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新技術論文

    高新技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14 01:2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新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新技術論文

    篇(1)

    1.1對研發活動過程進行動態跟蹤管理

    項目立項后,各項目組按項目進度計劃進行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蒲泄芾聿块T對項目的進展情況、研發經費的使用情況、項目組人員及變動情況等進行動態的跟蹤管理,可定期舉辦科研項目例會,實行月報季報制度,對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及時給與解決,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列入國家級、省部級、地市(區)級科技開發項目計劃內的研發,在研發任務完成后,企業科研管理部門應向有關科技管理機構申請鑒定;列入企業級的研發項目,在研發任務完成后,經項目負責人申請,所在部門審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和相關人員對項目的開題報告中的各項指標完成情況、技術資料編制情況、技術成果的創造性、先進性程度、成果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內容進行評議并結題。項目評議并結題后,項目組負責對研發的材料進行整理并將其存入檔案館。

    1.2開展產學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對較薄弱,通過與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企業獲得了人才、成果與技術的有力支撐,提高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促進了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市場份額地拓寬。高企應選擇那些與本企業經營范圍和科研項目對口的院校和科研機構作為產學研合作的對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學術方面進行長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

    1.3設立獎勵機制

    高企應建立研發人員的考核獎勵制度,鼓勵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發項目的考核可實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門應組織相關部門和有關人員,對研發項目的進度、執行質量、項目創新等內容進行考核。設置科技創新活動獎項,獎項可分為:研發項目獎、專利獎、科技進步獎、獲政府技術發明獎/專利金獎、獲政府科技項目立項獎等,并給出獎項的數額。

    2技術管理中的專利申請及專利管理

    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現,甚至可稱得上是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創造、利用和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務。高企應學會和掌握應對知識產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切實提升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競爭力,維護自身的自主知識產權使其得到有效地保護,并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高企在研發項目立項后應盡早地進行專利的申請,將自主知識產權保護起來。企業專利管理工作應圍繞企業專利的申請、授權、保護、利用等方面開展工作,具體分解為:專利申請、專利產權管理(專利權的許可與轉讓)、專利信息管理、專利戰略研究與運用、專利權的保護、專利糾紛的處理、專利規章制度建立與完善及專利獎勵等近十項內容。企業科研管理部門應設有專人來管理這項工作。

    3科研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企業,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萍际墙洕鲩L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我國科技政策的主趨勢。《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規定: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這就要求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地將科研成果通過不同的渠道轉化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和發展新產業。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1)自行投資實施轉化;(2)向他人轉讓該科技成果;(3)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4)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5)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要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保護環境與資源,有利于促進經濟建設、社會發展;(2)要充分利用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貸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無論是自行進行轉化,或向其他企業進行轉化,或與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向其他企業的轉化,都應分清各自的技術權益;(4)對完成該項科技成果及其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應給予獎勵。

    4技術管理中的標準管理

    4.1建立標準的有效版本目錄

    科研管理部門負責編制標準的有新版本目錄,列入所應執行的技術法規、公司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項目中實施。

    4.2內部網站建立檔案館標準庫

    有條件的高企應建立檔案館標準庫,標準庫內設有法律法規、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翻譯標準、標準目錄等文件庫,點擊進入某個文件庫,便可查看到某個標準的全部內容。對于新的標準,標準庫中設有最新更新文件庫,點擊就可查看到某個標準最新更新的時間和標準內容,有利于科研人員及時了解新標準、及時在研發中執行新標準。對需訂閱的新標準,在標準庫中設有訂閱欄目,科研人員或項目組根據需求進行申請,檔案館集中統計后進行購買。

    4.3進行標準的宣貫和培訓

    為了使研發所用的標準能及時讓技術人員掌握,企業應對新標準進行全員宣貫培訓,將的新標準內容讓科研人員及時了解,并用于正在進行的研發項目當中。

    5結束語

    篇(2)

    (一)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特征

    投入大從而導致投資風險大;負債多從而導致融資風險大;技術風險大從而導致運營風險大;市場風險大從而導致經營風險大

    (二)高新技術企業的現狀

    2010年之后,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了對高新技術的創新研發速度,對于新興科技的研究與投入逐年增長,2012年我國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支出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長24.8%,達到了905億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專利發明數量大大增長,2010年達到42398件,是2005年的7.3倍,年均增長59.1%。而國家新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專門為了產業技術人員在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研究發展,這使得新興產業的研發基礎得到了保障。同時,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一些知名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創造力,不僅在國內是領頭羊,在國際舞臺上也大放異彩。我國年收入超百億的新興技術企業就有四十多家,我國在高鐵、超級計算機等核心關鍵技術也已取得重大進展并實現產業化。雖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我們非常欣慰,但產業中依然有一些問題令人擔憂。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人才,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導力度不夠,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環境不夠理想,產業整體處于一個大而不強的局面。這些問題都警示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繼續加強,不可懈怠。

    二、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種類

    (一)籌資風險

    企業要進行初始的資金投入,要進行經營管理的循環和增大,就必然要進行籌資活動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高新技術企業籌資大多是還本付息的借款,但企業未來的收益不能準確預計,增加了企業還不起負債的可能性。高新技術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基礎,而在以傳統企業為主的國內國際市場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壓力比起一般企業大的多,因此高新技術企業的籌資決策尤為重要,也使得高新技術企業的籌資風險更加嚴峻。

    (二)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指企業不確定未來投資收益是否成功,投資中會有收益受損甚至折損本金的風險。企業的投資風險尤為重要,因為企業的本金投入大,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投資活動,很容易使得企業遭受重創。企業管理層需要看清市場規則、風險大小來選擇投資方式,股票、債券、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等不同的投資方式都可以嘗試,但要根據各項風險大小合理安排各個投資方式的比重,以降低投資的風險,同時取得較高回報。所以,投資風險也是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的一部分。

    (三)資金回收風險

    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自身資金投入研發、制造、銷售的循環時間跨度就比加工企業要長,一旦遇到資金回收風險,很可能在某個環節直接脫節,企業很容易危在旦夕。而且高新技術企業都是新興產業,公司創立時間短,信用比不上經營了幾十年的大企業,這必然使得銷售產品過程中的資金回收時間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是大大不利。因此,資金回收風險也是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中的重要一部分。

    (四)收益分配風險

    新興產業的興起讓投資者對其充滿期待和謹慎心理,如果沒有給投資者看到企業良好的未來,將會逐漸失去投資者的信心,這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充滿不利。如果企業留存收益不足,分配股息過多,雖然對股東們來說十分滿意,但對公司后續發展支持不足。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后期研發創新支出必須跟上才不會被市場淘汰,沒有足夠的留存收益為企業上保險,會使得企業續航能力下降,后續疲軟,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所以為了使收益分配風險保持在較低水平,高新技術企業需要注意平衡留存收益與分配股息之間的配比關系,既能保持一定的留存收益,也能使得股東們對收益滿意。

    三、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一)企業外部宏觀環境的復雜化

    我國扶植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快速落實有待加強;風險投資有關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法律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企業內部微觀環境的不適應

    整體創新能力不足引發的財務風險;融資結構引發的財務風險;無形資產引發的財務風險;風險投資和融資方式的不偏好引發的財務風險

    四、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管理分析

    (一)樹立高效管理理念

    不管是在高新技術企業還是傳統企業,一個好的管理團隊,好的管理水平,都能影響到企業未來發展的走勢。高新技術企業擁有一流的科技和設備,在這些方面的支出要遠比傳統企業高,同時,高新技術企業有傳統企業所不具備的高風險和復雜的組織結構,這使得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和傳統企業的管理有所不同。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層,必須有遠大的目光,時刻關注國家對新興產業的政策,建立一個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機制。

    (二)培養全員風險意識,各部門配合控制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的成因和表現是多方面的,經營的風險最終導致財務風險。如果把識別和控制財務風險只交給財務人員管理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必須逐漸分工合作、控制風險。財務部門主導,各部門全員配合,總經理負責的風險控制方法,能夠在最短的時問內識別出企業財務風險,將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注重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投入及評估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企業自主研發的科技所形成的無形資產。企業在市場是否具有競爭力,市場份額占多大,都需要企業自身的新興技術作為支撐。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發出一項技術后,還需要不斷加大研發和投入進行該技術的改善,該技術延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這基礎上研發出更加方便、走在別人前端的科技,這樣企業才能不斷持續發展,才能有長時間蓬勃的生命力。

    (四)建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聯貸聯保機制

    通過聯貸聯保方式,可以使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獲得足夠的貸款,相當程度上減輕了企業融資的負擔。對于剛起步的同一地區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只要大家互相取得信任,互相作為擔保方,各方都能取得資金來源,就都可以為企業的研發發展取得資金保障。

    (五)建立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法制環境

    現階段我國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發展和風險投資方面,在法律層次上有一定的概念模糊和操作困難。作為我國經濟的新生力量,高新技術企業更加需要國家的扶持。在技術上,國家要大力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性,給予企業知識產權足夠的保護,并實行一定獎勵機制,從稅收上減輕高新技術企業的部分負擔。在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問題上,風險投資仍是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國家應在法律環境上改善我國風險投資的的方向,修改和完善風險投資保險的法律機制,確保投資方和被投資方的利益,使風險投資能更加注重中小型和剛創業起步但有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使更多的新興企業得到支持。

    (六)大力選拔和培養高素質的科研技術人才、專家

    篇(3)

    1.對我國經濟造成沖擊由于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促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然而現在的世界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因此,很容易發生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一旦此類經濟問題發生,將會給世界各國都帶來嚴重的影響。我國會在國際經濟貿易的條件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然而,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很多政策和措施還不夠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很容易給我國帶來比其他國家更加嚴重的損失,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的出現,我國的經濟結構將會不穩,經濟波動加大,甚至會導致經濟基礎動搖。因此,這種沖擊將會是世界貿易對我國不利的影響。

    2.阻礙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世界經濟市場的不斷發展,導致競爭力的不斷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增強自身在世界市場當中的競爭力,企業科技能力的提高和產品科技含量的增加將會對我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重要的威脅。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世界經濟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現階段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中信息技術的大量采用,會造成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同時這也是我國現有經濟難以適應和面對的局面。因此我國必須正面面對問題,及時找出適合我國發展的策略,跟上時展的步伐。

    二、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影響下我國應該采取的策略

    (一)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視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下,促進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然而當今世界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只有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視,不斷促進其發展,才能夠增強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競爭中占得優勢。為了更好的開拓國際市場,我國必須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實力,才能夠抓住資本的溢出效應[3]。同時高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儀器和設備,從這一方面,我國的共新技術產品進口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擴大。

    (二)完善對外貿易機制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都會給我國經濟造成重要的沖擊,然而,我國要想不斷促進經濟的發展,跟上時展的步伐,就必須適應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對外貿易機制來保障我國對外貿易過程中的種種手段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國應加強同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不斷發展跨國企業,增加對外的投資;其次,產業結構方面必須做出重要的改變,將剩余勞動力進行充分利用,促進經濟的發展;最后,有效利用世界各種資源,將外貿結構進行優化,在當地進行融資。

    三、結論

    篇(4)

    (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1.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理論中國學者史及偉(2007)指出高新技術是一個包含多層含義的概念:第一,高新技術是一個科學技術領域內的概念。第二,高新技術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即通過商業化能夠帶來巨大利潤。第三,高新技術是一個動態性概念。第四,高新技術是一個具有高綜合性、高滲透性的概念。筆者認為:高新技術是能引起當代生產領域變革的技術,處于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的技術,對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是具有重大社會價值或意義的技術。通常認為高新技術產業是指那些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于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范圍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效益、高增速,主要在發達國家聚集,在地理空間上以高技術園區為中心呈現群落,運作日趨國際化,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經濟社會發展等特征。2.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現狀通過分析比較相關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現狀,見表1。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不斷增加,由2001年的12263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60430億元;二是參加國際競爭的能力增強,出口值增加,2009年達到3769億美元。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經濟社會貢獻增大。這主要表現在吸收就業、增加國家和地方稅收兩個方面。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達到958萬人,極大地緩解了國家勞動就業壓力。同時,高新技術產業每年上交的利稅額增長迅速,2009年絕對數達到4660億元。(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1.稅收政策的具體內容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現有的稅種中,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的有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的方式不僅限于減稅和免稅,還包括起征點的提高和應征額的減少等。優惠對象涉及到科技人員、科研組織、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高新區以及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新產品的試制與推廣、新技術的引進使用和機器設備的更新與改造等許多內容。同時,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還體現在直接的R&D支出、政府采購支出、財政補貼和財政融資方面。2.稅收政策的具體作用第一,稅收政策可以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機制。第二,稅收政策能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第三,稅收政策能夠舒緩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約束機制。

    稅收政策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見表2)本文選取R&D投入為因變量,流轉稅、所得稅和政府資助為自變量,具體如下:1.R&D投入(RD)。R&D投入亦即R&D支出。R&D只是創新活動的一個要素,但它代表了工業創新活動中最可靠、具有普遍可獲得性和國際可比較性的統計指標。R&D投入可用于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流轉稅(LZS)。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3.所得稅(SDS)。本文中所得稅僅包括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企業在一定期間獲取的所得額作為征稅對象的稅種。4.政府資助額(GOV)。(二)數據來源R&D投入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2010)歷年“全國R&D經費支出”數據。流轉稅、所得稅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0)歷年“各項稅收”。政府資助額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2010)歷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數據。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用《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2001—2010)歷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數據。根據RD、LZS、SDS、GOV、OR的原始統計數據整理得出模型使用的流轉稅稅負TTB、所得稅稅負ITB、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數據。其中流轉稅稅負TTB=流轉稅LZS/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OR,所得稅稅負ITB=所得稅SDS/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OR,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政府資助額GOV/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OR。(三)模型的建立、計算結果及分析在上述變量基礎上,選取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為因變量,流轉稅稅負(TTB)、所得稅稅負(ITB)和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GOV)為自變量構建三元回歸方程為:RD=A1+B1TTB+B2ITB+B3GOV+u1式中u1為隨機誤差。參數估計有以下結果:RD=2.513486-12.50012TTB-2.802909ITB+105.8600GOVR2=0.589479,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比較好。1.流轉稅稅負TTB的t=-2.765569,|t|>t0.025(6)=2.447,這說明流轉稅這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且系數為負,表明流轉稅減少,企業R&D投入將增加。2.所得稅稅負ITB的t=-0.215721,|t|<t0.025(6)=2.447,沒通過置信度檢驗,這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統計數據的口徑不一致所致:一方面,我國的R&D支出包括獨立研究機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高等學校,獨立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的R&D支出所占比重之和較大;另一方面,企業所得稅來源則既包括工業企業,也包括其他企業,工業企業(第二產業)所得稅占企業所得稅的比重近半。所以用企業所得稅與R&D支出匹配是有一定出入的。3.政府資助額GOV的t=2.029667<t0.025(6)=2.447,雖然仍然沒有通過置信度檢驗,但是相比ITB更接近于通過檢驗,且系數為正,表明政府資助額增加,企業R&D投入將增加。由于所得稅稅負的影響不顯著,下面將之剔除,選取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為因變量,流轉稅稅負(TTB)和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GOV)為自變量構建二元回歸方程為:RD=A2+B4TTB+B5GOV+u2式中u2為隨機誤差。參數估計有以下結果:RD=2.462810-12.70831TTB+99.64552GOVR2=0.586295,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比較好。1.針對H0:B4=B5=0,給定顯著水平α=0.05,F0.05(2,7)=4.74,由于F=4.960145>F0.05(2,7)=4.74,拒絕原假設H0:B4=B5=0,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流轉稅稅負(TTB)和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GOV)變量聯合起來確實對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有顯著影響。2.流轉稅稅負TTB的t=-3.096613,|t|>t0.025(7)=2.365,這說明流轉稅這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且系數為負,表明流轉稅減少,企業R&D投入將增加。3.政府資助額GOV的t=2.465927,|t|>t0.025(7)=2.365,這說明政府資助額這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且系數為正,表明政府資助額增加,企業R&D投入將增加。

    篇(5)

    1.1科技投入總量不足

    近年來,隨著河南省經濟水平的提高,財政收入的增長帶動了以財政為主的科技投入逐年加大?!笆濉币巹澮詠?,從投入總量上來看,雖然河南省科技投入總量不斷增加,但是近5年來,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并不快,要遠落后于全國的先進省份。R&D經費支出總額指標不僅衡量一個地區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強度,也反映其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它決定一個地區甚至一個企業未來的競爭能力。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R&D經費支出總額近5年呈上升趨勢,12年的經費支出明顯增加,并且經費支出主要用于試驗發展。研發經費不足,導致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減少,如若高新企業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核心技術,難以支撐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1.2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投入的結構尚不夠合理,大部分的R&D經費支出用于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未來高新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源泉,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標志。2011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活動上的經費比重分別是0.14%、2.33%、97.5%,在基礎研究活動上的經費比重特別低,自從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之后,R&D經費支出總額明顯的增加,但在基礎研究活動上的經費比重仍然偏低。根據相關經驗數據表明,R&D經費在三項研發活動中的合理配置關系為:基礎研究占10%~12%,應用研究占25%~30%,試驗發展占60%~63%。西方發達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活動的投入,兩者的研究經費占R&D經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40%左右,其中基礎研究活動的投入至少為10%以上。

    1.3科技投入不平衡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不同,河南省各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投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科技投入嚴重不均,各市、縣的投入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等城市。此外,河南省各級財政每年安排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普遍不足,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鄭州做為省會城市,再加上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的帶動,其科技投入位于全省首位,無論是在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上都高出其它市、縣許多。

    1.4科技創新人才不足

    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研發團隊,充分發揮各類科技活動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基礎。2012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有78944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7.03%,博士有2021人,比重僅為0.44%。企業內部研發人員的質量體現在多方面,但對于高新技術來說,科研人員的學歷水平是反映研發人員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見表2)。

    2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投入的優化策略

    2.1增加科技投入總量

    在當今科技競爭如此激烈的形勢下,河南省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在科學研究開發的活動中,基礎研究活動的周期比較長,其經濟效益在短期內難以體現出來,因此,該類研究需要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增加科技投入要充分發揮地方財政的潛力,若地方財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潛力發揮出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投入水平將上一個新臺階。除此之外,河南省還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中來。

    2.2優化政府企業科技投入結構

    高新技術企業在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總量的同時,還要優化科技投入的結構,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一方面,河南省應加大對具有公共性質的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保證這些資金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時,也要減少哪些不具有公共性質的相關研究的投入,而是通過其他途徑推進其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大科技經費投入的外部支出,促進產學研合作鏈條的各方整合。將科技投入與高新、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績效聯系起來,促進學研方主動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參與研發新產品。

    2.3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也是創新投入的主體。大中型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一般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3.0%以上,而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應占4.0%以上。因此,應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建立獨立的研發機構,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4加強科技人員投入管理

    為了保證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的搞好科學研究,企業內部科研人才的結構有必要進行適當調整。首先,應保證各學科的科研人員的比例適當。從高新技術企業的業務范圍來看,目前缺少的是基礎學科、軟件開發和電子工程類、機械類與綜合方面的人才。其次,通過調整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高級、中級、初級)、分工(研究、助手、輔助人員)、年齡(老、中、青)等方面,來形成比較理想的金字塔形結構。最后,要堅持定向培養,使科技人員能夠用其所長。一個科研單位既要有專業人才,又要有綜合人才,既要有科研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

    3結語

    篇(6)

    論文關鍵詞:高新,出口,競爭力,安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篇(7)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基本含義和特點

    1.1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與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當代高新技術產業化實踐表明;一方面,市場機制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國際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和國家整體形象設計等方面能發揮并且正在發揮出巨大的能動作用和主體作用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縱深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除了必須塑造企業行為主體外,還必須有政府相應功能的支撐與服務。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所以能對當代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變革性作用的必要條件。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所以能長期在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牢固的壟斷地位,與這些國家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中對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異議的話,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領域,它們幾乎都作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一個重要職能來實施。這表明,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方面,發達國家的政府職能與傳統產業管理職能發生了巨大的分離,正在發生重要的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化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抑制通貨膨脹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并且這種作用還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這是發達國家政府長期以來不懈地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重要啟示。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例,其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已占整個制造業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提出的《為了國家的利益發展技術》報告中強調,技術進步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和知識的增加占生產率增長總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術產品的開發而形成的帶有高技術含量的服務業的出口額已占商品出口額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確定,由歐盟部長理事會支持召開的“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產業的競爭力——政府的作用”研討會,探討了高新技術產業化新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問題。顯然,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競爭力,是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建設的基礎和核心所在。

    發達國家新經濟實踐表明,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經濟功能轉型和創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功能的實現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的直接參與行為,如把財政資源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去。二是政府通過建立一系列優惠政策體系去推動、引導、促進、調整和規范全社會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創新活動的持續、有序化發展。三是通過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公共基礎設施來提高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供給能力,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對復雜。這表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并不像傳統產業那樣簡單明了。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規、規劃與計劃等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扶持和規范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競爭實力。它是指一定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經濟功能在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競爭力。

    國際經濟競爭的加劇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問題提出的重要背景。

    從理論淵源上分析,古典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是競爭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競爭優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主要實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就成為決定一國社會整體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從政府經濟學的觀點分析,政府經濟功能的發揮是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產生和發揮,除了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外,還必須輔之以產業政策。即從強化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的角度,增強政府經濟功能對國民經濟作用的效果,盡量減少“政府功能失靈”。

    從發展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發展中國家必須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作為工業化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不僅使政府經濟功能的強化成為必然,而且使政府經濟功能的重點有了戰略性調整的必要。為此,必須把政府經濟功能集中在工業化發展的國際競爭力上,進而形成一套能促進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政府政策體系。

    從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的觀點分析,一國國際競爭力取決于以下五種不同因素的組合:變革素、變革過程、環境、企業自信心、工業序位結構等。由此形成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競爭力,一方面是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是環境優化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環境優化競爭力成為制約企業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環境優化競爭力又與政府經濟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關。從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實踐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效果,必須以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為關鍵。

    從理論上分析,一國或一地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一國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與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之間的乘積。即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特點分析。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強化和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內容。

    (2)決定和影響一國或一地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因素。這是影響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國家政府才有對其實施產業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大,使其對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提高,從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必要性、主動性、積極性。

    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術產業財政投入力度指標、政府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財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術產業政府管理機構設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術產業市場行為主體利益矛盾的政府規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標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幅度指標;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支柱產業地位的形成和擴散程度指標;三是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指標;四是高新技術企業規?;l展指標;五是高新技術產業對國家財政收入貢獻率指標;六是高新技術企業就業貢獻率指標;七是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八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帶動作用指標等。

    (3)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經濟體制的影響,但經濟體制變量對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影響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內。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已由過去的單純企業化、個體化和小額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會化和巨額化方向發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入規模與實力已成為決定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經濟國際競爭的核心因素。這是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實的體現。

    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技術重大創新和技術、知識在資源配置與利用中的功能成為主要決定力量。由于技術、知識與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的相關性極小,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一般與經濟體制因素關系并不特別密切。

    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及其知識經濟發展中,經濟體制變量對其影響主要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方針、政策、措施、手段等體現出來,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也成為經濟體制變革和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經濟體制對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政府行為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何重新認識政府在國家經濟職能中的作用,如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滿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提高一國產業素質的重要條件。首先,政府通過相對超前和富有戰略性的優惠政策體系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扶持,客觀上能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速度和規模;其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主要從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高度考慮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因此,對推動和加快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高級化調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過必要的、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財政投入、高新技術企業投入等手段,能促進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進程,進而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最后,政府通過制定一定的產業保護和產業開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產業發展素質。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目標和主要條件

    2.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目標體系: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扶持和規范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效供給;建立和健全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市場結構與市場體系;建立和強化具

    有自主開發能力和知識產權形式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建立和完善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企業家才能供給和研究與開發人才供給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2.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條件。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既是一個多重目標體系,更是一個客觀過程。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建設必須具有條件體系的支撐與服務。具體地,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條件有:

    (1)國家規劃和戰略支撐條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和戰略成為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需求條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充分條件。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和實力條件。這主要要求高新技術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高新技術產業對財政貢獻率提高等條件。

    (3)有效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條件。在市場結構改善、提供市場信息和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發揮政府經濟功能的主體作用。從發展趨勢看,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必須針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市場失靈”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導和刺激條件。引導和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和創造相關需求既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主要支撐條件,又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形成和強化的基礎和核心。

    (5)高新技術企業有序競爭條件。調和企業行為主體和居民戶行為主體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的利害沖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法規監管能力和水平,進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宏觀調控能力。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整體能力條件。強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整體能力建設,實現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充分條件。

    這是從根本上確保一國國家經濟安全的終極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經濟功能的一種超越。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既是一個社會日益增長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供給能力的持續增長過程的方式,也是經濟管理體制、新興產業管理方式和體制的不斷調整、轉換和創新過程。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一種新型生產力的載體,由于產業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產業增長的國際因素影響,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功能轉換和創新的必然過程。

    (1)提高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創新的主要內容。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是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進行重大的轉換和創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必須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作為關鍵。這既有助于縮短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起步階段周期,又能極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術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化和戰略產業化發展進程。為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必須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的引導和改善,進而使一定時期的產業供給結構和產業結構得以順利調整。即在產業不同的生命周期通過某種、某些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的創造和刺激,去調整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價格,促進廠商調整生產方向,促進生產要素的重組,實現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通過創造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去引導社會總需求的變動方向,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促進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術產業化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4)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指導方針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市場失靈”障礙,又要能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進而提高社會整體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政策,促進政府產業政策的完善,并強化其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功能。這可通過形成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點的產業政策,實現對國民經濟的超前調節,提高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國家或一地區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國際競爭優勢。這是發展中國家構造國際競爭的后發優勢的關鍵。實踐表明,這既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功能轉換和創新的關鍵,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術及其產品市場管理的新模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競爭環境的建設;二是市場競爭主體的塑造;三是政府與企業產權關系;四是政府對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宏觀管理模式;五是對高新技術市場壟斷的管制和規范能力等。

    (7)要創造全面提高社會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的動力機制。必須強調,長期以來,在政府經濟政策目標中,需求政策占據了絕對地位,而供給政策則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由于其資源構成和各種資源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地位和權重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創業人才資源和新型企業家人才資源等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決定因素。而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供不應求的。而且,在發達國家,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化相對超前,因此,普遍存在著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不足問題,并且這些新型要素供不應求程度會更明顯。因此,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就成為發達國家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優惠政策條件體系來有效降低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風險;二是通過提高政府高新技術基礎設施供給規模來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的多元化機制。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要以控減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為基點。眾所周知,高風險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風險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風險控制就成為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重要目標。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風險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稅收減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財政直接投入戰略性關鍵高新技術及其產業,提高一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創業孵化條件體系,降低科技創業人才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本和風險;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供給能力,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化新型人才資源的供給水平;五是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來分散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風險。

    必須指出,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風險控制能力與一國政府財政收支能力直接相關,與該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其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關,與該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狀況相關,也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有關。因此,在新技術產業化的起步階段,可通過制定和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來提高政策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控制能力。這既能增強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政策導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業市場行為主體風險度,有助于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主體多元化機制的形成。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行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國民經濟發展階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供給能力上與發達國家的存在著很大差距。這絲毫不比其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創新供給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條件方面的認識不到位,它在這方面的供給職能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因此,為了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新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差距,發展中國家政府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供給條件和行為建設的重要性,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最佳的發展環境。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起飛階段或成熟階段,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控制的手段也要進行全面調整和創新,不能再單純依賴于優惠政策條件,而要通過建立制度創新的比較優勢,來提高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控制效率。

    因此,強化政府制度創新供給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礎條件。制度創新供給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基本功能。與其它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品種相比,制度創新供給的主要承擔者是政府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行為績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于其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的制度創新條件。21世紀美國經濟優越的競爭優勢,與其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有巨大密切相關。一方面,而對新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背景,作為世界第一科技強國的美國也在及時調整其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國防R&D經費支出的政策等。國防R&D經費支出在美國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就呈現下降趨勢,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為了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美國政府積極為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有利的制度創新條件。如2000年聯邦政府放寬對人類胚胎細胞研究的限制。美國是一個宗教保守勢力較強的國家,政府經費一直被禁止用于有關人類胚胎細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頓在其總統任期最后一年中終于取消了這項禁令。由于聯邦政府經費在醫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占有最大份額,大大推動美國在胚胎細胞方面的研究進程。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美國加強了相關法律環境的規范建設。2000年6月30日,克林頓總統簽署了《全球和國內商務之電子簽名法》,確認了電子簽名在簽訂合同、使用和存儲文件時的法律有效性,規范了電子商務的法律環境。這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非常有利條件,如該法案承認了電子商務網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為了規范信息產業的發展,2000年5月,美國和歐盟達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協議,使隱私權問題正式進入美國科技制度創新范圍。由于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使廠商獲得了強大的消費者私人資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脅到消費者個人隱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對廠商進行相應約束。雖然美國企業界一直不愿加強隱私權保護,但美國政府還是力排眾議,對隱私權保護提供立法保障。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積極支持。

    (8)改善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干預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使政府協調行為成為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國政府加快本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預期和責任都非常強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不能脫離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家政府必須在新型國際分工中獲得有利競爭地位,在技術、信息、管理、新產品和服務等配置競爭中處于主動。這要求政府必須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實施適當干預。這要求國家政府產業政策的設計和操作的開放化要以培植本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競爭與合作機制優勢為關鍵,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來提高有限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礎上提高科技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產業全球化競爭能力是與其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能力密切對應的。因此為了提高一國在產業全球化中的競爭能力,必須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前提。為此,發達國家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干預功能不斷強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制定和實施國家級中、長期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計劃,提高有限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這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爭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紀科技發展戰略和計劃中有突出的表現;二是強化國家財政能力對研究與開發的扶持,引導社會科技投入規模和結構,提高社會科技投入供給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對知識和技術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和條件體系;四是實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財政政策,創造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效需求,帶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迅速長大;六是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對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能力。

    雖然我國各級政府有干預經濟的傳統,但這種傳統模式與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促進行為相差甚遠。①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過多側重于行政功能,與市場經濟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最突出地表現在組建國有企業,進入國民經濟諸多行業。而在新技術產業化中,政府能直接參與的行業是非常有限的,這使得我國政府傳統的經濟干預功能難以實施;③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往往導致很多的投資失誤,導致重復建設。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如果國家干預導致了投資失誤,可能會從根本上擴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周期,加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本,進而加大我國與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國際差距。這比傳統經濟下我國政府干預失靈的危險要遠大得多;④我國政府傳統的干功能沒有與相應的制度創新有機結合。發達國家政府干預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僅有行政手段,還有與之相輔相成的法律手段??陀^上,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起步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化所需要的制度創新條件難以有效供給,此時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預功能能彌補制度創新不足和滯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進入到成長階段后,單憑行政手段所能實現的制度創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時過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導致新的制度瓶頸。因此,這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承擔全部制度創新功能。從我國情況分析,政府在干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的功能還十分有限。實際上,現行公司法、投資法和稅法對高新技術創業的限制還很多。

    【參考文獻】

    [1]科斯·羅納德.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經濟學[M].春秋出版社,1988.

    [3]楊俊一.制度變遷與管理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蔡齊祥,鄧樹增.2001:高新技術產業管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湖南省| 安远县| 岢岚县| 武平县| 信阳市| 元谋县| 大荔县| 龙里县| 盐边县| 凯里市| 治多县| 肇州县| 桐梓县| 盘锦市| 富平县| 古交市| 调兵山市| 黄大仙区| 宁津县| 大英县| 东光县| 苏尼特右旗| 嘉黎县| 安宁市| 新丰县| 江阴市| 邯郸市| 德格县| 长葛市| 延津县| 普格县| 朝阳县| 平顶山市| 肃北| 宣化县| 深泽县| 平远县| 平度市| 许昌县| 南皮县|