳。當ITRIP引腳電平高于0.5V時,將觸發剎車功能,封鎖IR2131輸出,同時將FAULT引腳置高,過流指示燈亮。FLT-CLR引腳可清除FAULT引腳高電平,解除IR2131輸出封鎖。SD引腳為強制剎車觸發引腳,當其為高電平時,強制觸發IR2131剎車功能。
1.4電流采樣
根據系統的工作電流范圍,采用霍尼韋爾電流互感器CSNE150-100對PMSM母線電流采樣。采樣電阻Rs將CSNE150-100輸出的電流信號轉化為電壓信號。R1、R2、C1、C2、Rf與差分運算放大器AMP1構成MFB型二階有源低通濾波器,截止頻率為之所以采用兩級運放構成放大與濾波電路是因為反向比例運算放大電路具有更高的輸入阻抗及更低的輸出阻抗。同時,濾波與放大電路分離設計更利于電路參數的計算。
2軟件設計
實現永磁同步電動機速度控制,一般采用兩環控制結構,內環為電流/轉矩環,外環為速度環。電流/轉矩常采用的控制方法為矢量控制。矢量控制利用abc-dq變換將三相旋轉坐標系轉換為兩相靜止坐標系,采用類似于直流電機的控制方法對PMSM進行控制。矢量控制能夠取得平穩的電磁轉矩,但是需要復雜的坐標變換。本文采用相電流直接控制方法實現PMSM電流/轉矩環的控制,避免了復雜的坐標變換。
3試驗驗證
為驗證改進后的小區播種機排種器的控制效果。采用了類似文獻的試驗驗證方法。固定播種機作業距離為3m。理論上,當播種機作業結束時,排種器應旋轉360°。試驗中,分別設定播種器的速度為2.5、3.5、4.0km/h和變速進行作業。變速作業時,速度范圍為2.5~4.0km/h。每個速度形式分別進行5組試驗。作業結束時,記錄排種器上所裝備的2500線光電編碼器的輸出脈沖個數,并取其5組試驗的平均值,作為評估排種器控制精度的依據。
4結論
論文摘要: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開發,數字通信及控制技術也在飛速發展,計算機通信及控制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針對各種情況探討了保證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可靠運行的措施。
1在設計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在對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設計和配置時,要注意到系統的結構要緊湊,布局要合理,信號傳輸要簡單直接。
在計算機通訊與控制系統的器件安裝布局上,要充分注意到分散參數的影響和采用必要的屏蔽措施:對大功率器件散熱的處理方法;消除由跳線、跨接線、獨立器件平行安裝產生的離散電容、離散電感的影響,合理利用輔助電源和去耦電路。
(2)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本身要有很高的穩定性。
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取決于系統本身各級電路工作點的選擇和各級間的耦合效果。特別是在小信號電路和功率推動級電路的級間耦合方面,更要重視匹配關系。另一方面取決于系統防止外界影響的能力,除系統本身要具有一定的防止外界電磁影響的能力外,還應采取防止外界電磁影響的措施。
(3)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防止外界電磁影響的措施,應在方案論證與設計時就給予充分考慮。
例如數字信號的采集傳輸,是采用脈沖調制器還是采用交流調制器,信號在放大時采用幾級放大器,推動司服系統工作時采取何種功放,反饋信號的技術處理及接入環節,電路級間隔離的方法,器件安裝時連接和接地要牢固可靠,避免接觸不良造成影響,機房環境選擇和布局避免強電磁場的影響等。
2排除電源電壓波動給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帶來的影響
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的核心就是計算機,計算機往往與強電系統共用一個電源。在強電系統中,大型設備的起、停等都將引起電源負載的急劇變化,也都將會對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產生很大的影響;電源線或其它電子器件引線過長,在輸變電過程中將會產生感應電動勢。防止電源對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的影響應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對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供電電源的質量。
供電電源的功率因數低,對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將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保證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穩定可靠的工作,供電系統的功率因數不能低于0.9。
(2)采用獨立的電源給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供電。
應對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的主要設備配備獨立的供電電源。要求獨立供電電源電壓要穩定,無大的波動;系統負載不能過大,感性負載和容性負載要盡可能的少。
(3)對用電環境惡劣場所采取穩壓方法。
對計算機等重要設備采用UPS電源。在穩壓過程中要采用在線式調壓器,不要使用變壓器方式用繼電器接頭來控制的穩壓器。
3防止由于外界因素對供電電源產生的傳導影響
由于外界因素對電源產生的傳導影響要采取以下措施。
3.1采用磁環方法
(1)用磁環防止傳導電流的原理。
磁環是抑制電磁感應電流的元件,其抑制電磁感應電流的原理是:當電源線穿過磁環時,磁環可等效為一個串接在電回路中的可變電阻,其阻抗是角頻率的函數。
即:Z二f/(ω)
從上式可以看出:隨著角頻率的增加其阻抗值再增大。
假設Zs是電源阻抗,ZL是負載阻抗,ZC是磁環的阻抗,其抑制效果為:
DB=20Lg[(Zs+ZL+ZC/(ZS+ZL)]
從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磁環抑制高頻感生電流作用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磁環的阻抗;另一個是電源阻抗和負載的大小。
(2)用磁環抑制傳導電流的原則。
磁環的選用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選用阻抗值較大的磁環:另一個是設法降低電源阻抗和負載阻抗的阻值。
3.2采用金屬外殼電源濾波器消除高頻感生電流,特別是在高頻段具有良好的濾波作用
電源濾波器的選取原則
對于民用產品,應在100KHZ一30MHZ這一頻率范圍內考慮濾波器的濾波性能。軍用電源濾波器的選取依據GJBl51/152CE03,在GJBl51/152CE03中規定了傳導高頻電流的頻率范圍為15KHZ-50MHZ。
4抑制直流電源電磁輻射的方法
4.1利用跟隨電壓抑制器件抑制脈沖電壓
跟隨電壓抑制器中的介質能夠吸收高達數千伏安的脈沖功率,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反向應用條件下,當承受一個高能量的大脈沖時,其阻抗立即降至很低,允許大電流通過,同時把電壓箝位在預定的電壓值上。利用跟隨電壓抑制器的這一特性,脈沖電壓被吸收,使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也減少了脈沖電壓帶來的負面影響。
4.2使用無感電容器抑制高頻感生電流
俗稱“隔直通交”是電容器的基本特性,通常在每一個集成電路芯片的電源和地之間連接一個無感電容,將感生電流短路到地,用來消除感生電流帶來的影響,使各集成電路芯片之間互不影響。
4.3利用陶瓷濾波器抑制由電磁輻射帶來的影響
陶瓷濾波器是由陶瓷電容器和磁珠組成的T型濾波器,在一些比較重要集成電路的電源和地之間連接一個陶瓷濾波器,會很好起到抑制電磁輻射的作用。
5防止信號在傳輸線上受到電磁幅射的方法
(1)在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中使用磁珠抑制電磁射。
磁珠主要適用于電源阻抗和負載阻抗都比較小的系統,主要用于抑制1MHZ以上的感生電流所產生的電磁幅射。選擇磁珠也應注意信號的頻率,也就是所選的磁珠不能影響信號的傳輸,磁珠的大小應與電流相適宜,以避免磁珠飽和。
(2)在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中使用雙芯互絞屏蔽電纜做為信號傳輸線,屏蔽外界的電磁輻射。
(3)在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中采用光電隔離技術,減少前后級之間的互相影響。
(4)在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中要使信號線遠離動力線;電源線與信號線分開走線。輸入信號與輸出信號線分開走線;模擬信號線與數字信號線分開走線。
6防止司服系統中執行機構動作回饋的方法
6.1RC組成熄燼電路的方法
用電容器和電阻器串聯起來接入繼電器的接點上,電容器C把觸點斷開的電弧電壓到達最大值的時間推遲到觸點完全斷開,用來抑制觸點間放電。電阻R用來抑制觸點閉合時的短路電流。
對于直流繼電器,可選取:
R=Vdc/IL
C=IL*K
式中,Vdc:直流繼電器工作電壓。
I:感性負載工作電流。
K二0.5-lЧF/A
對于交流繼電器,可選取:
R>0.5*UrmS
C二0.002-0.005(Pc/10)ЧF
式中,Urms:為交流繼電器額定電壓有效值。
Pc:為交流繼電器線圈負載功率。
第一節 邏輯方法一.歸納法 P26(一) 歸納法的概念 (二) 歸納法的類型 1. 完全歸納法 2. 簡單枚舉法 3. 科學歸納法 二.演繹法 P29
(一) 演繹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繹的條件
(三) 演繹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歸納和演繹的辯證關系 三.類比法 P32 (一) 類比的模式 (二) 類比的特點 (三) 類比的類型 (四) 類比的程序 (五) 類比的作用 (六) 類比的局限 四.其他邏輯方法 P36 (一) 分析與綜合 (二) 抽象與具體
第二節 經驗方法一.觀察P39 二.實驗P42 三.測量P48 四.統計P49
第三節 數理方法 一.數學方法 P52 二.模擬實驗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學假說 P62
三 現代科研方法
第一節 系統論
一.系統論的出現及其意義 P68 二.系統論的概念、特征及分類 P69 (一) 系統的概念 (二) 系統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關性 3. 層次性
4. 整體性和系統功能 5. 環境制約性 6. 動態性 7. 目的性
(三) 系統的分類 三.系統方法 P71
(一) 系統方法的特點 P71 (二) 系統方法的原則 P73 (三) 系統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統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統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第二節 控制論 P76
一.控制論的概念與研究對象 二.控制系統
三.控制論在管理上的應用
第三節 信息論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點 三.信息技術革命 四.信息反饋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節 “新三論”簡介 P83 一.耗散結構理論 二.協同學理論 三.突變理論
四 科研選題
第一節 科學問題和科研選題 P87 一.科學問題的概念、結論及分類 二.科研選題的概念、分類及意義 三.科學問題與科研選題的區別與聯系
第二節 科研選題的來源 P90
第三節 科研選題的原則 P95
一.需求性原則 二.創新性原則 三.科學性原則 四.可行性原則 五.優勢性原則 六.發展性原則 七.經濟性原則 八.效益原則 九.學術價值原則
十.遠近發展相結合原則 第四節 科研選題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選題策略
(一) 選題的價值取向 (二) 課題調研要充分 (三) 選題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選題的方法 (一) 現狀調查法 (二) 歷史比較法 (三) 未來預測法 (四) 系統綜合法 (五) 優選決策法
第五節 科研選題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務 三. 定課題
四. 課題名稱的確定 五. 選擇計劃的制定
第六節 科研選題的注意事項 P108
五 科研文獻搜集和整理
第一節 科研文獻概述 P111 一.科研資料及其類型 二.科研文獻的概念 三.科研文獻的級別 四.科研文獻的種類 (一) 專業書籍 (二) 期刊論文 (三) 學位論文 (四) 會議論文 (五) 標準文獻 (六) 專利文獻 (七) 科技報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閱文獻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節 搜集文獻基本知識與技巧 P119 一.根據查閱目的明確查閱方向 二.利用圖書館搜集文獻資料 三.利用文獻數據庫搜集文獻資料 四.利用互聯網搜集文獻資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獻資料 六.搜集文獻資料主要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文獻檢索途徑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徑 1. 提名途徑 2. 著者途徑 3. 機構途徑 4. 代碼途徑 5. 引文途徑
6. 信息源類型途徑 二.按內容特征的途徑 1. 分類途徑 2. 主題詞途徑 3. 關鍵詞途徑
三.檢索途徑的選擇原則
第四節 文獻檢索步驟 P134 一.課題主題分析
二.選擇檢索系統和檢索工具 三.選擇檢索途徑 四.制定檢索表達方式
〔論文摘要〕高校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是依托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充分運用過程理論和網絡方法,將雜亂無章的日常工作,進行有序的科學化整理、分類、調度與處理。而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必須不斷地學習社會科學和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學會科學管理,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最終從根本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學管理工作則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證這一工作具有科學的運行機制,不僅是我們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高校教學管理理論工作者十分關注的研究課題。特別是在新形勢下,高校教學工作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許多因素發生著不可避免的聯系,從而使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教學活動本身與20年前相比,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來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外,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動都與社會環境發生著很多的聯系,這些復雜情況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所無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須充分認識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理論依據,深刻理解教學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形成過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理論依據
當前,我們可以根據系統的要素、功能、結構、相互聯系方式、歷史發展等方面進一步把教學管理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通過對這些子系統的綜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導出教學管理系統的運行機制及其規律。既然我們可以把教學管理工作用系統的理論加以抽象化,那么,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論,對系統內的信息加以科學化處理。
一般來說,在高校教學管理系統中,必然存在著大量的信息與信息流。這些信息的出現、傳遞、交換、流動與反饋,必然會全面地反映出教學管理整個系統的活動特點及其規律。如果我們能科學地獲取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學地認識到教學活動中的規律,從而為控制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提供保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依托控制理論對教學管理系統進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另外,教學管理是一個可以構成閉環的控制系統,要想認識這種閉環的控制系統,我們就應該從“過程論”的理論出發,基于系統化理論,將教學管理系統視為一個可被分解、可被劃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維空間。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有許多有序的節點,這些節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與教學管理的各類環節,而環節與環節之間,即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用某些鏈連接成為一個主體的空間網絡。總之,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基礎就是:依托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充分運用過程理論和網絡方法,將我們平時所遇到的雜亂無章的日常工作,進行有序的科學化整理、分類、調度與處理。
二、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主要內容
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主要內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以教學管理基本原則為指導,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科學方法,建立教學管理決策系統、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教學過程控制系統,進而實現對教學管理全過程動態的有效管理。
(一)教學管理決策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核心。整個教學管理系統的運行是依靠教學管理決策系統來指揮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教學管理決策是指參與教學領導工作的管理者,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的選擇目標和行動方案的活動。由于教學管理所依據的主要是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交流、加工和制造的過程,因而教學信息的管理又成為教學管理決策系統的基礎。此外,在有一個科學的教學管理決策系統作指導、暢通的教學管理信息為基礎之后,還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教學管理控制系統作為保障,才能使整個教學管理系統合理運行。
(二)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前提。正確的決策依賴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須經過暢通的信息網絡來獲取并進行加工和合理流動。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要及時得到靈敏、準確和有利的信息,從而使教學管理決策指揮部門在擁有足夠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證系統的順利運行。而信息反饋系統的科學化管理則更加重要,主要體現在教學信息的搜捕術、濃縮術、篩選術、提取反饋術四個方面。 (三)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關鍵。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以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各類教學檢查為手段,以教學過程中各類教學環節為重點而形成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主要包括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學風評估制度、教學檢查制度、作業抽查制度、試卷抽查制度等。通過將這些制度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不僅使我們有效地控制了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關鍵點,而且使人才培養全過程得到優化,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
三、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形成過程及作用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人們對事物內在規律的認識過程應該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往返過程,但這種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重復過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們首先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才可能上升為理性思維。然而,當理性思維形成以后,我們又會發現原來初始實踐中的某些缺陷,這就形成了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從而使我們的實際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過程,也符合這種認識規律。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在大量的實踐基礎上,形成一個有效的決策系統,通過一定的理論總結與分析,充分認識教學管理決策系統建立的意義與作用。但是在理論分析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要建立一個閉環的有效決策系統,還必須對相應的環節進行完善。這就促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須對某些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分析和歸納,并把這些認識成果補充到原來的理性認識之中,使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逐漸得以完善。這種在科學化理論指導下的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在以下幾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統構成。因此,高校應該圍繞這三大系統,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科學制定教學規章制度,加強各項教學工作規范化建設,使教學的各個環節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